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倪军金融与流动性研究
一个有价值的银行分析师不仅仅是股票分析师,还必须是一个宏观、利率与策略的深入观察者。我们致力于研究货币体系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映射,并以此为基石建立对银行和流动性的独特视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倪军金融与流动性研究

控房贷的长期意义与影响—银行投思录之二

倪军金融与流动性研究  · 公众号  ·  · 2021-01-12 08:11

正文

广发证券银行分析师  王先爽

核心观点

2020年最后一天,央行发布的房贷新规以控制房地产领域的贷款占比和增速。前期我们已经就政策要点、行业现状和预计影响进行了解读,并给了 “短期中性,长期正面” 点评。
房贷新规事关长远,作为央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背后涉及银行、地产两大行业,并关乎民生和财政,预计对银行业和中国经济产生长期深远影响,本篇报告是一些偏长期视角的思考,供投资者参考。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房贷是不是好资产?

对微观银行来说可能是,但站在宏观金融体系角度不一定。微观上的房贷偏好可能是宏观上的囚徒困境。
二、房贷资产微观优势源自哪里?
主要源自抵押,基于抵押品价格稳定性。
三、房贷市场的宏观困境是什么?
也源自抵押品,抵押信用模式内嵌金融不稳定性。
四、如何解决房贷市场的宏观困境?
控房贷占比,囚徒困境的解决需要外部力量来改变可行策略集。房贷市场问题,起于民生与财政,放大于金融。为避免短期民生问题放大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约束方案虽为治标,也属必要,这对银行和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有正向意义。
五、控房贷的宏观意义是什么?
流量上让国家生产剩余更多投向技术创新和生产资本积累。存量上,让居民财富逐步向股权迁徙。最终都是为了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和升级。
六、控房贷对银行业影响是什么?
规模增速下降,息差回升后稳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逐步提升。

投资建议: 房贷新规影响深远,行业进入存量博弈时代,资产驱动的模式逐渐过去,未来核心竞争力看负债和中收,行业会强者更强。

正文内容

一、房贷是不是好资产 ?

微观上是,宏观上不一定。

微观银行的房贷偏好可能面临宏观层面的囚徒困境。

二、房贷资产的微观优势

对微观银行来说,房贷的优势主要源自抵押和风险权重优惠。 一方面,由于按揭贷款有房产抵押,所以在正常经济环境下,其违约风险和风控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在风险资产计量层面,房贷风险权重是50%,而一般信贷资产风险权重100%,导致微观银行发放按揭贷款能节约资本。
房贷资产微观优势也体现在了价格上。 2019年之前,我国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利率都低于一般贷款加权利率,所以存量上,低负债成本的银行按揭贷款占比相对更高。近两年,由于结构性信贷政策实施,个人住房贷款开始高于一般贷款利率,这进一步加大了房贷资产的性价比。
总结来说,当前时点,对于微观银行来说,房贷资产是优质资产。但也要看到,不论是抵押品属性,还是低风险权重, 这些优势背后隐含前提是抵押品价格的稳定性,最终其实是房地产价格的稳定,而这一前提需要宏观环境的确认。

三、房贷市场的宏观困境

如果不对按揭贷款加以宏观约束,房贷资产微观优势的隐含前提(房地产价格的稳定性)是否成立?很难,因为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囚徒困境的结局。
对于负债尚可的银行来说,在正常时期,房贷属于优质资产,不管其他银行是否积极去放房贷,自己去放房贷都是最优策略,但拉长周期看,这一策略可能让所有银行都受损。
由于房贷资产自带抵押品,而抵押品价格具有一定公允价格属性,容易出现“金融加速器”现象。 即房价上涨,抵押价值上升,房贷加速增加,正反馈加速循环,房子价格中居住属性(可以用租售比表征)占比越来越低,而资产属性占比越来越高。
一旦房价高位加速不能为继,正反馈循环很容易从另一个方向开启,房价下跌,抵押品价值缩水,房贷收缩,房价继续下降,形成银行体系对房地产的抽贷效应,曾经的微观优质资产变成坏账,甚至可能酿成系统性危机,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历史上,金融危机往往与房地产市场剧烈波动高度相关。
总结而言,房贷资产微观优势对应的是非系统风险,而房贷资产宏观困境对应的是系统性风险。微观非系统风险过低,往往会导致金融机构和经济主体对宏观系统性风险的忽视,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累积和爆发, 微观审慎不一定能有效规避宏观风险,这便是宏观审慎监管必要性来源,房贷新规便属于宏观审慎政策范畴。


