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鼠红是非多。这不,就有一些科学家们开始看不惯实验小鼠在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free,SPF)屏障下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他们认为,温室里的花朵往往脆弱不堪,这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培养的实验鼠洁净地宛如婴儿,其免疫系统与成人大不相同,如此怎能模拟人类疾病和状态呢?因而,只有找到标准化“脏鼠”的生产方式,才能提高小鼠实验数据准确性,进而为研发出更高效、安全的新型药物和疫苗提供保障。
此时,生物学家沿袭已久的小鼠实验系统算是遭遇到了不小的挑战。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实验鼠的性别成为误导现代医学研究的又一大盲点,近50%的医学研究结果都受其影响。近期Nature Communication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收集50000+只小鼠并分析了其234个指标后发现,实验鼠的性别差异对各种生理指标有着显著影响:正常小鼠的性别对于一些可量化的性状,例如骨密度等,存在56.6%的影响;而对于一些无法量化的性状,例如头的形状是否异常等,也存在9.9%的影响。
而对于突变体小鼠来说,反映在生理指标上的效果也受性别差异影响,涉及13.3%的可量化指标和17.7%的不可量化指标。
其实,去年Nature的一项关于实验小鼠的质量调查,通过软件追踪了从1994年到2014年的15000余份开放性科学文章并对小鼠信息进行汇总,就已经发现了全球发表的文章中,只有50%记载了实验鼠的性别与年龄,而这一信息对于研究成果能否在其他实验室得到重复至关重要。
同时,文章中也指出小鼠的性别差异不仅随着研究领域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同一疾病的研究领域内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心血管相关研究偏好使用雄性小鼠,而感染性研究则偏好使用雌性小鼠;再说糖尿病,虽然研究者们一直偏好使用雄性小鼠,但与免疫相关的糖尿病研究则使用的雌性小鼠较多。
另外,实验鼠的性别差异也会导致它们在试验中对药物刺激的反应有着显著的差别,这也在一定程度揭示了许多动物实验结果难以实现临床转化的原因。由此可见,实验动物的性别差异是一个急需深入探讨的科研盲点,它对许多常见疾病的发病率、病程、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都有着重大影响。
因此科学家们也在呼吁相关科研研究把动物的性别因素纳入考虑范围。而美国NIH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已于2014年声称要求所有研究者在提交基金申请书时要一并提交他们计划中使用动物的性别信息。
参考文献:
1.http://www.nature.com/news/a-mouse-s-house-may-ruin-experiments-1.19335
2.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6/04/can-dirty-mice-save-animal-research
3.http://www.nature.com/news/dirty-room-mates-make-lab-mice-more-useful-1.19768
4.http://www.nature.com/news/scientists-still-fail-to-record-age-and-sex-of-lab-mice-1.19500?WT.ec_id=NEWSDAILY-20160303
5.Prevalence of sexual dimorphism inmammalian phenotypic traits(doi: 10.1038/ncomms1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