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唧唧堂
唧唧堂学术管理分享平台,更好的学术阅读与写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菜可以预制,那人呢?丨睡前聊一会儿 ·  7 小时前  
CHINADAILY  ·  Life丨Staging a ... ·  3 天前  
CHINADAILY  ·  Top News丨200 telecom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唧唧堂

JPSP:孤单寂寞冷?为什么总觉得别人的社交生活那么精彩?│唧唧堂论文解析

唧唧堂  · 公众号  ·  · 2021-02-21 23:48

正文

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肆是四
审校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Ernest
编辑 | Ernest


本文是对《独自在家,为什么人们相信他人的社交生活比自己的丰富多彩?》(Home Alone: Why People Believe Others' Social Lives Are Richer Than Their Own)的一篇解析。该论文于2017年12月发表于《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该研究的作者有Sebastian Deri、Shai Davidai、Thomas Gilovich。


打开朋友圈,小A在晒春节和友人出国旅游的照片,照片里的小A笑得很灿烂,好像世界都融化在ta的笑容里。默默往下刷,小B更新:“和朋友聚会,微醺。”似乎小B过得也不错。对比之下,越发显得自己形单影只。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他人的社交生活确实比自己的精彩吗?


先前研究指出人们对自我进行评估时的普遍趋势是自我提升,但本研究认为,人们在对社交生活进行评估时,社交活跃个体的高可及性压倒了自我提升的作用,使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更为悲观。本研究假设人们会认为他人的社交生活比自己的更丰富,并研究了社交生活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1


研究者从AMT(Amazon’s Mechanical Turk)招募了304名被试,让他们回想自己的社交生活和别人的社交生活,并回答6个问题:谁更经常去参加聚会/有更多朋友/更广泛的社交网/更经常外出吃饭/更多数量的社交圈/更常和大家庭互动,你还是别人?答案5点计分,从-2(他人更多地参加聚会)到2(我参加聚会更多),0(和他人一样)。


结果表明,被试认为自己的社交生活不如其他人的丰富( M=-0.88, SD=0.78, d=1.13), t(302)=19.71, p<.001>


先前有研究表明从AMT招募的被试不如一般人群外向,为了证明研究1的结果不特定于某一类人群,研究者在研究2中扩大了被试范围。


研究2


研究者分别选取了50名购物者、90名大学生、1110名代表五种不同收入水平的被试进行研究。研究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觉得自己社交生活贫乏是因为他们将自己与那些社交活跃的个体进行比较,因此,研究者要求大学生被试对比较目标的社交活跃性进行评估。除此之外,材料与评分方式和研究1大致相同。


结果表明,无论哪类被试,均认为自己的社交生活不如他人丰富。并且,大学生被试对比较目标的社交活跃性评估结果显著高于量表中点,见图1。


图1


研究者为了证明先前的结论不受研究方法局限,进行了研究3。


研究3


研究3A招募了300名被试,使用和研究1相同的6个问题进行定量评估(如,你/他人每个月去参加几次聚会?0次——9次以上)。 结果表明,与他人相比,被试认为自己的社交生活更为贫乏 (d=-0.65, t(299)=11.49, p <.001>


研究3B招募了109名大学生,被试阅读社交生活的相关材料,然后将5类人(我/朋友/网友/同学/周围的其他人)分别放入相互嵌套的同心圆中,靠近中心表示此人是社交圈的中心。如图2示例。


图2


结果表明,被试认为自己与同学跟圆心的距离相等。除此之外,其他几类人都比自己靠近社交圈的中心。


研究4


针对研究1的6个社交问题,研究4创建了6个与人们社交生活无关的非社交问题:谁更常去杂货店/有更广泛的词汇量/有更多邻居/更经常做饭/收到更多垃圾邮件/和更多陌生人互动,你还是其他人?计分方式与研究1相同。


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他人比自己的社交生活更丰富,自己比其他人更多地参与非社交活动。与非社交项目相比,被试对自己在社交项目的评价更消极t(300)=-19.17, d=-1.29, p<.001>


研究5


研究5假设,与社交贫乏个体相比,人们将自己的社交生活与他人进行比较时,社交活跃个体更容易被人们想起。


研究5A招募407名大学生,让被试回忆自己和他人的社交生活,并列出8个自己想起来的比较目标,对这些目标的社交生活进行评价。结果见图3。


图3


回忆顺序和社交性的负线性关系显著d=-0.38, t(384)=-6.01, p<.001>


研究5B招募158位被试,将被试随机分为3组,要求被试将自己的社交生活与社交丰富他人/社交贫乏他人/随意想起的他人进行比较,并回答与研究1相同的问题。


结果表明,自由回忆组和社交丰富他人组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被试都认为自己的社交生活比他人更贫乏;社交贫乏他人组和其他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社交贫乏他人组的被试认为自己的社交生活比他人的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被试在自由回忆时,会自发将自己与社交活跃他人进行比较(即社交活跃他人在认知上的可及性更高)。


研究6


研究6A假设,与社交贫乏个体进行会比较增加被试的生活满意度。154名被试被随机分在3种条件下:将自己的社交生活与社交丰富他人/社交贫乏他人/随意想起的他人进行相比,回答与研究一相同的问题。之后被试填写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Life Scale)。


结果表明,那些认为自己社交生活很丰富的被试,生活满意度也更高。那些与社交贫乏他人进行比较的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最高。此外,被试对自己社交生活的评价在比较目标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见图4。


图4


研究6B招募300名被试,以两种方式回答与研究1相同的问题(将自己的社交生活与他人相比;将理想的社交生活与他人相比,如在你理想的社交生活中,谁更常参加聚会,你还是其他人?)。


结果表明,被试对自己社交生活的评估与理想的状态显著不同,被试希望有更丰富的社交生活。有意思的是,人们对现有社交生活的不满并不是由于对理想社交生活设定了过高期望的结果,被试的答案趋近于0,即被试希望自己和他人的社交生活同样丰富。


未来研究方向


如何让人们意识到,他人的社交生活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丰富,或者说,自己羡慕的那些社交丰富的人也同样羡慕别人的社交生活,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小编有话说: “在没回别人微信消息的情况下发了朋友圈是最酸爽的事hhhhhh~”


参考文献:

Deri, S., Davidai, S., Gilovich, T.(2017). Home Alone: Why People Believe Others' Social Lives Are Richer Than Their Ow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3, 858–877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肆是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