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8月1日,是人民日报社直属的中央级社科类出版社,出版范围涵盖党政、新闻、历史、文化、哲学、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出版社  ·  跟着作家学写作 | 故乡在我心中 ·  2 天前  
人民日报出版社  ·  跟着作家学写作 | 故乡在我心中 ·  2 天前  
法制日报  ·  超能国安人⑥:六艺之“礼”篇 ·  3 天前  
法制日报  ·  超能国安人⑥:六艺之“礼”篇 ·  3 天前  
人间theLivings  ·  那个中年男人,拯救了烂尾楼|人间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出版社

跟着作家学写作 | 故乡在我心中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公众号  · 美文 文学  · 2025-01-12 07:4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作家徐迅关于故乡情感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描述了从过去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到如今交通和信息发展使故乡感消融的变化。文章详细描绘了过去的思乡情景和现在的便捷交通对故乡感的影响,体现了社会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故乡感的定义和重要性

作者通过“故乡感”这个词,表达了从心底流出的不可言传的情怀。每个意象、场景都蕴含着温情和乡情,让人想起柳宗元的诗句。

关键观点2: 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对故乡的感受,让读者既能追忆过去的思乡情,又能深切体味今天的乡愁。这种对比突出了感情的变化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关键观点3: 交通和信息发展对故乡感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便捷交通和畅通的信息使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消失,导致作者的“故乡感”消融。但这也体现了社会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欣慰和赞美。


正文




故乡在我心中

徐 迅

作家导读


“故乡感”或许是作者自造的一个词,是从心底流出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作者的文字偏偏让我们觉得可言传,更可意会。“父母的担心与叮咛”“贴了8分钱邮票的一封封平信”“手摇的电话”……每个意象背后都有故事,每个场景里都有温情,让人不由得想起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的饥渴乡情。如今,交通让人与故乡只相隔一声车笛,通信使人与故乡没有距离感,自然无须再“断肠人在天涯”,但我们深知,故乡并非“穿肠过”,而是“在心中”。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家乡”和“故乡”这两个词都是指人居住的地方。家乡是说自己家庭世代居住,故乡是说自己出生或曾经长期居住。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故乡这个词就宽泛得多。对于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如果说家乡是嵌入记忆深处的老屋,是童年以及老屋周围的一切,是实体,是具象的,那么故乡这个词便稍显虚饰,里面就有一种情怀,就有生命情感的外泄。


我觉得现在离乡的人很少有着浓郁的故乡感。而我,曾经是有的。那时,我的故乡感是父母的担心与叮咛,是贴了8分钱邮票的一封封平信,是手摇的电话,是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是不经意慢下来的时光赋予的。我离开家乡是20世纪90年代,尽管其时社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远离家乡,陌生的环境、异乡生活还是让我对老家顿生一种故乡感。也就在那时,我几乎深切地知道“故乡感”既有时间的距离,又有空间的距离。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足使“家乡”这两个亲切的字,一下子变得遥远与陌生,同时演绎出一种情结,生出别样的乡愁。


那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愁啊!如果那“愁”有着音乐的浸润与作为背景,真的就让离乡的游子愁绪万千,愁肠百结。我永远忘不了那样的愁绪。那时我刚到异地生活。那时每到黄昏,我所在的有着上千人办公的大楼人走楼空,空荡而落寞,而对面街道一家小饭馆里却适时地响起萨克斯。萨克斯本就是一种极其孤独哀伤的乐器,偏偏那时,他们每天傍晚重复播放的就是萨克斯《回家》。回家,回家——《回家》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浸透了无与伦比的经典的孤独和哀伤,如水一般覆盖了我整个的身心,让我一听就有种“游人一听头堪白”的凄凉。记得在那段时间里,每天听着这支乐曲,我就仿佛走向了不可预知的人生。特别是当一阵声嘶力竭后,一段低低的抽泣,思念故乡的情绪立即灌入胸间,让我产生无可名状的忧伤,有一种“吹向别离攀折处,当应合有断肠人”的味道……


当年拼命地离开家乡,原也是为了回故乡。也许在别人看来,这种体验虽然奇妙而真实,却有一种矫情。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这是一种情结。生活在这种有故乡情结的时代是幸福的。这幸福便是我们矫情得有故乡可想,有故乡发生的一切不可知的东西可念。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现在我依然能感觉他笔下的故乡感的强大和深沉。“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他说“故乡好多了”,但说起故乡的美丽,说出故乡的佳处,却又没有影像,没有了言辞。“故乡本也如此”,他在故乡一边说,一边面对自己的母亲、8岁的侄子宏儿,还有那一个个走马灯似的晃在眼前的“豆腐西施”、闰土、水生,他的心情竟是那么的沧桑、隔膜,苍黄的天空和苍黄的故乡几乎调成了同一个色彩与格调……时间与空间的遥远,赋予天地苍黄和人性的沧桑、隔膜,世态炎凉也赋予他一种巨大的“故乡感”。尽管鲁迅与闰土的“隔膜”并不仅仅是时间与空间带来的。


现代的人将一切生活变得便捷和容易得多了。我们与故乡也许还是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但网络空前地繁荣、信息空前地畅通,使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消失殆尽。我们说距离产生美,也产生故乡感。“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但现在若问蜡梅开没开,仅仅靠在手机上用一个指头点一下就解决了。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早已不再用写信、捎信的方式问“君”;交通变化的日新月异,也将家乡与异乡的路连接得紧紧的,朝发夕至,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回到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道是故乡即家乡。如我,北京到我的家乡现在就开通了几条高铁,当我一次次坐着高铁回到家乡,我只能说,我的“故乡感”消融得无影无踪了。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4月16日)


名师点津

通过对比来抒发感情,是抒情散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该法可使感情得到突出强调。


本文通过对比,让读者既能追忆作者过去的思乡情,又能深切体味今天的乡愁。由昔日听到一曲萨克斯,便“思念故乡的情绪立即灌入胸间,让我产生无可名状的忧伤”,到“我的‘故乡感’消融得无影无踪了”,二者构成对比。当年的思乡令人感动,是相对婉约的;如今的“故乡感”消失,并非意味着故乡在心中消失,恰恰意味着题目所蕴含的感情——故乡在我心中,是相对豪放的。今昔对比中,读者看到了作者对社会巨大进步的欣慰与赞美。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

《跟着作家学写作——写景抒情说理卷》



(点击封面 购买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