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知识产权局
发布知识产权资讯,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知识产权局

地方专刊|第二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典型案例特刊(下)

国家知识产权局  · 公众号  · 知识产权  · 2025-01-23 13:29

正文


06

宁波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倍速增长 撬动企业创新“杠杆”

近年来,宁波充分发挥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优势,持续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效能,围绕优化激励机制、强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质效等方面聚力构建知识产权金融良好生态体系,运用金融工具加快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有效解决创新型企业“轻资产、缺担保”的融资困境,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从2018年的15.59亿元增长至550亿元,年均增长率81.1%。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机制协同力,打好质押融资“组合拳”。2023年,宁波市知识产权局牵头五部门联合印发《宁波市强化知识产权金融赋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年—2025年)》,促进知识产权与投资、信贷、证券、保险等深度融合。2024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宁波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支撑体系。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纳入国库现金管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专项评价指标体系,对质押金额排名靠前的银行机构、知识产权评估费用及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等给予政策支持,进一步激发银行机构和企业质押的积极性。


二是提升改革创新力,筑牢质押风险“缓冲垫”。推动构建“保险+质押融资”的保障体系,成功落地全市首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最高可为创新科技企业提供500万元融资担保。设立宁波特色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池基金,通过“政府+银行+担保”的模式,为科创型中小企业提供单笔最高300万元的专利质押贷款。推动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补偿机制覆盖全市域,目前已与4家银行机构、5个区(县、市)共建9个子风险池,基金规模共计4232.71万元,按10倍放大效果,可为企业提供4亿余元的专利质押贷款担保。截至2024年底,风险池累计签订融资项目127项,授信金额合计2.63亿元,发放贷款合计2.44亿元。


三是增强服务聚合力,跑出助力实体“加速度”。建立跨部门数据协同共享机制,打造“场景化+名单制+大数据”模式,定向、精准推送商标专利优质企业“白名单”。上线全省首个可直接用于多场景的智能化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具,为专利质押、转化交易等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已在全市18家银行和医疗机构投入应用,生成各类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报告621份,累计评估金额达5.76亿元。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和全流程无纸化试点工作,2024年,全市156个银行网点通过线上形式办理专利权质押登记业务814笔,质押登记金额342.28亿元,线上办理率达80%。


二、工作成效


2023年,宁波实现知识产权质押登记金额394.11亿元,同比增长139%,首次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2023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放贷款134.79亿元,位居5个计划单列市第一,同比增长102.5%。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登记金额突破550亿元,惠及企业1302家,再创历史新高。成功发行以数字人民币形式投放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首期发行规模1.38亿元,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不超过2%。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力乡村振兴,镇海番茄、镇海草莓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授信额度达1亿元。


三、经验启示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渠道,将无形资产转化为现金流,为创新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多元化政策支持。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纳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等系列政策文件,修订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助力中小企业盘活无形资产,引来金融“活水”。二是“政银企”协同联动。建立跨部门数据协同共享机制,定期推送商标专利优质企业“白名单”。依托产业园区、品牌指导服务站、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载体,联合金融机构常态化开展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等专题活动,挖掘质押融资“首贷”需求,扩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普及度及惠益面。三是集成式惠企服务。探索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模式,推动质押融资与保险、证券化、风险池基金等融合应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控制融资担保风险。优化质押登记服务,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解决价值评估难、评估贵等痛点难点问题,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扩面。

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07

深圳福田区

深化深港合作 创新跨境

知识产权证券化综合融资模式

深圳市福田区依托外债便利试点改革,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新模式,创新推出“知识产权在岸质押+跨境反担保+资本项下外债流通”的跨境融资模式,推动发行粤港澳大湾区首单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助力“高人力成本、高研发投入、轻资产”初创型科研企业化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深港两地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合作,为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践提供有益探索和借鉴。近三年(2022-2024年),福田区累计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231.7亿元,发行8支(合计规模14.87亿元)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500余家科创型企业融资打通新渠道,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打造服务阵地,赋能知识产权金融创新


福田区深入开展“助企行”活动,依托河套福保园区党群阵地优势,建立“区直部门+街道服务+市场机构”联动工作机制,成立金融功能型党支部,以知识产权为聚合点,统筹深高新投、工行深圳分行、工银亚洲、平安证券、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境内外机构资源,构建知识产权跨境融资全链条服务平台,创新推出“知识产权在岸质押+跨境反担保+资本项下外债流通”模式,发行粤港澳大湾区首单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