四、房贷困境的解决方案

一般而言,“囚徒困境”有两种解决方式。
一种是重复博弈均衡。在房贷投放的囚徒困境中,这一解决方案类似于,让市场自行发挥作用,通过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还需要多次),让地产系统性风险进入金融机构和居民微观感知,从而避免后续房地产价格和信贷的超调。显然,这一方案是痛苦的,一般是被动选择,不应成为主动方案,甚至不能称之为一种方案。
另一种方案策略约束均衡。在“囚徒”之外,有一个权威对囚徒的策略进行约束(或威慑),让微观占优策略变为不可行策略。这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现象,即微观自由度的约束反而能促进宏观福利增进。
就房贷市场而言,监管直接约束微观银行房贷投放占比,其实就是将微观银行层面的占优策略(积极投放房贷)变为不可行策略,最终微观银行只能选择适度投放房贷,最终形成宏观较好的均衡。一定意义上,本次房贷新规属于策略约束方案。 通过宏观审慎约束,改变微观策略行为,以达到宏观合意均衡。
事实上,房贷市场问题,往往起于民生与财政,放大于金融 。房贷市场起点是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超涨的起点一般是供需失衡或结构性失衡,对应有效房子供给不足(或土地供给不足),或者房子附属的公共品供给不足(比如教育医疗)。好在我们看到,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中,已经有民生和财政的努力,此为治本之策,但功在长远。 为避免短期民生问题放大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约束方案虽为治标,也属必要,这对银行和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有正向意义。

五、控制房贷的宏观意义

控制房贷宏观意义在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从债务流转角度来说,住房类开放商的债务最终还是需要居民债务接续,所以控制房贷占比最终指向控制居民债务增速和杠杆率。
如前文所述,控居民杠杆除了预防房地产市场大幅波动外,还在投资储蓄、宏观资负平衡上具有积极意义。
从流量视角来看,一般而言,居民债务的累积,对应居民部门的净储蓄下降,从而对应其他部门(一般为企业和政府)净投资减少,一般对应企业部门投资乏力,对后续经济动能形成制约。
从存量视角来看,居民债务的累积,尤其是房贷的累积,一般对应一个国家资产端房产占比上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期,房子作为住居必需品,以及改善生活的需要,其在居民财富和国家资产中占比上升是合理的。但是一旦房产资产规模超过了住居品需求,成为投资品,微观和宏观冲突开始出现。
微观上,房产作为储蓄可能是有效的,只要预期房价上涨持续超过物价。但宏观上,房产作为储蓄一般是无效的,因为宏观上储蓄只能跨期,只有变成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生成资本积累的储蓄才是有效的。 显然,超过住居需求的房产投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具有储蓄功能,此时微观上的房产储蓄功能也就无法有效实现。
控制房贷或者居民债务,从流量是对应一个经济的增量剩余应该更多留给企业部门去投资,从而形成未来的生产力,这也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从存量视角上,控制房贷,意味着压低一国资产和居民财富在房产中的配置,更多配置股权(对应企业投资和技术进步),这背后对应着直接融资和权益市场的发展。

六、控房贷的银行业影响

房贷对银行业的影响可以分资产质量、规模增速、息差和中收四个角度来理解。
资产质量: 短期来看,房贷新规主要影响增量按揭投放额度,由于按揭类资产不太存在续贷问题,所以对存量按揭贷款资产质量没有直接影响。 从历史经验来看,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多还是与经济相关,随着名义GDP增速触底回升,我们预计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逐步好转。 长期来看,控房贷在于促进经济转型,降低未来系统性风险概率,有助于长期银行业资产质量的稳定。

