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顾琬
编不好程序,写不好文章的工科女研究僧一枚,喜读木心、毛姆、沈从文;喜听民谣、古风、莫文蔚;喜看柔软的风景和素净的文字。个人公众号:此心匪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基金报  ·  俄乌,突发大消息 ·  9 小时前  
银行螺丝钉  ·  [2月12日]指数估值数据(港股科技大涨,还 ... ·  19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特斯拉,大消息!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0佣金!京东突放大招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刚刚,新高来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顾琬

过度期望是一种隐性伤害

顾琬  · 简书  ·  · 2017-11-05 16:32

正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前几天妈妈所在的学校举行了期中考试,之后要组织老师阅卷。妈妈因为有其他急事,喊我帮忙。而我在帮忙批阅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当某个学生试卷答得很差时,我会想方设法从每道题里使劲寻找得分点,尽量多给0.5分或者1分,以免这个孩子的这一部分分数为零;可是,如果遇到一份作答很好的试卷,我却反而会鸡蛋里挑骨头,到处“找茬”:这里少了一个关键词吧?那儿有个错别字!不行,得扣0.5分!

后来不知何故,我猛地醒悟过来:如果按照对差生的给分标准,这些被我“挑刺”的试卷,其实完全够得着满分。

我不由得去问妈妈,她平常阅卷有没有这种感觉?妈妈回想了一会儿,挺诧异地说:“咦,你不说我还没觉得,你一提醒,好像确实是这样!”

我又去问了好几个熟人,他们都在不同学校担任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教学工作。每个人都在回想和反思后发现:对于更优秀的学生,的确给予了更高的要求,制定了更高的标准!

看过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朋友,不知对于其中某一期那个叫马丁的选手有没有印象?马丁是较有名气的节目主持人,他的演讲题目是《父与子的战争》。其中提到,小时候有一年马丁在期末考试中拿到了全年级第二名,回家满心欢喜地期望父母能夸奖自己,结果父亲却问他:“第一名是谁啊?”等到第二年,他拼命考到了年级第一,心想这下爸爸没话说了吧,结果父亲看了他的卷子,指着一道题责问他:“咦?这道题我给你讲过吧?怎么又错了?!”

由此,马丁总结说,中国式父亲最大的问题不是对孩子的打骂,而是对孩子的不认同。

我想把这种越是优秀却越被要求做得更好的过度期望现象称为“期望绑架”。明明你觉得自己已经竭尽全力,达成了父母或老师或其他什么人早就为你制定好的目标,但是达成之后,他们却总能找到不尽他们之意的地方,对你提出更高要求,甚至没有表扬奖励,只有声色俱厉的苛责。

我在中学时代常常遭遇这样的“期望绑架”,那时我是年级公认的好学生。每次考试结束,如果名次稍有下降,就会受到各科老师当众或私下的责备,即使受到他们大肆表扬的那个同学进步了100个名次都还远在我之后,但是我却像做错事的那个,好像只有我是辜负了所有人的期待似的。

有次参加化学竞赛,我没有进入决赛,成绩公布后,被老师批评了,他说:“你看看张××,他都能考40分,你呢?你只考了53分,连决赛都进不去,真该好好反省!”我当时很难过,凭什么老师就觉得我应该比张同学考得好?换句话说,凭什么他认为张同学就考不好?考高分、进决赛、拿名次,我做这些事,在老师眼里就是理所当然的吗?再优秀的运动员,也有发挥失常的比赛;再聪慧的智者,也有考虑失策的时候。老师为什么要施予我这么大压力呢?

还有一次上课时,老师点名让同学回答问题,她连续叫了好几个同学,都没有回答对,最后她叫我起来回答,我也答错了。但是,前面的同学都坐下继续听课了,我却没有被允许立刻坐下,而是站了十几分钟才得以坐下。当时泪水在我的眼眶里翻涌,周围的朋友都同情地望着我,那一刻我宁愿自己不是学习委员,不是尖子生。

期望绑架最大的弊端是什么?十年后的今天我可以很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摧毁这个孩子的自信。

被期望绑架的孩子,本身是很优秀的,他们更期待周围人的表扬和奖赏,期待这种“正反馈”、“正作用”、“正强化”,但不幸的是,他们耳边却总充斥着这样的声音:“你做得不够好!”“你怎么可以失败(出错)!”“你太让我们失望了!”长此以往,这些优秀的孩子反而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憎恶自己能力所带来的这种“被过分期待”,会变得缺乏自信、胆小谨慎、压抑自我、不敢表现。

为什么说正强化或者奖赏行为更能刺激孩子的潜能,使得他们越发优秀?

美国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著名的动物实验倡导者、心理学家斯金纳穷尽一生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主张通过正强化作用来训练动物完成指定任务,让世人见识到“奖赏”与“强化”对于塑造行为的重大影响。斯金纳发现, 奖赏比处罚更有助于建立良好行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