“N”指的是N家河套合作区科创企业,在境内以向符合条件的专业投资者发行的形式完成证券化募资,由深高新投将N家企业的附知识产权质押的小额贷款债权经专业化评估和信用增级后转化为金融资产进行发行,到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1”是科创企业在香港以私募形式完成证券化募资,由工行深圳分行落实知识产权“在岸”收益权受让,并通过跨境反担保与工银亚洲建立跨境“知识产权”增信,为企业在香港获取融资提供信用支撑,最后企业将所获融资在其专项外债额度内以外债形式入境,融资额度200万元,可依需分批使用。


(二)强化政策保障,激活科技创新资本策源


入池企业将高新技术专利作为知识产权资产进行质押,企业无需提供实物资产、无需转让知识产权就能快速获得融资,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对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为企业底层资产标的物,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证券化等金融手段撬动社会资本,以知识产权质押形式在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给予贷款利息及服务费的70%支持,最高300万元。


(三)完善跨境合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跨境融资合作机制,福田区政府会同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深圳证券交易所及深港两地金融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成立深港知识产权证券化专项工作组,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和监督管理。建立深港知识产权证券化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知识产权评估、法律咨询、融资对接等全流程服务资源,强化入园惠企宣贯,提升企业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认知度,提升了港资企业参与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积极性。


二、工作成效


(一)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发展作用突显


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的成功落地,有效促进外资企业在深实施专利布局。通过项目合作,福田区成功吸引10家外资企业入驻,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能源等各个领域,其中8家企业已在深完成专利布局,涉及专利数量达60余件,有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利用深港两地金融资源,推动境外资金为境内企业发展服务,累计引入境外资金2亿元,为30余家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二)知识产权促进金融业态成效显著


截至2024年12月,福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231.7亿元;发布8支证券化产品,规模达14.87亿元,服务福田区企业52家,质押知识产权62件,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低至1.79%/年。依托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成深圳市福田区首个知识产权挂牌交易系统,挂牌知识产权数量逾2.5万项,估值超25亿元。发挥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效能,服务各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和科技企业项目200余项,共促成186单技术交易,金额合计33.16亿元,培育知识产权强企30家,产出高价值专利2400余件。


(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


2023年10月,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创新知识产权综合融资模式-大湾区首个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打造知识产权证券化特色品牌”作为新一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提及福田区深港“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2024年11月,福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获中国知识产权报公开发表文章《深圳福田区:找准金融“新支点”,打造创新“强磁场”》报道。


三、经验启示


一是创新融资模式。创新推出“境内+境外”的“N+1”知识产权综合融资新模式,有效盘活企业轻资产,突破了传统融资方式的限制。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跨境融资手段,解决了境内企业知识产权无法在境外质押、融资资金缺乏等问题,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三是降低融资成本。依托深港两地金融资源,通过优化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效率等方式,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超20%,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

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08

成都高新区

创新金融合作模式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成势见效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第二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典型案例,成都高新区“创新金融合作模式,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成势见效”案例入选。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着力构建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聚焦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变现,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向纵深发展。2023年,省市区三级联动,发布“政府引导、行业协会主导、企业机构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金融合作模式,即:政府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资源驱动和桥梁纽带作用,调动企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多方协同参与,以金融模式创新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33.80亿元,同比增长148.16%,惠及企业501家次。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引导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成都高新区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区内创新资源聚集度高,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68家、高新技术企业478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家。在知识产权金融发展的肥沃土壤上,省市区三级联动,以打造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为牵引,出台建设方案,构建监测指标,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着力打通“技术-资本-市场”运营渠道,助力专利价值实现。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应,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出台《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加快创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金融业建圈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累计支持区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3800余万元,惠及企业396家次。


三是优化工具效能。上线融资服务端口“金融通”,打造“金熊猫”创新积分体系,将企业知识产权指标作为重要参数,智能化匹配、个性化推送,实现“政策找企业”,发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类产品“高知贷”“积分贷”,帮助意向企业减少中间环节、增强融资便利性。


(二)行业协会主导


一是加快资源聚集。打造知识产权金融线下服务中心,聚集银行、担保、科贷、股权投资、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依托知识产权加速中心,打造全省首个知识产权垂直社区——知识产权金融大厦,加快引进、培育知识产权金融类服务机构。


二是提升服务质效。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作为行业协会,发挥主导作用,整合会员单位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主动担当企业“服务管家”,常态化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需求调研,建立企业“一档一策”,实现区内企业网格化服务。


三是担当金融机构“翻译官”。金融机构往往因不了解科创型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创新实力、市场潜力而拒贷或降低放款标的,知识产权相关行业协会通过强化与保险、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协作,为其在客户挖掘、资产评估及贷后管理方面提供专业、持续的跟踪服务,将科创型企业的技术优势、市场潜力“翻译”为金融机构熟悉的资产、信用等金融要素,多维度支撑知识产权金融创新。