规模与息差: 通常,量价很难分开,同理银行的规模和息差不能割裂来看 ,尤其在逆周期宏观调控框架下,一般是经济差的时候,银行规模增速高,信用供给量上升,但需求较弱,所以我们看到量升价降,或者说以量补价。经济好的时候则反过来,规模增速低,但需求较好,所以我们看到量降价升。从历史经验来看,除非是特别强的逆周期,也就是大放水,规模增速的正贡献会抵消息差的负贡献,否则一般都是息差的弹性更大。另外, 相对于规模扩张,行业息差扩张带来的盈利质量也会更高,因为更加节约资本,而且不用太担心后续资产质量的隐患。
就房贷新规而言, 短期来看,我们会看到2021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会有明显下行 ,带动行业生息资产规模增速下行。值得说明的是,即使没有房贷新规,随着宏观逆周期调节诉求下降,2021银行业信贷和规模增速就要下行,只是房贷新规会让这部分信用增速下行结构性有房地产领域承担。 趋势上,目前经济需求和房贷需求都比较旺盛,我们预计行业规模增速下行会带来息差走阔。所以我们对2021年的银行业绩可以更加积极。
长期来看,房贷新规会让银行业规模增速下一个台阶,而息差有望企稳回升后逐步进入一个稳态水平,这将有助于行业ROA和ROE保持长期稳定。

中间业务收入: 短期而言,房贷新规的短期影响有限,但功在长远。
就行业而言, 随着经济进入稳态,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居民财富迁徙以及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银行体系的中收占比提升。
就微观银行而言, 如果其核心优势在负债端,当资产端增速下来后,其可以将负债优势通过理财和代销业务转化为中收,而中收无需承担信用风险,在资产定价上可以给予更高的估值,所以短期看似规模扩张的约束,长期可能会带来中收占比进一步上升和估值提升,实为利好。

投资建议: 房贷新规影响深远,未来银行进入存量博弈时代,资产驱动模式逐渐过去,未来核心竞争力看负债和中收,行业会强者更强, 未来建议积极关注零售和科技占优银行,以及积极拥抱直接融资市场投行化转型的银行。

七、风险提示

(一)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
(二)国际金融风险超预期
(三)房地产市场波动超预期。


【相关研究】

我们为何看好银行 —银行投思录之一

信用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集中度提升

居民控杠杆与按揭市场再分配——评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最新观点】

【广发银行业】 如何理解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

【广发银行业】如何看延期贷款政策、现状及趋势?——小微贷款跟踪系列之二

【广发银行业】政策缓转弯,银行稳前行—银行视角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广发银行业】回调之际,继续看好

【广发银行业】再论终端贷款利率上行趋势

【广发银行业】 《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意义与影响

【广发银行业】金稳委关注叠加财政支出高峰,预计年底信用风险可控

【广发银行业】如何看待近期债务违约和包商二级资本债减记事件?

【广发银行业】2021年银行业经营环境展望——四大趋势

【广发银行业】《网络小贷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点评

【广发银行业】银行法修改与银行业估值

【广发银行业】 如何看《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


【银行投思录】

我们为何看好银行


【金融数据跟踪】

【2020年11月】 社融拐点已现

【2020年10月】顶部的社融、回落的M2与冲高的M1

【2020年9月】如何理解“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

【2020年8月】社融在加速冲高

【2020年7月】社融仍有惯性,拐点将在年底

【2020年6月】适度的货币与惯性的社融

【2020年5月】关于社融-M2缺口和M1-M2缺口

【2020年4月】社融上台阶,信贷超预期

【2020年3月】社融重上台阶,总量信用无虞

【2020年2月】关于2月金融数据和三点政策建议

【2020年1月】流动性宽松:季节性与趋势性的叠加

【2019年12月】社融口径扩大内涵与后续趋势

【2019年11月】置换支撑社融,财政拖累货币

【2019年10月】季末翘尾是波动,缓慢下行是趋势

【2019年9月】关于社融超预期、展望及新老口径问题

【2019年8月】社融略好于预期,关注后续财政缺口


【社融前瞻】

12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11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10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9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8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7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6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5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4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3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2月社融前瞻【广发倪军团队】

