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CA
热爱生活 喜欢文化 关注艺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康石石  ·  连斯坦福都在学的“交互技术”竟是: ·  昨天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文化丨贵州省杂技团伦敦贺岁 蛇年春节展现非遗之美 ·  3 天前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艺”启新篇 | ... ·  3 天前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艺”启新篇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CA

在他面前,请不要说自己喜欢孤独!

LCA  · 公众号  · 艺术  · 2017-04-11 09:41

正文


他就是风,就是天气本身。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句话只适合具有强烈社会属性的我们,放在有些人身上却显得格格不入。


俄罗斯的最北边有一个 1933 年落成的气象站,距离此站最近的城镇需要一个小时的直升机路程,整个站内就只有一个人,他“孤独”的在极地洪荒之中工作了 15 年。



之所以要给孤独二字加引号,是因为他并不觉得孤独。远望这片不毛之地,他就像消失在了冻原与暴风雨之中。他并不像大多数人那样拥有强烈的自我感,似乎,他就是风,就是天气本身。


在北极地区有很多气象站,但在如此的环境里孤身一人的只有这位 65 岁的老者斯拉瓦( Slava Korotki )。这里并不象其他气象站一样有高科技的测量仪器或新技术,斯拉瓦的工具极其古旧,甚至房间里还挂着航天员加加林的照片(1961 年的剪报),他依然用着摩斯密码机,墙上是苏维埃时代的墙纸,时间在这里就像停顿了一样。



这里唯一陪伴他的是一只鹦鹉,每天午餐的时候,斯拉瓦会与鹦鹉聊天。在北极的漫漫长夜里,他会用火柴搭建模型,或者透过圆窗,望着大海,听海的声音。


斯拉瓦的妻子居住在遥远的俄罗斯联邦北部港市阿尔汉格尔斯克( Arkhangelsk ),夫妻两个人没有孩子,他很少去阿尔汉格尔斯克,到那里交通很不方便,而且斯拉瓦也不适应那里的噪音。


米哈伊尔·索莫夫 ( Mikhail Somov ) 号轮船每年为斯拉瓦运送一次补给,到这里需要航行数月的时间。在这期间,船员每周可以吃一个桔子,这对他们来说已经很难得了。 透过米哈伊尔·索莫夫号轮船的窗户,可以看到的巴伦支海的壮美景观。



由于条件的艰苦,没有人愿意来此做这项工作,但斯拉瓦却安静地享受着这里的一切。他说,冲斥着大城市气息的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他也并不接受这样的世界。斯拉瓦不是一个因生活变故而逃离世界的隐士,他更像是本就属于此地的一件渐渐斑驳的仪器工具。


斯拉瓦在这里的工作是量度温度、降水与风力等,他每天写日志,记录天气数据,他的书桌上满是气象日志、数据图表和其他书籍。



记录下这一切的是一位摄影师——叶普根尼亚( Evgenia Arbugaeva ),她小时候住在偏远的北冰洋沿岸的小镇,那时跟着爸爸到访过一些气象站,后来则移居莫斯科读书,对于当时的回忆是光明美丽的,正是童年的这些经历让她对偏远地区的气象站更加好奇——到底谁能够在无人之地一直居住与工作?


遇见斯拉瓦之前,叶普根尼亚用两个月寻访了 22 个气象站,与斯拉瓦的第一次相遇很短暂,回去后经过再三斟酌,她决定返回去认真拍摄这位老者。由于斯拉瓦所在的气象站实在偏僻,有时无线电也无法实现很好的联络,结果叶普根尼亚直接租了直升机前去碰运气,幸运的是竟然获得了斯拉瓦的接机。


“你知道我要来吗?”

“不知道,不过这里欢迎你。”


于是她开始了两个星期的拍摄,最后 叶普根尼亚将这次纪录的作品称作《 Weather Man 》。



在拍摄期间正值冬天,天色很黑,使得斯拉瓦更显孤独。


不过这些评论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吧?


你还可以看:

“此时此刻,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正在自然而骄傲地老去”

这位禅僧,影响了整个日本艺术,我们却知之甚少


- END -

LCA 整理 可随意转发至朋友圈

公众号及其他转载请提前告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