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极品投资,与伟大的企业家同行,向伟大的时代致敬!
《罗马人的故事》主要描述1300多年间罗马从诞生到灭亡的历史,《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丛书出版后,引起日本、韩国商界、政、学界巨大震荡。
公元前3世纪后期,罗马在统一了意大利半岛以后,决定向西西里出兵。但是,这一举动也意味着与北非大国迦太基为敌。而罗马人所要面对的最大敌人就是迦太基名将汉尼拔。这位攻入意大利的将军用他不屈的jīng神和卓越的才略,将罗马人逼入了绝境。
背水一战的罗马如何起死回生?围绕着争夺地中海霸权展开的“布匿战争”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在描写了坎尼与扎马等著名会战的这卷之中,我们或许可以了解到罗马帝国如此强韧的根源所在。
西西里位于形状如长筒靴的意大利半岛的“脚尖”上,感觉触手可及。夹在意大利本土和西西里岛之间的海峡,自古就叫墨西拿海峡。这一名称源自西西里岛最东端的一个叫墨西拿的城市。本土到西西里岛的最短距离只有3公里。从本土的轮渡码头圣乔瓦尼镇到墨西拿港也只有7公里。坐上往返其间的轮渡,要上一杯咖啡,慢慢地品,等这一杯咖啡见底的时候,船也到了。
站在圣乔瓦尼镇,可以看到轮渡离开后不久便到了对岸的墨西拿,又能够看见对岸的人、汽车及列车上了船,轮渡往回开的情景。整个情景犹如近在咫尺。到了现代曾有好几次计划在这一海峡架桥梁。但是和濑户内海不同,墨西拿海峡没有可以用来打桥桩的小岛。
如果一定要架桥,只能架吊桥。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吊桥是明石海峡大桥,1998年完工。据说这座大桥的中央支间距离是2公里,技术上可以达到3公里。所以,如果在墨西拿海峡架桥的话,也许日本的技术可以帮助其实现这一愿望。不过目前除了坐轮渡别无他法。
既然只能坐轮渡,那么墨西拿海峡的现状与2200年前的古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当您站在意大利本土,眺望西西里的时候,心里冒出来的想法大概也相同吧。尽管有大海相隔,但是,这种距离和想法,正是罗马和迦太基之间发生战争的起因。
公元前265年,刚刚完成意大利半岛统一的罗马,接到西西里小国墨西拿的救援请求。罗马接受了请求,决定出兵援助。这意味着罗马军队史上首次越过大海前往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作战。持续一个多世纪的布匿战争就此拉开帷幕。
虽然从未进行过海战,但罗马仍然举全国之力进行了包括新兵器开发在内的各种尝试,逐渐克服了所有的不利因素。
两支舰队在米拉佐海面相遇。这是发生在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第一次真正的海战。从战船的数量上看,迦太基是罗马海军的1.5倍。从两军对船只的操控能力上来看,两者的差距就连外行人也能一目了然。
罗马海军无论如何也无法使战船排成一条线,引得早早已经排好阵容的迦太基舰队传来阵阵嘲笑声。随着两军船队的越来越近,嘲笑声也越来越高。看到罗马战船的帆杆上像蝉一样的怪物,迦太基士兵忍俊不禁。
但是,好不容易排成一条线,不,实际上依然凌乱不堪的罗马舰队刚开始向迦太基舰队发起进攻,迦太基士兵脸上的笑意顿时跑得无影无踪。
那些如同蝉一样的新兵器发挥了非常强大的威力,罗马海军大获全胜。随后,虽然迦太基人的战象和海上的暴风给罗马人带来了一些小麻烦,但罗马海军还是不断地取得胜利,并且在公元前241年成功取得了西西里的控制权。
汉尼拔来了!!
