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国“随地大小班”氛围最浓的地方是被誉为“打工人传输线”的京沪高铁。而现在,各大滑雪场餐厅的“班味”似乎要更胜一筹了。
今年的“开板季”,不少人会在滑雪间隙,去雪场餐厅中掏出电脑,先回复一个“收到”,再打开文档干上一阵。有网友这样形容“当你在周末的中午来到XX滑雪场的餐厅,10个人里面有3个人在做PPT,有两个人在写一周工作汇报,还有4个人更是直接开起了远程会议。”
这一现象背后似乎有着双层含义。一方面,现在成年人的生活过于忙碌,自己的时间好像也被kpi锁死,哪怕是周末出游,也躲不开客户的“在吗?”。而另一方面,它折射出人们对于冰雪运动高涨的热情,即使工作再忙,业绩压力再紧迫,我们依然要想方设法地去雪道上滑上一趟。
今年的冰雪运动格外火热。11月初,崇礼雪场“开板”的消息刚刚传来,不少滑雪爱好者们立刻警觉起来。他们仿佛变成了看到发车灯亮起的赛车手,随时准备踩下“地板油”冲上赛道,而他们奔向的终点,自然是各自喜爱的雪场。
以较早“开板”的万龙滑雪场为例,11月7日营业首日,便迎接了超过1000名蜂拥而至的滑雪爱好者,客流量远超往年。据美团的统计数据显示,亚布力、万龙、北大湖、军都山等热门雪场均成为关联热搜词组,滑雪培训的热度也随之水涨船高,相关搜索量环比增长90%,就连雪具店的搜索量也增长了43%,其中雪板打蜡成为增速最快的团购项目。
那么,对于被kpi锁死的我们来说,滑雪究竟意味着什么?此刻,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喜爱滑雪了?
当下,我们对于滑雪的热情,似乎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补偿性反弹”。
近几年来,每个人的工作似乎都变得越来越难干了。KPI不再能像以往一样被轻易达成,竞争加剧,全年紧绷神经,年底依然要为业绩全力冲刺。客户不再像过去一样和你心有灵犀,需求迭代,一版方案改了八遍,客户依然会说:需要再细化一下。老板的心情也不像以前一样持续稳定,增量受阻,新的创意好不容易等到客户点头,老板依然会微笑着表示:得加油啊,还是太套路了……
因此,不少人曾经轻车熟路的操作,变成了“没有石头也要过河”,工作中的自由感、掌控感和情绪价值正在减弱。而在此处承受的压力,总要在彼处尽情释放。这时候,滑雪正好成为我们找回自由感、掌控感和情绪价值的好方式。
滑雪是一项一切靠自己的运动,它能让人获得充足的掌控感与自由感。一切靠自己,也就意味着没有人能限制你的发挥。只要你的技巧足够纯熟,从山顶一口气滑到山脚,疾驰、转弯,这种在动态中保持平衡,在失控边缘保持掌控的自由感就会令人“欲罢不能”。
另外,滑雪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氛围感。当我们在雪道上疾驰时,密林与山雀在身旁掠过,雪板溅起的雪花在眼前飞过,这样的氛围,足够让人忘掉琐事,进入一个洁白的、安静的真空世界。而当我们脱下雪板,摘下头盔,共同的爱好又能在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形成一种“自来熟”的气场。没人会像在职场上一样,小心翼翼地推敲每一个措辞,“第一次拿双板上中级道,速度一快忘了怎么刹车。摔出去以后,人先落地,然后是雪板,最后是两根雪杖,所有东西散落一地。一个坐在旁边的大哥冲我说:好家伙,boss爆装备呢?”雪场,已经成为成年人圈层社交的新主场。
所以,越是忙碌的日子,滑雪的吸引力就越大。我们在努力承担自身社会责任的同时,同样渴望自由与快乐。在雪道上,我们可以自由地滑行,掌控自我的方向,在快乐的氛围里与陌生人畅所欲言。
冰雪运动的热潮是全方位的,雪场中的人头攒动,带动了雪场外浩浩荡荡的自驾大潮。
自驾与滑雪之间,向来有着紧密的连接。如果你是位雪场常客,一定会发现,在全国各大热门雪场里,汽车品牌的广告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的位置也最显眼。比如在许多人的记忆中,“BMW”的字样就经常在各大雪场中出现。
汽车与滑雪的绑定为何会如此紧密?
