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围绕微信朋友圈的拜年功能展开,讨论了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以及产品体验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到了产品团队在日常工作中对体验追求的现状和困难,以及如何在资源和需求之间做权衡和决策。
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了微信朋友圈的拜年功能的设计巧妙,能够给用户带来顺畅的感觉,是对用户心理的敏锐洞察的体现。
作者认为好的产品设计应该能够在用户产生动机时给予恰当的满足和出口,转化到用户体验上就是一种顺畅的感觉。
作者提到很多产品团队对体验的追求通常只停留在“可用”的层面,而在资源和需求的分配上,总有优先级更高的需求挤占对体验的优化。
作者强调做权衡、判断、决策是产品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难的。并提到整体最优解往往是在当前环境下最有利的选择。
这个春节有一个暖心的产品设计让我印象深刻
,也让我再一次感受到设计之美,人性之美。
过年期间我特意留意了一些产品的动作,希望从中找到一些用心的设计。看了一圈发现,今年的惊喜还是微信给的。
不得不说,在产品设计上还是微信在线。
如果除夕当天你刷了微信朋友圈的话,一定会看到这样的特殊样式。
最近几年,微信都会在除夕春晚期间推出这种限时装扮,第二天就会自动消失。
当然,如果只是这个设计肯定谈不上暖心。
今年我发现一个不同,就是在给这类朋友圈的点赞列表里多出了一个「拜年」操作。
功能逻辑上,别人在给我发布的朋友圈进行点赞时,我除了会收到点赞通知外,还可以对这条点赞进行回复。
微信团队给这个回复取了个名字,叫「拜年」。
这么一来,就可以对点赞这个动作进行一个富有意义且无压力的回复,设计上十分巧妙。
单就这一点,就展现了对用户心理的敏锐洞察。
我刚用上这个功能时感觉非常好,同时也对每一个点赞进行了拜年回复,有种礼尚往来的感觉。
在产品设计中经常提到一个词叫「情感化设计」,我觉得,这个案例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体现。
好的设计,一定是在用户产生动机时给予恰当的满足和出口,转化到用户体验上就是一种顺畅的感觉。
有些产品之所以难用,就是在一个流程的各个节点上无法提供满足和出口,进而产生了阻碍感,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体验。
有时候,我们说某款产品好用,但又说不出具体哪里好。有时候,我们说某款产品难用,但也说不出到底哪里差。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持续跟踪了微信公众号 AI 配图功能的产品设计迭代,那个案例也是体验从一般到好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
可用、好用、易用
三个阶段来衡量。
如果再加一个阶段,就是不可用,比如之前我写的一篇关于闲鱼 App 的文章,它的动态消息跳转设计就是不可用的。
在大多数产品团队的日常工作中,对体验的追求通常停留在「可用」这个层面,因为在做资源分配时,总有优先级更高的需求去挤占对体验的优化。
就算有一种共识说后续有时间了再优化,但往往也只是说说而已,真正落地时又有新需求挤占了资源。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产品无法提供良好体验的原因。
如果不是在一个产品文化主导的团队,对体验的追求能达到「好用」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以前我还在公司上班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说实话无力感挺强的,相信你们也会有这种感觉,不过也没办法。
现在我给一些公司提供产品顾问服务,在评估资源和需求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利益和优先级面前也很难找到那个最佳答案。
所以,整体最优解往往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整体最优解不是那个最佳答案,甚至会打破一些平衡,但却是在当前那个环境下最有利的选择。
因此,做权衡、判断、决策,就成了产品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难的。
有句话这么说,决定做什么不难,难的是决定不做什么。
以上,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
·················
唐韧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