(三)企业机构多方参与


一是高质量举办融资对接品牌活动。与区内三大主导产业、15条重点产业链、专业化科技园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知识产权“一月一链”投融资对接活动,发布“知产融”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计划,组织知识产权金融领域资深专家,进高校院所、产业园区开展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服务及政策宣传。打造“知产融”“知惠行”系列活动品牌,累计开展金融相关活动30余场,企业融资需求金额超8亿元,惠及企业上千家次。


二是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多元化发展。依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普惠金融,着力解决科创型企业短期资金流通问题。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开展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协同的投贷联动新模式,解决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利用高新区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探索成立新兴产业成果转化投资基金。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市场化运作的专利保险险种,助力企业开拓产品市场。


三是完善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流程。积极与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开展资源对接,打通企业、金融机构和交易场所的闭环链路,为知识产权质物提供进场挂牌、大数据监测、评估评价、供需对接等一站式处置服务,探索通过反向许可、交易竞价、质权转股权、转移转化等多渠道实现质物处置变现,以降低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违约损失。


三、工作成效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持续增长


发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性产品“高知贷”,以企业知识产权为核心,采用“金融机构+政府”风险共担的模式,为单户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贷款,2024年,“高知贷”放款3.47亿元,同比增长41.63%,惠及企业92家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33.80亿元,同比增长148.16%,惠及企业501家次。


(二)知识产权债权融资产品创新发展


探索发行以知识产权为担保的民营科创企业债券(CB),发行金额1000万元。创新推出“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ABS),储架金额10亿元,首期发行规模1.4亿元,入池企业14家。


(三)知识产权垂直社区加速升级


成都高新区实现“银、证、保”持牌金融机构齐全,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478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985家、重点科技金融企业49家。引进知名知识产权运营、评估、信息服务机构30余家,聚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800余家,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超3万人。


四、经验启示


“政府引导、行业协会主导、企业机构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金融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政府层面重在引导,让知识产权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及专业优势,把“知识产权语言”转化为金融行业听得懂、看得见的“资产语言”,实现银企有效对接,加快推动构建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

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09

中国银行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助力重点产业创新升级

近年来,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依托“知惠行”专项营销活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踊跃举办各类知识产权主题活动,积极探索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持续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中国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当年累放贷款金额257.04亿元,累放户数3332户,均居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前列。


2022年7月,中国银行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开展“商标质押助力餐饮、文旅等重点行业纾困‘知惠行’专项活动”,帮助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文旅等重点行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尽快走出疫情困境,助力“烟火气”回归。专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市场口碑,其间各分行累计开展相关活动266场,惠及企业9479户,为1188户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超过75亿元。


2023年10月,借鉴首届“知惠行”专项活动的先进经验,中国银行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知惠行”专项活动,探索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助力重点产业强链增效的有效模式和路径。活动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切入点,围绕产业链组织开展调研走访、银企对接、政策宣讲等系列活动,通过专利链视角洞察和评价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推进专利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助力提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活动期间,13家分行与当地知识产权部门以联合发文形式推广,开展活动87场,4519户企业参与。


各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全产业链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全社会对于专利价值的重视程度。在江苏,中国银行推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式服务方案》,重点围绕“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充电桩领域”“动力电池领域”等细分领域,向“白名单”客户提供专属授信政策、绿色审批通道、差异化利率优惠等各项政策支持。在陕西,作为知识产权宣传周重点宣传活动,陕西省分行与省知识产权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开展“知惠行”专项活动,现场向企业宣传讲解中行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与西安市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联盟签约,与企业签订综合授信协议,为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供金融动能。在广东,中国银行举办企业家办公室新能源汽车主题GBIC发展论坛,开展政策分享、产业展望、企业参访、机遇洽谈等系列活动,汇聚政府、金融机构、产业链上下游等多方资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速发展注入动能。


知识产权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在构建科技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中国银行通过开展“知惠行”等知识产权专项活动,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努力做好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大文章,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中行力量。

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10

建设银行

首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 破解质押融资难题

一、基本情况


受知识产权技术密集、专业门槛高等特点的影响,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主要依赖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对知识产权的估值,不同机构间评估结果差距较大,评估周期偏长,且评估费用较高,“评估难、评估贵、评估慢”现象普遍存在。建设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评估痛点,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下,于业内首创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以下简称“内评法”),试点商业银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由“外部评估”转向“内部评估”、由“经验评估”转向“标准评估”、由“人工评估”转向“智能评估”,为科技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重要依据,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二、主要做法


