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医学论坛网心血管
在 2024 年,中国心血管领域的科研进展备受瞩目,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果。这些成就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也为全球心血管健康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下是医学论坛网整理的本年度我国心血管研究的十大热点,涵盖了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实践的多个关键领域,展现了我国医疗科研人员在心血管健康领域的辛勤工作和卓越贡献。
01
Tirzepatide 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和肥胖的心力衰竭
(Tirzepatide for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and Obesity)
主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葛均波院士
期刊:N Engl J Med. 2024 Nov 16.
DOI:10.1056/NEJMoa2410027.
简介:在 SUMMIT 试验中,Tirzepatide 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和肥胖患者显示出显著疗效。研究涉及 731 名患者,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Tirzepatide 治疗显著降低了心血管死亡或心力衰竭恶化的风险(风险比 0.62),并显著提高了生活质量评分(KCCQ-CSS 平均变化 19.5 vs 12.7)。此外,Tirzepatide 还有助于减少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对 HFpEF 和肥胖患者的治疗具有潜在重要性。
02
血管内超声引导下与血管造影引导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IVUS-ACS):一项两阶段、多中心、随机试验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Guided Versus Angiography-Guided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Lvus.Acs): a Two-Stage, Multicentre, Randomised Trial)
主要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一医院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陈绍良;李小波,葛震
期刊:Lancet. 2024 May 11.
DOI:10.1016/S0140-6736(24)00282-4.
简介:在一项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中,研究者发现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比仅使用血管造影指导,能显著降低 1 年时目标血管失败的风险。这项研究在 2019 年 8 月 20 日至 2022 年 10 月 27 日进行,共涉及 3505 名患者。主要终点是心脏死亡、目标血管心肌梗死或临床驱动的目标血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研究结果显示,血管内超声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 4.0%,而血管造影组为 7.3%,风险比为 0.55,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1)。这表明,血管内超声指导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1 年时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具有优势。
03
优化线性消融的肺静脉隔离与单独肺静脉隔离治疗持续性 AF:PROMPT-AF 随机临床试验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With Optimized Linear Ablation vs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Alone for Persistent AF: The PROMPT-A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主要作者单位:北京安贞医院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桑才华;蒋晨阳;董建增;马长生
期刊:JAMA. 2024 Nov 18.
DOI:10.1001/jama.2024.24438.
简介:2024 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于 2024 年 11 月 16 日至 18 日在芝加哥举行,在「LBS 房颤管理革新:前沿方法 」专场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报告了中国随机对照试验 PROMPT-AF 结果。这项试验由马长生、桑才华、董建增和蒋晨阳四位教授共同领导,是国际上首次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评估肺静脉隔离联合 Marshall 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EIVOM)等线性消融策略的潜在优效性。研究成果不仅在 AHA 年会上引起关注,并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PROMPT-AF 试验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设计,对比了单独肺静脉隔离(PVI)与 PVI 联合「改良 2C3L」 线性消融策略(EIVOM+2C3L)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的疗效。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在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情况下,术后 12 个月内无房性心律失常生存率达到了 70.7%,显著高于单独 PVI 组,从而显著降低了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风险。
04 老年和年轻高血压患者的多方面强化血压控制模型: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Multifaceted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Model in Older and Younger Individuals With Hypertens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孙英贤
期刊:JAMA Cardiol. 2024 Sep 1.
DOI:10.1001/jamacardio.2024.1449.
简介:在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项目中,研究人员发现,由非医生社区医疗从业者领导的强化血压控制模式,目标血压低于 130/80 mm Hg,能显著降低 60 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风险比 0.75)和全因死亡率(风险比 0.90)。这一效果在 60 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中也同样显著,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风、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降低。研究未发现两组在伤害性跌倒、症状性低血压、晕厥和肾脏结果方面有显著差异,表明这种干预模式在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中都是有效且安全的。
05
内源性胆碱能系统控制心脏中的电传导
(An Endogenous Cholinergic System Controls Electrical Conduction in The Heart)
主要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脏内科;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陈义汉院士;董念国;熊珂;王广华
期刊:Eur Heart J. 2024 Oct 22.