1月社融前瞻 【广发倪军团队】


【银行融资追踪】

【第37期】 新年第一周存单发行利率大幅下行

【第36期】 12月存单发行利率累计回落约17BP

【第35期】存单发行利率再降8.5BP

【第34期】存单发行利率延续回落趋势

【第33期 】本期存单发行利率较上期略有回落

【第32期 】11月以来存单发行利率上涨约16BP

【第31期 】存单迎来全年到期最高峰,发行利率继续攀升

【第30期 】11月以来存单发行利率上涨约8BP

【第29期 】本期存单到期规模为5,731亿元

【第28期 】预计11月存单到期规模约1.85万亿元

【第27期 】股份行日均存单发行量创新高

【第26期 】10月以来存单发行利率上涨约11BP

【第25期】国有大行存单下期2,512亿元到期,创历史新高

【第24期】存单迎来到期高峰,10月到期约19,008亿元

【第23期】预计10月存单到期规模约18,853亿元

【第22期】本期存单发行利率较上期上涨约4.8BP

【第21期】本期存单发行利率升至3.03pct

【第19期】存单发行利率继续上行,年内到期压力依然较大

【第18期】8月以来存单发行利率上涨约5.6BP

【第17期】8月存单到期压力大,下期约4,914亿元到期

【第16期】国有大行存单发行量创单日历史新高

【第15期】存单发行利率7月涨幅近32BP

【第14期】本期存单发行利率较上期上涨15BP

【第13期】本期存单发行利率较上期上涨14BP

【第12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整体持平

【第11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继续上升

【第10期】存单发行利率6月持续回升

【第9期】本期存单发行量创年内新高

【第8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明显上行

【第7期】银行融资追踪第七期

【第6期】银行融资追踪第六期

【第5期】银行融资追踪第五期

【第4期】银行融资追踪第四期

【第3期】银行融资追踪第三期

【第2期】存单发行利率企稳,城农商募集成功率下行

【第1期】发行利率有所回升,低等级募集成功率下行


【往期观点】

【广发银行业】TLAC监管细则出炉,融资缺口低于预期

【广发银行业】 如何理解“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

【广发银行业】贷款久期整体拉长,重定价因素将在未来四个季度体现

【广发银行业】信贷投放向零售倾斜,息差压力逐步放缓

【广发银行业】下半年滞后性报表压力较大

【广发银行业】2020年中报综述:悲观兑现出清风险,景气回升修复估值

【广发倪军团队】易紧难松—银行间流动性展望

【广发银行业】监管政策加强,板块业绩分化加大

【广发银行业】经济温和复苏,银行景气度上行

【广发银行业】业绩悲观预期兑现,板块迎来配置机会——银行业2020年二季度监管数据点评

【广发银行业】易紧难松,关注央行二级市场购买国债的可能 ——银行间流动性展望

【广发银行业】货币和财政该如何加强协调

【广发银行业】地缘政治冲突升温,回调即银行板块配置良机

【广发银行业】三季度流动性宽松延续,关注行业龙头业绩表现

【广发银行业】 如何理解央行的初心?—兼评再贷款利率下调

【广发银行业】监管政策窗口期,优质银行强者恒强

【广发银行业】 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混业经营趋势

【广发银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基本面缓慢向下,板块机会在三季度末

【广发银行业】息差向下压力延续,资产质量冲击分化

【广发银行业】 如何让利1.5万亿?

【广发银行业】价格刚性不改,存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存在必要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