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互联网飞速发展了20年,把全球36亿人变成互联网用户。
”
低成本实时服务海量用户”
[1]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帮助互联网巨头在很短的时间跻身全球企业前列。流量红利和商业模式创新构成了互联网上半场强大的增长引擎。
当流量红利的音乐停止之后,互联网立刻进入残酷的存量之争。
任何商业模式的创新,都要面临激烈的竞争,拥有流量和资金优势的巨头们几乎从不缺席。
拥挤的互联网需要新的空间。
2018年阿里GMV总额已达4.8万亿人民币,相当于一个欧洲发达国家的GDP。阿里的崛起离不开服装产业肥沃的万亿土壤,今天的阿里也在从服装产业的下游向上游延伸。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把视线转向实体经济,不难发现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几乎拥有全球各个产业链。
其中衣、食、住、行这样的万亿的大产业不胜枚举,细分的千亿、百亿的产业更多。如果能给十万亿的产业经济注入互联网的基因,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从互联网的角度看,
产业互联网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再从产业的角度看,很多产业发展到了“穷则变、变则通”的临界点。汽车和智能手机是中国有优势的大产业。这两个产业的
信息化、成本控制、渠道管理
等方面已经跑在绝大部分产业的前面。2018年,中国的汽车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经连续2年负增长。
产业经济同样要面对红利结束的挑战,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和引擎。
移动互联网下半场也许正是产业经济在全球竞争中弯道超车的大好机会。这是存量产业企业的机会,也是新进入者的机会。消费互联网已经完成了
云计算、支付、物流
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积累了
各类高素质互联网人才
的梯队储备,打造了
线上线下一体的极致消费体验。
产业经济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人才,打造产业经济特有的
极致体验。
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发生。
成熟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已经在产业内开始应用。微信、QQ已经成为很多行业的IM解决方案,买卖双方在上面询价、报价、传递产品信息、进行销售服务。把消费互联网的成熟模式复制到产业互联网,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创业方法,也是产业互联网创业的精典模式。一批垂直行业的B2B电商交易平台、On Demand服务匹配平台都已经做到超百亿GMV的规模。
产业互联网新一轮深层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开启。
我们一直坚信商业创新的根本是为用户创造价值。
产业互联网的用户是企业,通常企业都会比个人更加理性。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都会回归到企业的价值链[2],优化客户的经营活动
。产业互联网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最终都会在用户的财务报表上有所体现。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价值是沿着产业链条传递的,如果一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效率都因为创新而得到提升,那么全链条积累的效率提升和价值创造将让整个产业产生质的飞越!这样伟大的事业值得创业者为之奋斗一生。
第二重境界“守”:创造价值——做正确的事 而不是容易的事
产业互联网的创业创新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观察到产业企业的增速明显低于互联网企业,而且很多行业的非常分散,更不要说“721”的市场格局。很多创业者在研究如何把产业企业做到快速增长,我们尝试用反向思维的方式,找一下产业企业不能快速增长的原因。
产业的这些属性和互联网有天壤之别,产业互联网创业如果对这些客观规律没有充分的认知,就不可避免地要踩坑。因为增长不够快、市场不够集中,所以之前的产业头部企业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带来的优势很难在短时间内发挥,甚至无从验证某些模式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要么改变规律,要么适应规律而创新。
产业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做正确的事就是创造真实的价值。
常见的产业互联网创业创新在做存量替代的生意,而很多产业的全链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充分竞争,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效率较高,各方利润率合理的状态。很多行业不是暴利行业,甚至是典型的微利行业。产业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会做得比存量企业做得更好?为客户创造了什么价值?创造这些价值的投入是否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