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方
在自己主场的大型国际论坛期间收到了出版社寄来的试读本,虽然论坛日程满满、晚间也需要思量准备第二天的活动,但一打开翻看就立刻爱不释手。对于一个每学期要看几十、上百本非洲研究专业书籍,来更新诸多课程并且挤时间研究写作的书虫来说,这本让我快速产生阅读黏性的书,不仅仅意味着一般读者同样要求的可读性强、意味隽永,同时还具有鲜明的现实和研究价值。而且因为本书很多内容 涉及新冠疫情之下的非洲,为隔膜 3 年多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回望这一段特殊岁月的窗,“时光机”一般让我们接续上对于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大陆的理解。
例如在“疫情下的‘卡布奇诺’”一文中,作者以日记体的形式生动记录了封锁(lockdown)令下南非的“骨感现实”:种族隔离时期延续至今的没有窗户的贫民窟民众如何应对“国家灾难状态”已经 难以想象,大量“无家可归者”的安置更是令政府捉襟见肘,甚至不惜效尤特朗普,在与津巴布韦的边境建墙。种种中国读者眼中可能的“奇观”,凸显的是南非“卡布奇诺”一般的社会构成,同时镜像了全球同此凉热的新冠疫情大流行下多少土地上上演的类似阶级、族群,甚至种族、性别和宗教分野加剧的人类分隔和不同境遇。
作者非常谦逊地称自己这本书“类似于游记”,实际上是基于3年连续在非洲 30 国的穿行、观察、走访,领悟历史启示或是叩问尖锐的现实,在每一国的驻足和对每一事的追问解锁,都宛如一道光,照进历史的进深,有力道的文字和精妙的图片相映成辉,更使得全书“火花四射”,展示出当代优秀中国青年人独特的锐利、敏感和厚实的人文关怀。对于我这样一个多年以“魅力大非洲”为研究对象的教书匠而言,我非常期待学生们阅读此书,因为可以充分动用直觉和感性的力量,获得老师们通常开列的正襟危坐、板着面孔的“理论书”很难给予的感悟,特别是那些超越一国、超越非洲大陆、人类世界共同的很多主题。比如文中用灵动的文字所连缀在一起的那些非洲人物形象(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不仅和雷鬼歌手出身的青年政治对手角逐,此前自己就灌录过“单曲”;“让女人来试试”制止战争、祈愿“用奶糖代替子弹”的第一位女总统瑟利夫),那些在世界不同地区呼应非洲大陆上的历史主题或现实回响(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的话语被镌刻在南非反种族隔离的小英雄的墓碑上,而两人都是被枪杀,近半个世纪后弗洛伊德“我无法呼吸”的呻吟仍然在美国和美国以外传播扩散)。
有关南非的内容,是我认为最为精彩的部分,显然得之于新冠疫情以来的管制举措下作者不得不固守在南非、从而有更深度的思考和观察。中文媒介并不缺乏有关于南非的叙事,不管是其种族隔离政权时代还是曼德拉领导的新南非的诞生,近年来主导的话题是南非的“沦落”。这本书的新奇之处在于,在生动有趣地刻画南非的“巴别塔”、索韦托和曼德拉如何通过支持橄榄球来赢得白人民众的信任、实验性地建设现实的“彩虹”国家的同时,以一位调查记者敏锐的视角,用在地的深入观察,去重新探访形成荷兰裔白人、英裔白人和黑人大三角关系的历史演进,剖析今天三方各自的历史叙述如何搁置并不久远的血腥记忆,在不以胜利一方暴力抹杀对手及其历史痕迹和刻意为之的纪念陈设的同时,如何在“天佑非洲”的南非大陆上逐渐实现了 彼此的共存,“通过增加内容把曾经的主流叙事稀释”,实现“历史辩证的存在”。当代的人如何以和解和朝向未来的态度面对历史,不仅仅是曾经过登峰造极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要做的功课,环顾今天动荡的世界和多个冲突热点地区下生灵持续的呻吟悲歌,作者这本书足以给中 国读者和全世界以启发,启发社交媒体不断强化身份差异性的人类,学习南非人共存与和平的态度,并共同守卫和建设相互依存的栖居之地。
如果说这是南非向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感谢吕强用其极为耐心、细致的感受力,向中文世界呈现了这样理解和审视南非的机会。其实对于广阔非洲大陆的理解,何尝不是如此需要深入其中,倾听非洲的声音—那甚至是多声部的、彼此不无矛盾的多元声音— 呢?当很多西方媒体和学人经常纠缠于很多非洲国家对于社交媒体的管制,且有意无意地把舆论的枪口指向为这些国家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技术的中国的时候,吕强对于正在非洲迅速发生的信息革命给予了多面的观察,看到领导人等不及“2040(愿景)实现”的急切,也看到数字化对各国经济的推进没有预期中那样理想和迅速,而且还伴随着e时代的发展和管制之间的拉扯。
感谢作者,用3年时间,“停留在非洲时间里,看云卷云舒,斗转星移”。
《尼罗河开始流淌》
吕强 著/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文 | 刘海方,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小编:J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