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敢给微信关网了。
每次需要用手机做线上分享的时候,为了避免中途被打断,我都会把微信退了,可每当两三个小时过去,我重新打开的时候,常常被一连串往上蹦的信息跳花眼。于是,我不得不仔细翻看聊天列表,数不完的私聊框和几十个群消息的提醒数字一秒不停地狂飙,这里面除了工作群,战斗力最强之一的就是班级群。
我随手点进一个,立马蹦出五、六张可爱的宝宝照片:都是同一个女同学的孩子,光是吃饭同一个角度就有三张特写。
底下跟着讨论的大多也是女同学。我也称赞了一句宝宝真可爱,然后就插不上嘴了。
我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头像,恍惚了几秒,回忆起当年自己的女同学,初入职场时都非常耀眼。
现在,站在30岁的节点,我的事业正迎来新篇章,但是,反观很多同龄女同学,本以为她们能在山川湖海发出更强的光芒,然而,现在却囿于尿片与厨房。
我回头一看,心想自己的女助理们,过几年不会也顶不住年龄压力要辞职吧。这损失太大了,因为她们都太优秀。为了留住她们,我必须理解她们的困境,让她们继续释放工作潜能。于是,我开始换位思考,发现社会对职场女性并不友好。
作为一名创业者,我能明显感受社会对于男女的预期存在差异。很多人认为,女性不适合创业,或者不该去高强度的企业工作。
即便在擅长领域方面可能存在性别差异,但是整体来看,女性的理解力、执行力和抗压力都丝毫不逊色男性。
所以,每次看到有些招聘条件写着“男性优先”,我都莫名奇妙。
我读研时,20多岁的年纪,拿奖学金的女生数量相比男生呈清一色压倒优势。上课坐前排认真听讲的是女生,实习期表现优异迅速转正的也是女生。
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龄节点,尤其是30岁,女性和男性的自我期待严重分化。
我看到这些优秀的女孩,更少谈论自己的梦想,更频繁谈论社会对她们的期待。
“不能长胖”、“早点嫁人”、“生个孩子”,这些期待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当周围不断发出相似频率的声音,这些女生就信了自己只能在社会担任照顾者的角色。
这种影响,经常以让人舒服的方式,慢慢溶解掉你的铠甲。小时候看的经典动画片,比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围裙妈妈、哆啦A梦的大雄妈妈(对,我和90后是看同一批动画片长大的),都是只操心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没有批判思维能力的小孩,一边愉快地看着电视,一边认真吸入成年社会规则。
当然,这里绝不否认家庭主妇的价值,实际上,这才是世界上责任最重又最遭白眼的工作。
还有很多女孩不想浪费学历,又想尽心尽责顾家,所以只能选择能力要求不高、发展空间狭隘的工作。
这些迫于社会压力的选择,不能和天生能力不足划上等号。
所以,我想强调的是,女性值得被赋予更多选择权。
除了社会,对职场女性影响更大、更直接的压力来自父母。
很多父辈的观念里,女孩再有本事、读再多书也终归要嫁人,而且越早越好。
前两天我看了SKII推出的一个视频《人生不设限》,里面讲了三个女孩的故事:她们同一天出生,分别生活在上海、首尔和东京,今年都恰好30岁。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女孩,回家后意外发现坐满了一屋子人。原来,父母未经她同意,私自为她安排了相亲。四位父母满脸期待中夹杂着审判,相亲对象拼命点头,两眼发光、像捕获猎物般狂喜。然而,这个女生脸上只剩被逮捕般的惊慌、失望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