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
Hi,欢迎来到国内最大的心理服务平台——简单心理!这里有最实用的心理学涨姿势内容,还有数百位全国顶尖的心理咨询师为你服务。应用商店搜索“简单心理”下载APP,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帮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你花钱的样子,暴露了你的内心 ·  5 天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曾爸付妈-春节孩子吃糖多,父母该不该出手? ·  5 天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曾爸付妈-春节孩子吃糖多,父母该不该出手?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

家,是一个可以容纳「坏」的地方

简单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04 20:58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征集了读者对于“心理意义上的家”的理解,共有12位读者分享了他们的“心安时刻”。这些分享涉及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对比,情感联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日常小事创造内在的锚点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心理意义上的家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心理空间,可以让人感受到安全、平静和归属感。

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安时刻,涉及独居生活、心理咨询、与周围人的情感联结等。

关键观点2: 家是一个可以让人完全放松、展现真实自我的地方。

读者提到在自己的家中,可以摆脱社会角色的束缚,做真实的自己。

关键观点3: 日常小事可以创造内在的锚点,培养对某个地方的归属感。

读者通过做运动、喝茶、看日落等日常活动,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心安的感觉。

关键观点4: 通过与周围人的互动和社交活动,可以扩展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

读者提到加入社会小组、与水果摊主、咖啡店店员保持良好的互动等,可以发展对某个物理空间的依恋和归属感。


正文

这个年就要过完了。你「回家」了吗?

上周我们向大家征集了「什么是你心理意义上的家」。许多读者说,心安处即是家。

「家」一定是某个物理场所。「家」也可以是一个心理空间,一个冒险、探索世界后可以回去的地方。在其中感到安全、平静、有归属感,也能真实做自己。

以下,是 12 名用户的「心安时刻」。

@恰恰

对我来说,所谓的「心理意义上的家」意味着一种逃离。从「物理意义上的家」逃离之后,我开启了独居生活。那是一间出租屋,我给她取名叫「绿光」。

弗吉利亚·伍尔夫说:一个女人要有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在这样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我拥有了情绪自由,这是第一步——我再也不需要在回「家」之前把眼泪收回去了,回「绿光」关上门的那一秒,我的眼泪可以尽情释放,我享受这种时刻。

第二,我也是在这里开启了心理咨询。本来是打算攒钱买房的,但是「我想先搭建心灵的房子」,这是我和咨询师说的一句话。

第三,我的「心理意义上的家」仍然需要和她人建立深度的联结,我正在做这件事。我期待和周围的女性建立起深度的、持续的、感性的情感联结,自主寻找我的「家人」,可以是朋友,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陌生人。

@蒙蒙

家应该是一个允许「坏」,接纳「坏」的存在。

这个「坏」可以是「蛐蛐」别人、懒散、嫉妒、失望、没力气、不会交际来事儿、说错话、做错事。这个人、地方、群体或者仅仅是自己对自己的接纳,都会让我在巨大的自我厌恶中冷静下来,感到安宁,再次恢复力量和希望。

@匿名

对我来说,寻找一段稳定的、支持性的关系,就可以在心里产生归属感,即为「家」。因为各种原因,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更多是创伤,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灵都处在流离失所的状态中,直到遇到长期真诚相伴的伴侣,互吐心声、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我终于找到了属于我的家。

@安

心安处即是家。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不论有朋友、伴侣陪伴的时期,都没有感到心安,始终对周围环境和我所拥有的一切保持着警惕。担心失业从而断供,无处栖身;担心人群里突然有枪击;担心天色稍晚遇到神智不清的流浪汉。

而回家一出地铁口,那种深夜了还热热闹闹的市场,一排一排的小吃,吃夜宵聊天的人群,那种烟火气把我幸福地包裹住,让我再也不担心那些事了。

@肉松

最近我觉得像家的地方是沈阳的一个小酒吧。

我工作的地方在丹东,开车过去要三个小时,但是我依然会很把那里当作家。我是性少数,那里很友好,有一大群兄弟姐妹在这里聊天喝酒、互相分享。这里没有绩效、没有形象、没有任何压力,我们唯一担心的事情就是天亮之前必须回家,不要让老板天天熬通宵,休息不好。在这里我们跨越年龄、跨越性别、跨越职业、跨越取向……可以完全放心地做自己

 沙丘:预言

@不勇敢也可以的我

我就是一个厌恶过年的人。我经常说,像我这样的人,这一生都没可能再在这个日子里体会到美满了。因为我记忆中的年,充斥了太多亲戚之间打着礼尚往来的名义而事实上又充满了利益交换的算计感。小时候这一天会紧张,前几年就只想逃避。今年我试着跟自己说,试着去共存吧。

我的职业是编辑,于是今年我带着稿子过年。因为只有在工作中,我才会有家的感觉,才会安全而安心。虽然还是会厌恶过年,但我愿意试着找找新的锚点。

@匿名

我心理意义上的家,是一个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一座深夜寂静的高架桥,我就在桥边沿上坐着,看着底下黑黑的河水,没有人注意到我。