滑雪是一项几乎离不开汽车的运动。在我们带着沉重的雪具,前往相对遥远的雪场时,汽车无疑是最好的载具。尤其在雪季时,穿越雪场周围被冰雪覆盖的公路时,就更离不开一台素质过硬、安全可靠的好车。
驾驶与滑雪还有着极为相同的气质。驾驶汽车的快乐,同样离不开自由感、掌控感、氛围感和情绪价值。
对于喜欢驾驶的人来说,汽车有着与滑雪类似的速度与激情。在他们手中,一台好车的澎湃动力和精准操控可以被充分释放。在保证行驶安全的情况下,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的感觉,与在雪道上全力速降的感觉如出一辙。如果说滑雪是一项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运动,那么“人车合一”同样是一种能为我们带来掌控感、自由感的极致乐趣。
而对于充满生活情绪的人来说,汽车更是氛围感与情绪价值的载体。一方面,汽车是一个空间,每一个卓越的汽车品牌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氛围感范式”。不同的内饰风格、内饰材质和灯光设计,能让不同人进入不同的美学世界。另一方面,汽车是有性格的,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什么样的车。汽车也像滑雪一样,能让有着相同价值取向的陌生人瞬间在对方身上找到一种熟悉感,xx车主的身份,就像一条细细的红线,将人与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既相互依存,又乐趣相近,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滑雪与汽车都是一对最搭的CP。我们在繁忙之余的假期前往雪场,是为了摆脱束缚,获得快乐一样。当我们在深夜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一脚油门驶上不再拥堵的三环路时,又何尝不会收获一种令人“长舒一口气”的愉悦。
当下,汽车正在我们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出行工具,更成为生活乐趣与生活品质的载体。快乐,已经成为我们通过消费获得的刚需。
今天的众多豪华汽车品牌,都在不遗余力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乐趣标签。而作为驾驶乐趣的鼻祖,宝马始终是此中的标杆。无论如今汽车市场的竞争如何激烈、选择如何多样,它为我们提供的价值与美妙体现仍然是无法被取代的。
汽车最重要的功能是驾驶,而驾驶是能让人获得快感的。当我们驾驶着一台汽车,可以任由我们的想法即刻加速、车随心动地自如转向时,多巴胺便会随之分泌,就如同我们在雪道上可以自如地掌控自己的身体一样。宝马有一句知名的广告语,叫作“纯粹驾驶乐趣(Sheer Driving Pleasure)”而将车变成人身体一部分的能力,是宝马刻在骨子里的DNA。在系列电影《碟中谍》中,就充分展示了宝马汽车的这种能力,在多部《碟中谍》中,325i、X1、X3、M3、i8等多款宝马汽车都曾成为过汤姆·克鲁斯的座驾,并为我们贡献了诸多“人车合一”的名场面。
除了纯粹的驾驶素质,作为一家拥有近110年历史的汽车品牌,宝马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在变与不变中持续进化。在今天,宝马在传统豪华感与现代科技感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当你坐进宝马车里时,就像进入了一座被充分现代化改造的经典建筑,你既能看到考究的木纹与真皮材质,又能体验到由迎宾光毯、水晶氛围灯和全景星轨天幕共同营造的科技感。
很多年以来,宝马爱好者们都将自己称为Bimmer,一本专门为宝马粉丝出版的杂志也因此被命名为《Bimmer》。用自造词汇来表达某一品牌的拥趸,这在汽车世界中是十分罕见的。这也从侧面说明,宝马和众多车主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价值共鸣和归属感。试想,当你终于购入了一台自己心仪已久的宝马汽车,并在车友群里收到了“恭喜你成为一名Bimmer”的祝福,并接到“周末加入我们的Bimmer的滑雪活动吧?”的邀请时,这将是一种多么亲切又令人悸动的情绪价值。
当一种快乐感受维持一瞬间,它会被人们称为乐趣,而当它持续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那么这种乐趣就变成了一种深厚的文化。与其他任何一家汽车品牌相比,宝马最特别的地方,就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将驾驶乐趣变成了一种“宝马文化”。当我们通过驾驶收获无与伦比的快乐时,一句话常常被脱口而出“这很宝马”。这让宝马品牌的精品老车成为汽车爱好者们眼中的“俏货”,连《Top gear》的主持人,世界知名车评人克里斯·哈里斯(Chris Harris)都是宝马诸多经典车型的收藏者。放眼未来,悦享驾驶乐趣的“宝马文化”依旧会在新能源时代得以延续,在保持原有宝马运动基因的前提下,探索更敏捷、更安静、更科技、更环保的与汽车有关的快乐。
“Freude”意为“愉悦”“乐趣”,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BMW广告中
通过纯粹驾驶、氛围感、情绪价值和文化传承等等,宝马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乐趣,而这些乐趣,或许只有当你拥有它才能真正懂得。
在当下,对于在雪场里“随地大小班”的我们来说,生活不易,我们要做的,是承担必要的责任,也享受应得的快乐。生活总会变得更好,而在我们努力让生活变好的过程中,或许会有坎坷和艰难,但在这些日子里,如果能有一台宝马相伴,终归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李雨旋
作者丨morlee
设计排版丨cc
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Pexels、宝马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