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供包括《网络舆情》内参、舆情监测、声誉管理、舆情培训、智库咨询、大数据平台建设、新媒体研究和融媒体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是国内最早、产业链最长、业务最全的舆情服务机构和信息增值服务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铁路部门通报孕妇乘车被砸致胎儿早产去世事件详 ... ·  10 小时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舆情观察丨丽江机场工作人员撕毁旅客登机牌风波 ... ·  昨天  
重庆校园频道  ·  官方通报:牙齿松动自己拔除,并非老师打掉 ·  昨天  
重庆校园频道  ·  官方通报:牙齿松动自己拔除,并非老师打掉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四川筠连山体滑坡已造成10人遇难、19人失联 ...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如厕自由被《黄帝内经》管住?荒诞管理背后的逻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如厕自由被《黄帝内经》管住?荒诞管理背后的逻辑与反思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公众号  · 舆情  · 2025-02-18 16:4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可以订阅哦!



2月11日,广东佛山一公司发布《如厕管理规范》,明确了公司员工正常如厕时间和不允许如厕时间。

《规范》要求,对于违反规定的员工,公司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 违规将进行100元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还称,此管理规范 依据《黄帝内经》 ,发布的 目的是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该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微博话题#公司按黄帝内经规定如厕时间违者罚款#阅读量超955万次,#律师谈公司规定如厕时间违者罚款#阅读量超310万次,多个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单。网民质疑“如厕自由都没了?”调侃涉事公司“把《黄帝内经》当成了罚款工具”。


2月13日

涉事公司工作人员向媒体证实了网传文件的真实性并解释称,发布这一管理规范,是为了“告诉员工在哪个时间(如厕),没有说控制的”,目前尚无员工对此有所反馈。

2月16日

佛山市有关职能部门回应媒体表示,相关部门已到现场了解情况。经核查,该公司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已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教育。目前,公司如厕规定已被叫停撤销。



争议焦点:
科学、法律与员工权益的三重拷问



首先,管理逻辑的荒诞性引发讨论。 《如厕管理规范》称,此管理规范依据《黄帝内经》,发布的目的是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该规范要求员工在特定时间内如厕,且“小号”不得超过2分钟。然而,所谓的“科学依据”遭打脸,引用《黄帝内经》被指牵强附会,网民调侃“古人如厕也要打卡”?舆论认为,限制如厕时间可能导致员工憋尿等不良行为,从而引发健康问题。这种以“保障员工健康”为名,实则可能危害健康的管理方式,显然不能让《黄帝内经》背锅。大象新闻评论称,其低估员工智商也就罢了,还拿医学典籍为自己背书,实在是在糟蹋中华医学文化。


其次,监控与隐私权冲突掀起风波。 舆论认为,通过摄像头监控如厕行为,涉嫌侵犯员工隐私,且罚款缺乏法律依据。羊城晚报引述律师观点称,《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劳动合同法》第32条则规定,劳动者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劳动条件,有权对用人单位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同时,“无薪如厕”“罚款扣薪”等条款,更是直接侵害劳动报酬权,暴露企业法律意识淡漠。


此外,人文关怀缺失的管理文化遭受诟病。 员工如厕被异化为“效率工具”,涉事公司忽视个体差异与基本生理需求引舆论不满。大皖新闻评论称,公司限制如厕时间,侵犯了劳动者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不合理地限制了员工在工作期间满足正常生理需求的自由。企业试图以“警示”为名合理化管控,却暴露了对员工尊严的漠视。缺乏人文关怀的企业管理措施,必将对企业形象造成巨大影响。有网民在社交媒体跟评,提醒大家“避雷”涉事公司。


限制员工如厕热点事件频发
企业需警惕“管理创新”变“管理灾难”


近年来,限制员工如厕热点事件频发。梳理网民反馈发现,一些公司的如厕制度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有公司规定每人每次上厕所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甚至要求员工每天上午10点后才能使用洗手间;更有甚者,一天只能上两次厕所,且必须在群里报备。 这些规定不仅缺乏基本的人性化考量,更是对员工尊严的公然挑衅。 而一些公司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监控,甚至引入了所谓的“智慧厕所系统”。这种系统可以通过计时器监控每个坑位的使用时长,一旦超过规定时间,就会发出警报。此外,部分企业还考虑通过刷卡识别员工身份,以便更精准地监控员工的如厕行为。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侵犯了员工的隐私权,更是将员工置于一种被无端怀疑和监视的环境中。


面对经营压力,部分企业将“严管”等同于“高效”,忽视人性化与法治化 。当企业以“整顿”之名行“压榨”之实,劳动者维权意识觉醒成为必然。严管员工如厕不仅无法真正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而可能引发员工的抵触情绪,进而破坏企业内部的和谐氛围。 央视网评论称,对企业来说,简单地把“爱上厕所”与“工作效率低”挂钩,这种管理思维模式未免太过粗放。比起花钱花时间、想方设法地蹲在员工厕所门口掐表数时间,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模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或许更有助于公司发展。


在本次事件中,从《如厕管理规范》发布到取消,历时仅数天, 有效避免事态扩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