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
咱能不这么刻板吗?
▼
在中国,社会主流舆论仍旧是“什么年龄就该有什么年龄的样”。
知乎、微信、微博,我们经常能看到“20 岁应该读什么书”、“25 岁有哪些道理一定要知道”、“30 岁重新开始一切都不晚”之类的文章。
年龄危机所引发的当代人焦虑一直为人们所提起,互联网把人拉近的同时也让对比加剧,人们总会时不时地跟同龄人比较。成功和年龄的挂钩也加剧了这份焦虑。随着各领域的快速更迭,焦虑越来越年轻化。中年危机外,青年危机也开始被频繁提及。
“他 X 岁已经 XXX,而我都 XX 岁了还在 XXX,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的句式经常能在都市青年口中听到。当代人介意年龄,并热衷于给标注年龄的数字赋予市场化的意义。
为了卖“合适”的东西给“合适”年龄的用户,商家会很自然地用年龄来细分市场或给人群归类。比如:
诸如此类的调查和研究似乎表明了“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特定的选择,即什么年龄就会做符合那个年龄的事。”但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是,这些行为背后除了小部分的生理因素,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的一套“流水线式人生”所产生的简化评判。
“多数人”在 27 岁后逐渐触及管理层或成为企业内前辈,为了符合社会对“上司应该更成熟稳重”的“正确印象”、与刚入职的初出茅庐新手区别开来,他们开始放弃年轻化的着装风格,转向更为“符合身份”的品牌。
“多数人”在 30 岁出头后经济逐渐宽裕,大众化(或者说不够有品质感)的宜家不适合将自己与过去的“追求性价比”的自己区别开来。三四十岁还用跟二十多岁一样的宜家,会显得“成就还跟二十岁一样”,人们需要一种外化的可感知元素来对自我和他人进行判断。这些元素可能是身上穿的一身商标、车、房、家具、护肤品、肌肉、甚至吃的水果。
“多数男性”会在 35 岁左右经历恋情/婚姻的失败、亲人的离开和朋友的疏远,因而最容易感到孤独。
……
然而这些基于个人经历的调查结果容易变成以年龄为界的刻板印象,随着从事自由职业人群的增加和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反年龄歧视”越来越被人提起,以年龄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尺也逐渐遭到人们的质疑。
尤其对包容度极高的 Z 世代(在 1990 年代中叶至 2000 年后出生的人)而言,生活方式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中年人”、“老年人”的表述限制了很多可能性,“某某年龄层专属”的说法也越来越被排斥。
好奇心研究所的一项名为“这年头,你都受够了哪些关于年龄的庸俗说法?”的调查,在 20288 个反馈中,人们对“19 岁 CEO、00 后创业”的噱头十分反感,类似“XX 行业,35 岁还没有出头就不要做了”、“00 后都在看的流行,再不看你就 out 了”、“25 岁再不用眼霜你就完了”等有引起年龄恐慌意图的说法也很招人烦。随着独身主义的兴起,“女生年纪大了找对象就会被说是如狼似虎的年纪”、“女人过了 30 就很难嫁了”之类的说法也在年轻群体中常常被视为政治不正确。
此外,不少商家一刀切的年龄细分也把许多潜在用户拒之门外,许多年轻人表示“爱喝茶,但很烦‘茶道’ 、‘禅意’的捆绑销售”、“喜欢白酒,但硬套上一大堆‘传统’‘陈酿’‘品味人生’‘大气典藏’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就不爱买了。”
好奇心研究所另一项名关于“跨年龄消费”的调查,收到 10806 个反馈,结果表明 26% 的受访者会购买儿童零食。19.1%喜欢儿童玩具,也会为此买儿童套餐。许多读者表示:
-
“经常买优衣库男童 T 恤”;
-
“zara boys,你值得拥有(我是个大龄女孩纸哼)”;
-
“婴儿用的日化品一般都比较好用”;
-
“我爱喝爽歪歪、AD钙奶、旺仔小馒头、咪咪,开心乐园餐”;
-
“假借孩子之名其实是父母买来玩的乐高”;
-
“不止一次去儿童区淘鞋子”;
-
“老人家用的按摩球和不求人啥的,简直是实用圣器”;
-
“自从有了广场舞,我每年暑假回老家,晚上吃完饭,都要和我妈一起跳一个小时的健身操(广场舞),我 23”;
在日本,曾经流行的“美魔女”,四五十岁的女性通过保养维持二三十岁的容颜,想方设法抵抗衰老。而现在各大品牌都在向“提升 50 岁女性的美丽”的宣言靠拢,人们开始正视年龄,不再否定、掩盖、无谓挽留。Euromonitor 也将“重新定义老年人市场,打破市场对老年人这一标签的刻板印象”作为未来全球消费趋势。
如今,审美的多样化也让越来越多的大型选美活动上的获奖得主“跟观众认为的美女不太一样”,如同趋势研究机构 MGSN 所认为的那样,“未来设计不再靠季节、年龄、性别和色彩划分了,而是由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来划分”,对年龄的开放在大众审美上相信也不会太远。
毕竟,人们对年龄的介意不是因为不能正视衰老,而是本能警戒他人是否要以年龄为某种标尺对其(能力)进行某种判断而形成一种年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