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她的声音| 会上瘾
我一个朋友毕业在北京呆了四年后,从北京回了老家,在家当了会计,工作比在北京轻松很多,不加班了也不熬夜了,回家就有爸妈做熟的饭,出门走着就能去上班。
她过得滋润很多,今天和我们说报班去学手风琴了,明天去农家乐摘草莓了,时常跑出来和我们分享离开北京的生活有多么爽,脚步变慢了,生活都舒畅了。
她跟
我们讲在北京不论挣再多钱都没有用,因为忙碌的我们根本没有生活。
我深以为然。
在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普遍忙碌,加班是常事儿,谈恋爱是奢望,休息的时候只想宅在家放空自己,玩儿手机睡觉。
可我觉得这不是大城市的通病,这是所有成年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不论你生活在哪里。
好多人把自己生活质量不高归结于自己没时间去生活,没时间去旅行,但其实真正想要生活的人哪怕每天朝九晚五,粗茶淡饭也依旧能从中找到希望和幸福。
其实我们的生活都差不多。
幸福感的高低不在于生活的形式和途径,而在于我们能否从生活的细节里捕捉到生活的有趣。
我最早发现有人能从普通的生活里找到乐趣是看欧阳娜娜拍的vlog,在美国读书的欧阳娜娜用vlog的形式分享她的读书工作日常 ,让网络上的粉丝们走进了一个18岁女生的生活。
后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手机拍vlog记录生活,好多自己生活应接不暇的人也都能在别人的vlog里找到希望。
单身的人看着恋爱博主发着齁甜的日常露出蜜汁微笑;懒惰的人看着美食博主精致的一日三餐,就感觉美食吃到了自己肚子里;爱养动物又不敢轻易尝试的人天天隔着屏幕,对着萌宠博主家的猫猫狗狗母性大发。
自己喜欢的状态实现不了,就去看看别人实现了的样子,看到别人过着理想的生活,仿佛自己也靠近了一些。
我自己也很喜欢看vlog,抖音上有两个我持续关注的博主,每次他们更新我都会看。
一个是还在读书的男孩儿
@ahua
,他分享的内容就是记录他的大学生活,上课的时候等着下课去食堂打饭,休息的时候出门找朋友,偶尔逗一下校园里的猫,为了充实自己就去健身。
看过一个采访问这个男孩儿,拍vlog对他的影响,他说自从拍vlog之后,他更愿意观察生活的细节,也能从简单平常的生活里发现趣味。
回想我们的大学时光,一样的上课下课,一样的集体生活,一样的在拥挤的食堂里排队打饭,平淡无奇,但在别人的视角下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回顾了自己的青春。
发现其实青春一直美好,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好的生活不只是浪漫的烛光晚餐和
奢侈的
名牌包包,好的生活是你能从平淡的生活里感知快乐,感谢拥有,不错过每一寸光阴。
还有一个我一直关注的博主是
@牛肉夫妻出逃记
,这是一对结婚两年的夫妻,他们放弃了已有的稳定工作,两个人一起在三十岁的转折时期,选择去做旅行体验师。
旅行体验师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但不是所有人都敢做的职业,因为这份职业意味着惊喜也意味着不安,意味着他们能去探索更大的世界,也意味着回头未必有安稳的生活等着他们。
跟着他们,你看了首尔浪漫的街道,你见了成都最地道的小吃, 你去新西兰自驾旅行,虽然花个十几天让你出门玩儿一趟可能有些困难,但在手机里看看他们旅行的样子也很好。
在他们的生活里,你会发现生活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人生的天花板不是由外界决定而是由自己决定的。
在别人的视角里我们发现上学可以是有意思的,工作加班也是有趣的,穷游可以找到质感,只要你有一颗年轻的心,只要你愿意去发现。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很多,能记住的却很少,想说的很多,说出口的却很少。
vlog很打动我的一点是相比于照片,它承载了更多的情感和真实。
它保存的是经历当下的感动和从容,它带给我们的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它以一种真实的方式记住了我们的青春,记住了人生路上的起伏变化,它是我们不同于其他人的标志,是我们不虚度光阴的证明。
vlog到底怎么拍?
每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作品总是好奇地问,最后大概了解了一下就觉得繁琐复杂然后放弃了。
拍vlog没有年龄限制,小到小学生大到七十岁的老爷爷;
没有环境要求,不论你是在米其林三星餐厅还是学校六人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