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诚实可能是最应该信守的原则,但是撒谎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即使是我们自欺欺人的时候。大量研究表明,善于自欺欺人的人在体育界和商界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甚至可能比总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活的更快乐。那么,自欺欺人究竟有无坏处?
耶鲁大学的佐伊·钱斯(Zoe Chance)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研究这个课题,这个实验通过观察人们在考试时的作弊行为来研究自欺欺人。
在钱斯团队的实验中,他们会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关智商和常识的问题。其中一半的参与者拿到的是一份底部印有答案的试卷(明显是故意的)。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抗拒一边做题一边偷看答案的诱惑。
难以抗拒的捷径诱惑
与你所料,一些学生没有经受住诱惑,在考试中作弊。总体来看,试卷上印有答案的一组学生测试结果更好,尽管两组学生都是从同一所大学随机抽选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能力水平总体应该相当。(我们无法确切知道谁作弊了——因为可能一些学生即使不作弊也能得高分——但是这仍然说明那一组的平均成绩一部分缘于某些聪明的头脑,另一部分缘于手边的答案。)
钱斯的实验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有答案帮助的一组是否意识到是自己因为有了答案才获得高分?抑或是他们把自己的成绩完全归功于自己的智力?
为回答上述问题,研究者为此对学生进行了另一项测试,并让学生预测这次测试的成绩。学生被允许快速浏览这次测试的题目,并会发现这次跟第一次测试的题目类型相同,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次所有试卷的底部都没有答案。研究者的看法是,如果作弊者发现第二次测试无法作弊,他们对自己的预估分数会比第一次测试低。
但实际情况则不然。自欺欺人还是占了上风。第一次测试中作弊的学生对第二次测试的预估分平均高于第一次测试——相当于给他们自己的智商值加了10分。当然,实际测试的结果远低于他们的预估分。
研究人员又进行了另一项实验,以确定作弊者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是导致这个结果的真正原因。在这项实验中,如果学生能准确预计他们第二次测试的分数,研究人员将给他们现金奖励。结果如同预料,作弊者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比其他学生少赚20%。
钱斯的实验表明,实验中的参与者——他们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你和我——让自己相信了自己拥有比实际上更高的智商。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比如自信,满足感,更容易取得他人的信赖等等。当然也会有坏处。一旦情况发生改变,而你需要准确预判你的能力时,自大心理就会让你付出代价。
自欺欺人要付出代价,这个观点的背后有一些有趣的推论。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都认为自我欺骗是错误的。但是,姑且不论自欺欺人的不可取之处,我们应当承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欺骗自己(为了得到其好处),但是又会限制这种心理(为了避免其害处)。
自我欺骗并不总是越多越好——大多数时候,只要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它可以利大于弊。我们每个人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欺骗自己。讽刺的是,正因为是自欺欺人,我们常常不知道它发生的频次。
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
加入我们小密圈,感谢您的支持!
目前有860+资深用户和1700+最新TMT行业文档。
| NOTICE |
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已经推出订阅号置顶功能
点击我们的主页
将置顶公众号勾选
及时捕获精彩内容
感谢阅读 文末 “ 阅读原文 ”获取 “ 最新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