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投资与交易领域的一些问题,包括交易策略的个性化和适用性、投资交易与人的关系等。文章通过比喻豪宅与人的匹配关系,解释了投资交易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人房匹配,人与钱也一样。文章还区分了读者中的相声派和行动派,强调了实干者只需知道什么可行然后简单重复即可。
文章强调,无论是投资交易还是生活,人与事物之间的匹配是非常重要的。像参观豪宅一样,只有匹配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美。
文章建议投资者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不必纠结于不可行的想法,只需知道什么可行并简单重复即可。
那天聊投资与交易的时候,有读者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
他说不存在一个交易的策略,是适用于每个人的,这一点,他想通了。
他觉得是某些人做不到。
可是对于达到某个能力范围内的人,为什么也不存在呢?这一点,他想不通。
比如索罗斯和西蒙斯,好像没法换场子,这到底是为啥呢?这里面有什么是不为人所知的?
你不要去钻投资的牛角尖了,我给你打个比方,换换脑子吧。
参观过豪宅么?
其实不用看开发商打造的样板间,你去那些顶流设计师的家,更真实一些。
样板间看着好往往是因为不住人,就像酒店看着好是因为有个团队在时刻维系。
我们去那些顶流设计师的家,有生活气息的,更真实。
有些人的家也的确不咋样,他的作品和他自己的生活并不统一。
但不排除某些设计师的家的确是梦中情房,要知道那可是住人的。
你会发现他家里的园林景观,比日本的某些著名景点都要精致,那苔藓上面一片落叶都见不到,因为要保持苔藓的呼吸。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白天夜里,远景与近景,日光与灯光,移步换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位置,都有不同的享受。
真有这种设计师的,你去他家参观,第一感觉就是爱上他家,这是梦中情房,比你住各地的安缦酒店感觉好多了,因为酒店没有他那么多小心思,小细节。
这是你的第一反应,或者说是你未经思考的直觉。
但是你稍加思考就会明白,这不是房的力量,这是人的力量。
不是他家房子好,是他这个人住在这里,才会保持这么好。
曾经有个顶流设计师,给某个业主设计了一套别墅,据说是把天然的瀑布直接引入了家中,最后也拿了大奖。
媒体报道的时候,都很激动,说景观无敌。
业主只住了三年就放弃了。
据说有非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设计师设计的有漏洞,而是业主一家人的习惯,和设计师预想的那种唯美的艺术化场景,不匹配。
俗称业主是无法按照设计师要求的方式去生活的,那样他就不幸福了。
而业主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那套房子很快就会沉沦。
你把林黛玉嫁给薛蟠,马上就会被这个土霸王糟蹋的不成样子;而你让薛蟠像贾宝玉一样生活,那他生不如死。
就这么一个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所以我说,不存在梦中情房,只存在梦中情人,是那个设计师自己把生活过成了诗一样。
人跟房是要匹配的,无论你暂时怎么不匹配,过到最后,都会过出夫妻相。
一个很喜欢邋遢,随意的人,你即便给他请一个英国管家,法国园丁,也会有无尽的冲突。
那个英国管家实际上是很拽的,俗称他有他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体系。
他管你叫my lord,并不是说唯你马首是瞻,而是他在以一个lord的要求,要求你。
你表现得像一个lord,他才会像一个管家。如果你像个泼皮,那他是来修理你的。
你说你一个薛蟠式的人,被人家当lord要求,你什么感觉?你比泰坦尼克里面的想跳海的ROSE,还要窒息;你比飘里面不想束腰的斯佳丽还要绝望。
你只会觉得生活让你快喘不过气。
这就叫过得像诗一样的前提,是你自己是个诗人。
人与房如此,人与钱也一样。
那个设计师,他能把自己的房子整成梦中情房,那是因为他就是干这个的,而且,他爱这个。
人家一年赚上亿的设计费,凭什么?他不是这个领域里的发烧友,凭什么做到这个位置?
换言之,在他看来,那不是麻烦,那是乐在其中。
就像马未都这个人,他就是喜欢收藏,就是喜欢在他的博物馆里摸摸这个,弄弄那个。
你换薛蟠进去,直接把他那堆旧家具都丢了,给你整个海天盛筵,开party了。
富一代是什么?就是这个设计师,就是马未都。
他的钱又不是继承来的,倘若他不喜欢赚钱,他能持续不断地赚到这么多钱么?
正因为他喜欢,他热爱,他发烧,他才会乐在其中,他不觉得打理财富很烦恼,他觉得很快乐。
这个投资要这么处理,那个生意要那么打理,这个富一代每天忙忙碌碌处理各个市场里的各笔投资,就像马未都在博物馆里摆弄他的收藏,就像设计师根据一年四季不断的调整园林。
每个人不同,每个人发烧的领域也不同。
这三个人都是你所谓的达到了一定能力范围的,但是他们之间无法互换。
马未都对富一代那堆不同市场下的生意没兴趣,富一代对设计师家的园林也没兴趣。
没兴趣你就做不好。
投资交易也是一样的,是与人结合起来的。
是一个根据你自己愿意去熟悉的市场,愿意去熟悉的品种结合起来的。
我们的读者里面有两部分人,一种叫相声派。
他们实际上是来听相声的,听到有趣处,就会互发奇想,问我一些古怪的念头。
说到底,本质原因是他们在生活里,在任何领域,都并不行动,只是消遣来的,只是打发时间来的。
但是我们有更多的读者,是行动派。
他们是真的花过时间,然后才来讨论的人。
那天来留言的很多人都有自己熟悉的投资品种与市场,他们来看我聊投资,是希望系统化的整理自己过去的经验。
只是这些人都不希望公开他们的内容,因为这是人家的生意经。
这部分读者很少有像外行的散户们那么多光怪陆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