感到情绪不能自控的时候,我就关灯躺下,到这座桥上去。它帮了我很多。

@Z

我现在住的房子是按自己的喜好来布置的,每天都可以做简单又热乎乎的食物吃(比如泡面)。晚上下班,房间的声控灯经常是开着等我的(虽然也不知道原因,可能是窗外的鸣笛声)。灯光是暖色调的,在黑暗的房间里它好像在等我,好像也温暖了我的心。

我在定期打扫整理它。我爱它,很累的时候最想回到它(房间)那里去,它温暖地包裹着我,接纳着我,它是我这个蜗牛的壳。

我没有父母和其他家人,我心安处便是家。

 鸟类变形记

@过期蛋糕

晚上睡觉我必须抱着一个毛毯。这个毛毯是专门用来抱的,没有别的用途。抱起来非常舒服,很温馨。

不论春夏秋冬,天晴的时候,我总要去公园或图书馆逛逛,常常是踩着滑板去。

上述这两个都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去年流行起 city walk,我一看,这不就是我经常做的事吗?还有睡觉抱着东西,有心理学研究发现,拥抱柔软的织物和拥抱恋人一样,能够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原来我从小就在自发地做一些能让自己更幸福的事。

@闵先生

重点是拥有亲密关系的家人。可以持续交流、依靠、倾听、支持,并从中获得力量。

@游荡的旅人

我从未体验过想家的感觉。在我心里,家里连休息都不能。

我和我妈在相亲的问题上,一聊就吵,这让我在跨年时憋了一肚子气,连跨年烟花都没看上。爸爸只在周末回家。一干完活,就出门逛公园、看下象棋,家里一刻都不想多呆。

爸妈的安排我向来不可撼动。有一次因为爸爸安排的事,我又临时调整了心理咨询的时间。那次,咨询师点出来:「也就是说,即使有人在拉你,你也不愿意跳出来?」我突然意识到,在爸爸面前,我其实可以选择不服从。

在家的那段时间,我以「打电话」为由,偷偷坚持每周两次咨询。妈妈生气地嫌我「打电话」时间长,应该立刻放下「电话」,赶紧帮忙做饭、遛狗……咨询师听到后,关心地说:「好像这个房间里和房间外是两个世界。你刚才的沉默,我想,是你真的累了,真的需要在这里休息一下。」我缓慢地点了点头。

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在我生病的时候端茶倒水,但当父母那里容不下我,或者连我也容不下自己的时候,它会成为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全的避难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心理咨询让我看到了自身所处的困境,并慢慢走了出来。幸运的话,我可以重新寻到一个安身之所。但也有可能,我终将一生漂泊,或者给自己编造一个安身之所。

 性教育

@明前晚

对我而言,家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只要让我感到熟悉、温暖的事物,就能在这里找到自由。

最近让我感觉像「回家」的一个时刻是今年的初雪。

今年雪不多,初雪是我一个人在肯德基看的。那时候不是午餐时间,餐厅没什么人,音响放着我听过的音乐。外面的路人来人往,能看见带孩子买炸串的大人和捧着热饮匆匆走过的青年,狭窄的巷子,电箱和公交站牌。

在这条路上,我所能看到的雪景简直是纯洁、浪漫的反义词:街道反着水光,地面上融化的雪被踩成泥水,空气中充斥着食物、烟雾和冷空气的味道,每个人的脸上都不是松松散散的表情。外卖小哥摘下的头盔里装着半杯脏话,店员一边苦笑着说「我也不下班」一边拿错了我的饮料。

听起来很混乱,甚至有点俗对吧。但是对我而言,这就是我的家。我熟悉远方公交车荧屏上的号码,喜欢手提袋中奶油和咖啡的香气,听得懂耳边掠过的方言的嬉笑怒骂,这样就足够了。尽管我所在的这个世界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个糟糕的地方,可我认识它糟糕的一切,并清清楚楚地知道我所熟悉的朋友们正确确实实活在这个糟糕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样就足够了。

因为这就是我可以称之为「家」的这个喧嚣、杂乱、匆忙的世界,同时也是无比平凡、美丽的世界。

 致允熙
写在最后

一个心理意义上的家,首先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你在「家」里感到平静、放松、被包裹,如同被温柔注视的目光。

Seamon(2014)将家定义为「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而且是活动的场所,身份的锚点,连接过去和现在的记忆库,以及稳定和连续性的中心」。家不仅是一个物理结构,而且是意义、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关于是什么使一个地方对自己有意义,Cathy(2009)认为,最重要的不是简单地呆在一个地方,而是「通过一个培养过程,使自己成为这个地方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用一些日常小事来为自己创造「内在的锚点」。比如:做运动、喝茶、看日落、固定培养某些兴趣爱好。

同时,也可以通过培养一些附近的、众多的外部公共场所,使自己的身份得到扩展。比如: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小组、与附近的水果摊主、咖啡店店员保持良好的互动,发展对「某些物理空间」的依恋和归属感。一些哲学家也将「创造场所」的这个过程,描述为个人在其环境中积极创造机会、成为自己的过程(Smith 等,1998)。

新的一年,祝你心安,祝你丰富 ❤️



编辑:江湖边
责编:罗文
封面:《致允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