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了深圳在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突出成就和进展。华为宣布2024年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0%,比亚迪汽车销量增长迅猛并宣布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深圳GDP增速在一线城市中居首,建立了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深圳在科技创新、人工智能等方面实力强大,拥有一批领先企业。文章还分析了深圳科技创新的特点和优势。
华为宣布2024年营业收入增长,同时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进展。比亚迪汽车销量增长接近50%,并宣布智能化战略发布会。
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实力强大,拥有一批领先企业,如华为、腾讯等。深圳的R&D经费投入、科研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均表现优秀。
深圳的科技创新具有全民创新、创业意识强,科技创新市场化程度高,拥有创业板市场支持,拥有大量独角兽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特点和优势。
1、全球通讯行业“老大”华为宣布:2024年营业收入达到了86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此外,华为在人工智能上也不断取得进展,成为全球罕见的同时拥有智能芯片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领先企业。
2、
世界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商比亚迪宣布:2025年1月汽车销量突破30万台,同比增长接近50%,出口汽车同比增长超过80%。
比亚迪还宣布,将于2月10日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这意味着比亚迪在完胜新一代汽车上半场(新能源)后,将在下半场(智能化)全面发力。比亚迪股票在2月6日强势涨停。
此前,深圳公布的2024年经济数据也颇为惊艳:GDP达到了36801.87亿元,同比增长5.8%。深圳GDP的增速在一线城市位居第一,增量在全国位居第三,增量占了广东省的将近一半。
深圳还在2024年拿下了4个“万亿”——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万亿、进出口总额4.5万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01万亿、社会商品零售品总额1.06万亿。还拿下了三座“第一城”——中国工业第一城、外贸第一城、汽车产量第一城。
在过去几年里,深圳经济一直逆风飞扬,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根本原因是:深圳经济转型升级早,动作快,率先建立了现代产业体系,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深圳的产业起点比较低,是从“三来一补”开始的。就是给国际市场代工,挣微薄的加工费。
特区的建立,让大量不甘平庸、强烈希望改变命运的人涌入深圳,形成了深圳敢闯敢试的城市性格。这样的特区、这样的城市,当然不甘于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
过去的几十年,深圳产业经历了多轮升级,从深圳代工到深圳仿制,再到深圳制造、深圳创造。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科技创新的基础,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1980年深圳特区建立的时候,全市只有两名技术人员:一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而到了2024年末的时候,全市人才总量接近700万。
仅在“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到“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的10年间,深圳就新增了大专及以上人口320多万人,在全国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
如果我们用国际通行指标来比较主要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可以发现深圳已经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城”的有力竞争者。
在R&D(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上,深圳在2023年达到2236.61亿元,首次实现总量和强度(占GDP比重)全国城市“双第二”。
深圳的R&D人员全时当量(可以理解为全职科研人员数量),已经逼近北京,相当于上海的1.5倍。
深圳的发明专利拥有量,也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至于深圳的PCT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的20%以上。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每年都发布全球科技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这个集群的主要得分来自深圳。
正是因为深圳在科技创新上实力雄厚,不断有新突破,所以深圳才能多次抓住新的产业风口,在强手如林的城市竞争中不断进步。
在通讯行业崛起的时代,深圳诞生了华为、中兴通讯;在计算机、互联网普及中,涌现了腾讯;在低空经济叩门的时候,诞生了大疆等企业,占据了全球民用无人机70%的市场份额。
在汽车行业上,深圳起点低、起步晚。但深圳抓住了汽车行业从燃油车向“新能源+智能化”切换的风口,比亚迪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车企,深圳也由此在2024年跃居为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城。华为也跃居全球智能化汽车行业最重要的企业之一。
第一次产业革命,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第二次产业革命,是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第三次产业革命,是电脑的发明和互联网的普及;第四次产业革命,则是人工智能。
今年春节期间,有两家总部在杭州的企业爆红,它们是:搞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深度求索”,在春晚表演了机器人舞手帕的“宇树科技”。
尤其是深度求索,它的DeepSeek大模型以“数据蒸馏”等创新,开创了人工智能的低成本、高效率模式,引发了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企业价值的全面重估,出现了“东升西降”的趋势。
有很多朋友非常关心,深圳在人工智能方面处在什么位置,有什么新进展,能否抓住这个“新风口”?
我的看法是:
深圳处于人工智能的第一梯队,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先行企业”,肯定能抓住这个新风口。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人工智能国内曾发布过多个榜单,比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top30城市”榜单、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城市榜单,深圳都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今年1月初,胡润研究院发布了人工智能企业50强,深圳上榜企业达到了8家,位居全国第三。
华为就是人工智能领域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它早在6年前就全面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开发了包括昇腾芯片、盘古大模型、鸿蒙系统、欧拉操作系统在内的多维度技术体系。
在全世界,有哪家企业既搞出了优秀的芯片,又搞出了优秀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答案是:全球不超过5家,除了英伟达、微软、谷歌,就是华为了。只是华为比较低调,没有到处宣传。
汽车智能化,是AI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肯定比人形机器人更先产业化,甚至可能是人形机器人的最强助推器。在这个领域,华为进展也比较迅速。华为开发的汽车智能化系统,正被越来越多的厂商采用,未来中国多数本土的头部车企,将都使用华为的“神经系统”。现在,比亚迪也开始发力了。
腾讯、中兴通讯、大疆、中国平安等企业,也都在人工智能上有比较超前的布局。比如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上,腾讯名列全国第一、平安位居第三、华为位居第五。
很多人或许还不知道,拥有人形机器人发明专利最多的中国企业,就在深圳,它就是该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优必选。
事实上,优必选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放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的。顺便提一句,优必选机器人从2016年起四次上春晚,都曾引起广泛关注。
深圳商事主体数量(企业+个体户)连续多年位居第一,目前已经突破435万户。深圳的创业密度(人均拥有企业数量)也位居全国第一。深圳人以爱“搞钱”著称,所谓“搞钱”,其实就是不服输、要改变命运,这是深圳发展的核心动力。
深圳科技创新有著名的“6个90%”——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专利、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集中在企业。
这意味着,深圳科技创新含金量比较高,用来申请经费或者评职称的“低效创新”少,能产生经济效应、充分接受市场检验的创新占比高。
第三,深圳拥有创业板市场,可以给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非常有利于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企业形象。
近日,证监会表示将“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这将是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重大变革,对科技企业来说是重要机遇。
第四,深圳拥有大量的独角兽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创新后备军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