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
马靖昊说会计
的文章,记得将我们设为
“星标”
,多点文末右下角的
“
在看
”
,
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星标方法
点击页面左上角蓝色
马靖昊说会计
进入
主页,再点主页
右上角
"..."
,
然后选择
“设为星标”
(账号旁显示五角星标记表示成功。)
在资本市场的江湖中,财务造假一直是投资者心中的“暗雷”。如何识别这些“雷”,避免踩中,是每个投资者都关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简单却极其有效的财务分析工具——马氏定律,这是我在多年财务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一面“照妖镜”,能照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形”。
很多年前我提出了一个判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马氏定律。这个定律的核心就是“净现比”,也就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值
。
这个比值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财务逻辑。
下面是判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
马氏定律:从较长周期来看(最后选定5至10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应该大于1。个人认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较长周期的净现比低于0.7,可以判断其利润造假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低于0.5,可以判断其利润造假了。
这个定律来源于对财务数据本质的思考。我们知道,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赚钱,而赚钱不仅要看账面上的净利润,更要关注实际的现金流入。
真实的利润,必然伴随着真实的现金流。如果一家公司账面上利润很高,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却少得可怜,
那么这种利润增长很可能是“纸上富贵”,甚至是“空中楼阁”,
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通过日常经营活动(比如卖产品、提供服务)实际收到的现金减去实际支付的现金后的余额。
它反映了企业自己“造血”的能力,是企业财务健康的重要指标。
而净利润,大家都知道,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包括了各种收入和费用,其中有不少是非现金的,比如折旧、摊销等。
当净现比大于1时,意味着企业每赚1块钱的净利润,实际上从经营活动中回收了超过1块钱的现金。这就好比一个人,不仅吃进去的饭能转化成能量,还能额外储存一些能量,这样的企业,财务状况肯定是健康的。
财务造假的公司,最喜欢玩虚增利润的把戏。他们通过各种会计手段,比如虚构收入、少计费用等,让账面上的利润看起来很可观。但问题是,这些虚增的利润并没有真实的现金流支撑。
比如,有些公司虚增应收账款,把没收到的钱算成收入;或者虚增存货,把没卖出的产品算成利润。
这些虚增的资产,看起来能增加利润,但实际并没有带来现金流入。
结果就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净现比)会明显偏低。
举个例子,假设某公司今年净利润为1亿元,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只有5000万元,净现比仅为0.5。这意味着公司每赚1元净利润,实际上只回收了0.5元的现金。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就要警惕了,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公司在虚增利润。
我在定律中提出了0.7和0.5这两个阈值,这是基于长期观察和经验总结得出的。
当然,这些阈值并不是绝对的
,但它们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快速识别财务造假风险的参考标准
。另外,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经营模式和财务状况千差万别。比如,一些重资产行业,前期投入大,可能净现比会低一些;而一些轻资产的服务行业,净现比高可能会一些。
但总体来说,如果一家公司的净现比长期低于0.7,甚至低于0.5,那投资者和分析师就得格外小心了。这就像一个警报器,提醒大家这家公司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的风险。
“马氏定律”强调的是长期观察(比如10年)。
短期数据很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比如一次性的大额收入或者费用,可能会让净现比看起来很奇怪。但长期数据就不一样了,它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财务健康状况。
比如,某公司某一年因为特殊情况导致净现比偏低,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司在造假。但如果连续多年净现比都低于0.7,甚至低于0.5,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
所以,大家在评估公司财务状况时,一定要注重历史数据的积累和比较,不要被短期的波动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清企业的本质,避免被财务造假的公司“割韭菜”。
总之,“马氏定律”提供了一个简单但有效的视角,帮助大家在复杂的财务世界里,快速识别出那些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的公司。
马氏定律,或许就是你的一双识别财务造假的
“火眼金睛”
。
用精炼的语言阐述深刻的财务逻辑,如文章得到您的认可,
希望您看完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以示鼓励。长期坚持原创不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一路陪伴,一起地老天荒,谢谢。
一家靠谱的上市公司长啥样?马靖昊来给你支支招!
为什么财务造假最好用的科目是“在建工程”、“固定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