(一)以国家标准为指引,以专利许可数据为支撑,创新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


前期,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积极参与科技部等十部门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广泛吸收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市场化评价公司等对知识产权的评价方法,在国家评估标准及市场交易数据的指导和支撑下,形成银行质押融资场景下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方法。


1.以《专利评估指引》为指导,建立标准化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2023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三部委联合编制推荐性国家标准《专利评估指引》,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操作性及可扩展性较强的专利价值评估体系,其中专门为质押融资场景下的专利价值评估设置了评估指标和相应参考权重,为银行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方法提供了依据。建设银行在《专利评估指引》的指导下,从专利的法律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等核心要素出发,进一步构建形成建设银行内评法指标体系。


2.以专利许可数据为支撑,形成以市场价值为参照的价值评估基准。国家知识产权局定期发布的《专利实施许可统计数据》从许可合同数量、许可费支付方式、许可费金额、提成费率等多个维度,对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信息进行了数据提取和统计分析,为内评法估值定价奠定了扎实的数据基础。建设银行在此基础上,形成基于知识产权真实市场交易的定价基础,进一步保证了内评法估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获批首家开展试点,多方指导下着力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线上办理


经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建设银行作为首家商业银行开展试点工作,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办理过程中运用内评法确定押品价值,可不再依赖第三方机构出具评估报告,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效率,为企业节约评估费用。


1.精心组织推动,多位一体督导


选取科技企业较为密集、科创氛围浓厚、科创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分行开展内评法试点,有序推进试点工作。一是建立联系人机制,组建专项工作团队跟进业务开展情况,在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研究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贷流程。二是组织专项培训答疑,通过业务督导会、专题推进会等形式,围绕内评法业务要点、操作展示和经验分享等内容,组织开展培训。三是将知识产权质押纳入考核管理,试点期间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劳动竞赛,并通过设立专项奖励等政策激励客户经理积极开展业务,营造积极包容的业务环境。


2.加强机构协同,推进融合发展


积极与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科技厅、工信局等相关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协作,一是及时了解最新市场情况与制度安排,汇报内评法试点情况,主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及时修正并持续优化评估的方法、指标、系数和参照数据。二是从相关部门源头获取企业名单,并邀约企业进行押品评估。与相关部门合作,通过座谈交流、金融服务推介、沙龙活动等方式,走进科技企业、科技园区,推动内评法加速落地见效。


3.落实政策要求,全面推广内评法


在总结试点经验、持续完善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五部委《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等关于稳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的政策要求,将内评法在全行全面推广。结合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全流程无纸化办理的通知》,能够从评估、质押登记环节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间久、成本高等痛点难点,切实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活跃度,满足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三)秉承数字化发展理念,持续迭代智能化评估工具


为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内部评估效率,建设银行运用新一代信创技术,开发推出“科创雷达”平台工具,实现对科技创新金融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整合,可对科技企业产出成果、科技含量、知识产权价值等进行量化、实时的评估评价,全方位了解企业科技能力,进一步提升为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


同时,加大前沿技术和智能工具运用,引入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着手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知识产权评估模型,能够分析市场动态、专利文本等信息,更精准地反映知识产权的商业潜力和价值。


三、工作成效


内评法降低了知识产权评估门槛,无需客户经理人工采集额外的数据,实时评估便捷高效,在全行推广后得到了广泛应用。截至2024年末,全行运用内评法累计评估专利40余万件次,累计估值金额近3000亿元。同时,内评法为银行准确识别具有科技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科技企业提供了有效方法,使得信贷资金更加精准地流向“真”科技、“硬”科技,助力科技企业将隐性的“知”产变现,转化为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的现金“资”产。在内评法的辅助下,2024年建设银行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累计发放近2000亿元。


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椭偏仪技术研发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拥有相关专利18件。为持续开展产品技术研发、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急需大量资金,但由于缺少传统抵质押物,一度陷入融资困境。建行北京市分行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提供服务,根据该企业轻资产、专利多的特点,制定“信用+知识产权质押”双模式服务方案,依托内评法,仅用两周时间就完成了从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到贷款发放的全流程,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经验启示


(一)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顶层制度先行,为银行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及创新动力。


(二)知识产权基础信息、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统计数据等知识产权数据公开,为银行看懂科技、了解科技、服务科技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必要在依法、合规、安全的前提下,更大范围开放科技企业相关数据共享。


(三)数字经济时代,应当将数字化发展理念融入金融服务,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研发数据评价模型,解决资产估值标准化、准确性、时效性等质量和效率难题。


(四)价值评估仅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一环,须推动质押登记、后续处置流通等全流程在线、高效,才能最大程度促进知识产权融通变现,实现“知产”变“资产”。

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编辑:王絮蒙,美编:王镇杰,审读:蔡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