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陕西果业
陕西省果业中心官方订阅号,用于发布新闻资讯、市场行情等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苏新闻广播  ·  “茉莉花开”暖新春,百年非遗焕新彩 ·  2 天前  
红古发布  ·  “重塑哪吒”为啥非得用藕? ·  3 天前  
红古发布  ·  “重塑哪吒”为啥非得用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陕西果业

农业科技报 :“科技小院”赋能富平36万亩柿子提质增效

陕西果业  · 公众号  ·  · 2024-08-13 18:00

正文

蝉鸣盛夏,酷热难耐,但从冷库中刚拿出的柿饼却洒满了柿霜,冒着丝丝凉气……

“柿饼甜不甜?”
“甜!”
这里是陕西富平,是柿的故乡。

科技小院
赋能“柿”业提质增效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栽植柿子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
这片土地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孕育出了品质优良的柿子品种。当地的尖柿,果大、皮薄、肉厚、汁多、味甜,更是远近闻名。如今,在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动下,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柿”业产业链。
“富平现在柿子种植面积有36万亩。”陕西省富平县果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冯锁牢介绍道,柿子能从零星栽植到上面积上规模再到支柱产业,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西农的高科技。

201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富平建立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站,为富平的“柿”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3年6月,陕西富平柿子产业科技小院在富平县正式成立,围绕“柿”业从种植到加工提供全产业链科技赋能,推动了“柿”业提质增效,成为当地的富民支柱产业。
杨勇、关长飞,国家柿种质资源圃、陕西富平柿子产业科技小院专家,主要从事柿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经济性状评价、柿炭疽病抗性因子的挖掘及调控机制、柿起源与进化的研究,“柿炭疽病是富平柿子的‘杀手’,发病快、传播强,我们在这个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杨勇老师和关长飞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柿园动态密度管理技术,能保证在规模化种植的同时,有效防止炭疽病在幼柿上的侵染和扩散。”冯锁牢表示,西农一大批专家从品种选育、种植技术、施肥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等方面全方位推动了柿业的发展和创新。

校企合作
共绘“柿”业新图景
“一益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枝叶肥大,可以临书‌以及八药食同源”,柿子可谓全身是宝。这样的柿子摇身一变,成了陪伴着富平人民度过岁暮天寒的一份甜蜜、一份期许。
“冻乾千颗蜜,尚带一林霜。”在富平阳洋柿饼专业合作社,即便是火热的夏天,也能吃到冰凉爽口的柿饼。那种甜、那丝凉,直透心脾。
富平阳洋柿饼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耀文介绍道:“我们还有柿子醋、柿子饮品、柿子糕点,都很受消费者欢迎。”该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将生产加工线建立在了100亩标准化示范园里,打造绿色生态生品。“我们生产管理的核心是科技,目前正在尝试着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

富平县近年来将柿子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有力抓手,打造“富平柿饼,甜蜜中国”全新品牌形象,通过与学校建立深度科技合作,着力打造百亿级尖柿产业发展强县和国家级柿子产业中心。
在陕西富平大方天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治国介绍了他们的爆火网红产品——流心冰柿。这款流心冰柿同时具备了鲜柿子和柿饼的特点,既有鲜柿子的柔软,又有柿饼的韧性,果肉均匀又流心,就像是水果般的熔岩蛋糕,内心缓缓流出的浓厚柿子浆……口感独特,深受年轻人喜爱。
该公司通过与园艺学院、食品学院深度合作,建成3000亩标准种植园及6000吨标准冷库,打造的“柿柿红”富平柿饼品牌快速占领市场,全球销售突破1亿元。“校企双方目前正致力于研发抗病新品种,在源头上实现绿色创新。”

接力传承
讲好中国故“柿”
在富平县曹村镇太白村,坐落着全国首个以柿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全世界第二家柿子博物馆。馆藏文物758件,是国内柿产业收藏、研究、展示、阐释的专业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诉说着中国“柿”业发展史。
博物馆的展区里,呈现着一块斑驳的墙砖,上面赫然两个大字——“农专”,这枚于右任先生亲题的砖瓦见证着1934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事业发展浪潮中的身影,联结起了富平和杨凌的情缘。
我国柿树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居世界之首,种质资源丰富。据统计,原产我国的近缘种有62个,柿品种超过1000个。如何把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柿子品种收集在一起,保护柿种质资源不再丢失?
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园艺组成立,就挖掘了中国柿种植资源。1962年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开始收集柿种质资源,1980年国家级果树种质资源圃筹建,1993年更名为“国家柿种质资源圃”。
王仁梓成了寻找遗落在乡间柿种质的第一批人。他带着杨勇开展了种质更新,收集保存国内外柿种质材料700余份,明确提出柿栽培的生存、生产和适栽区的界线,打破了甜柿原产日本之说,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内领先完成柿饼人工干制技术。
接过接力棒的杨勇,带领团队建立了柿种质资源数据库、制定了《柿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柿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程》和《柿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培养了第三代传人关长飞,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收集资源几十份,甚至上百份,嫁接到园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