在意想不到地吃了败仗的迦太基人中,有一名少年立下了要向罗马复仇的誓言,这名少年的名字叫作汉尼拔。成功在西班牙实现殖民统治的他,心中还有一个很大的愿望。
公元前218年5月,29岁的汉尼拔率领全军,全副武装地离开了卡塔赫纳。
生活在后世的我们知道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全过程。但是在当时,只有汉尼拔一个人知道。汉尼拔要率领他的军队一路向北横渡埃布罗河,翻过比利牛斯山脉,进入现在的法国——当时的高卢,再渡过罗纳河,横穿法国,最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汉尼拔率领大军、带着象队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彩重抹的一笔,在其后的2200年里广为人知,即使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也有耳闻。
攻入意大利的汉尼拔连续在各处击败罗马军队。被人将刀刃架在脖子上的罗马人终于决定展开决战。战场在意大利南部,靠近亚得里亚海的坎尼平原。就像特雷比亚和特拉西梅诺战役一样,汉尼拔总是在他希望的地点、希望的时间发起战斗。
坎尼之战也一样。他先把敌人引到他所希望的地方。只是在坎尼,汉尼拔与罗马军队相隔2公里,进入对峙状态以后,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行动。不仅如此,他还装出因小规模战斗失利而萎靡不振、畏首畏尾的样子。
年轻的汉尼拔早就看穿了罗马指挥官们的心思——他们非常警惕,想方设法避免掉入他的圈套。为了让他们与自己进行会战,汉尼拔首先需要解除他们的戒备心。为此,他故意装出主导权掌握在罗马手中的样子。
实际上,罗马军队在兵力上处于优势地位。但是汉尼拔却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点。他利用自己的jīng锐部队将采取积极攻势冲上来的敌军主力步兵部队牢牢地钉死在一个地点,趁着这个空隙对罗马的骑兵发动攻击。随后他又发动全部力量将罗马步兵包围起来。汉尼拔的战术发挥了极其强大的效果,将整个罗马军队摧毁殆尽。
坎尼会战中,如果相信古人的记载,罗马方面的牺牲人数多达7万人。胜利者汉尼拔方面的战死者只有5500人,其中三分之二还是高卢兵。
纵观整个历史,罗马军团遭受如此重创,坎尼会战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就在罗马元老院走投无路之时,一位青年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位青年当时只有24岁。虽然距离担任司令官的法定年龄还差16年,但是他仍然申请任命自己作为司令官奔赴前线作战。而对于当时的罗马来说,因为人才稀缺,不得不答应他的请求。
就这样,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舞台上又涌现出一位天才的将领。我想,如果亚历山大大帝最优秀的弟子是汉尼拔的话,那么,汉尼拔最优秀的弟子不正是这位西庇阿吗?亚历山大没有机会见识弟子的才能,过早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他的幸运。与此相比,汉尼拔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西庇阿就好像是为了追寻汉尼拔的足迹一样来到西班牙。他首先在西班牙摧毁了迦太基的势力,随后立刻将目标转向迦太基本土。得知对方攻入自己的祖国境内,汉尼拔立刻决定从意大利境内撤军。而这距离他攻入意大利境内已经过了15年。
两军在迦太基的内陆地区扎马遭遇。这一次,迦太基军队在兵力上占有优势,而且指挥官还是赫赫有名的汉尼拔。
这是一次迦太基对阵罗马的会战,是一次5万大军对阵4万人的会战,从战略战术的角度上来说,也是师生之间的第一场交锋。
坎尼会战是战术上的最佳杰作。与坎尼会战不同,那一次罗马人未能通西庇阿过自己的坚持,决定战役的走向。但是,扎马会战不仅将决定这场战争的走向,同时,也将决定地中海世界的未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扎马平原重现了14年前坎尼平原上发生的事情。只是,对象变了。
古代屈指可数的名将,45岁的汉尼拔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兵纷纷被杀,1.5万战士在扎马遭到全歼。
加上这1.5万人,迦太基方面的战死者远远超过2万人,还有多达2万人被俘。余下的人向着10日行程之外的首都迦太基逃去。汉尼拔只带着数名骑兵,逃到了哈德卢米塔姆。扎马战役中,罗马方面的战死者是1500人。西庇阿完胜。
公元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罗马人从迦太基人手中夺走了西地中海盟主的宝座。
为了表彰他取得的伟大胜利,西庇阿被尊称为“阿非利加努斯”,意思是“征服非洲的人”。但是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并不喜欢英雄,后来因为他的兄长路奇乌斯在政治上的错误导致西庇阿遭受连累,并最终从罗马的政界彻底消失。
公元前183年,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在利特卢诺的别墅去世,享年52岁。巧的是,同一年,汉尼拔也在远离意大利,同时也距离迦太基非常遥远的黑海沿岸国家比提尼亚去世了。原来,罗马军队的一个队长急于立功,向比提尼亚国王提出了引渡汉尼拔的要求。汉尼拔获知这一消息后,喝下了片刻不离身的毒药。就这样,绝世战术家在64岁的那一年走向了死亡。
首先,罗马作为大国介入希腊与马其顿的纷争之中,并且将双方都归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随后罗马又成功地吞并了迦太基,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沦陷后的迦太基,城墙、神殿、房屋、市场等建筑全部遭到破坏。石头、泥
土成堆的地面被犁耕平。根据罗马人的习惯,这个遭到诸神诅咒的地方撒上
了盐。
迦太基被定为了寸草不生、人类不可居住的不毛之地,人类再次生活于此是在100年之后。尤里乌斯恺撒下令在这里进行殖民地建设,虽然因为他遭到暗杀而半途而废,到了奥古斯都大帝时代,最终得以完成。因此,留存至今的迦太基遗迹是罗马时代建的,极少迦太基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