DOI:10.1093/eurheartj/ehae699.
简介:本研究揭示了心脏内源性胆碱能系统在调节心脏电生理功能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团队通过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在人类和小鼠的心室心肌细胞中发现了完整的胆碱能系统,包括乙酰胆碱(ACh)、ACh 传递小泡、ACh 转运体、ACh 代谢酶和 ACh 受体。这一系统通过降低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阈值电流,增强了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从而有效控制心脏电传导。研究还发现,这一系统的功能缺陷与患者和小鼠的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为心律失常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06
在伴或不伴糖尿病或既往中风的心血管高危患者中,将收缩压降至 120 毫米汞柱以下与低于 140 毫米汞柱:一项开放标签、盲法结局、随机试验
(Lowerin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o Less Than 120 Mm Hg Versus Less Than 140 Mm Hg in Patients With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Or Previous Stroke: an Open-Label, Blinded-Outcome, Randomised Trial)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李静;刘佳敏;李艳
期刊:Lancet. 2024 Jul 20.
DOI:10.1016/S0140-6736(24)01028-6.
简介:在一项针对高心血管风险患者的开放标签、盲法结果的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者们比较了将收缩压降至 120 mm Hg 以下与降至 140 mm Hg 以下的效果。研究在中国的 116 家医院或社区进行,共纳入了 11,255 名参与者,包括 4,359 名糖尿病患者和 3,022 名有中风史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时间 3.4 年中,收缩压降至 120 mm Hg 以下的强化治疗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 9.7%,而标准治疗组为 11.1%,风险比为 0.88,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强化治疗组的全因死亡率也低于标准治疗组。值得注意的是,强化治疗组中晕厥的发生率较高,但两组在低血压、电解质异常、伤害性跌倒或急性肾损伤等严重不良事件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对于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否有糖尿病或中风史,将收缩压目标设定在 120 mm Hg 以下可能更有助于预防重大血管事件,尽管存在轻微的额外风险。
07
血浆免疫球蛋白 G N-糖组性状在肺动脉高压中的预后价值
(Prognostic Value of Plasma Immunoglobulin G N-Glycome Traits in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主要作者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荆志成;蒋鑫;张泽建;刘超
期刊:J Am Coll Cardiol. 2024 Sep 17.
DOI:10.1016/j.jacc.2024.05.077.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索血浆免疫球蛋白 G(IgG)N-聚糖作为肺动脉高压(PAH)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对 622 名 PAH 患者进行了分析,这些患者来自中国的两个国家中心。通过质谱法对血浆 IgG N-聚糖进行了分析,发现血浆 IgG 岩藻糖化能独立于年龄和性别预测 PAH 患者的生存情况。在发现队列中,岩藻糖化与生存预测相关,并在验证队列中得到确认。将 IgG 岩藻糖化整合到已建立的风险模型中,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表现为 Harrell C 指数的整体提升。此外,IgG 岩藻糖化对于进一步分层由先前模型分类的中等风险患者具有重要作用。
08
中国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一项全国心血管协会数据库-心力衰竭中心登记队列研究
(Mortality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Heart Failure in China: a Nationwide Cardiovascular Association Database-Heart Failure Centre Registry Cohort Study)
主要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北京医院
通讯作者/关键作者:杨杰孚;王华
期刊:Lancet Glob Health. 2024 Apr.
DOI:10.1016/S2214-109X(23)00605-8.
简介:在中国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及其风险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纳入了 2017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期间,来自 31 个省份 572 家医院的 230,637 名成年心力衰竭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 30 天、1 年和 3 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 2.4%、13.7% 和 28.2%,其中心血管死亡占 71.5%。特别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率最高。此外,研究还发现较低的指南依从性评分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增加独立相关。这一发现提示,改善指南指导的医学治疗对于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