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读  ·  西瓜保甜,种西瓜保苦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什么读古希腊神话? ·  14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从小被古文喂大的孩子,原来都是“学霸体质” ·  昨天  
新周刊  ·  强烈建议所有人都去培养“差生心态” ·  昨天  
新周刊  ·  最近这十年,谁在改变着人类生活?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成为亚冬会火炬手:平凡人的“高光100米”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07 12:00

正文

哈尔滨的冬日,是冰与火的双重奏。白天,即便人们裹上厚实冬衣,睫毛上凝结的冰晶与巨型冰雕反射的耀眼日光,仍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与严寒的长久抗衡。2025 年 2 月,冰城尚沉浸在浓郁而热烈的年味之中,四年一届的亚冬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

亚冬会的火炬传递,堪称这场体育盛会最具仪式感的序章。120 位来自各行各业的火炬手,怀揣使命与荣耀,在城市街巷间传递着象征希望与拼搏的火焰。

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姜炳辰,作为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第 114 棒火炬手,迎来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传递火炬当天,冰城气温低至零下 26℃。站在友谊大街火炬传递起点,穿着火红的衣服,姜炳辰看到的是志愿者与同事那一张张冻得通红却热情洋溢的面庞。

“参加火炬传递的都是为各行各业做出很大贡献的人,能和他们一起跑,是我的荣耀。”姜炳辰说。“虽然传递路程只有短短一百米,可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代表平安人。”


点击观看视频

亚冬会火炬传递,第114棒姜炳辰


传递结束,亚冬会组委会将第 114 棒火炬交予姜炳辰留作珍藏,第二天亲友纷纷登门祝贺,大家都替他高兴。“我把它放在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驻村,要先成为“村里人”


火炬手姜炳辰是名退伍军人,1976年出生,长着一张标准的国字脸,身材魁梧,同事们称呼他为“大姜”。从2017年5月到2021年8月,原本从事产险业务的大姜肩上扛着新任务——前往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吉福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多年后,在当天的火炬传递直播中,主持人对他的工作介绍是,“助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


公司选派了包括姜炳辰、刘继林、关鹏在内的得力员工,组建了驻村工作组。他们带着责任与使命,来到了吉福村——这个仅有三百多户、不到一千人的小村庄。


鹤岗市绥滨县,松花江畔的风力发电(上)

吉福村(下)


吉福村距绥滨县城仅6公里,紧依松花江,却没有水田。


“村子里地比较少。而且我们当地叫‘坝里地’,村民们种点黄豆和玉米,一年只有一季有收成。但松花江总是涨水,‘坝里地’五年三涝,这是贫困的根本原因。”大姜介绍的时候流露出一丝无奈。由于收成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或进城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因病致贫的村民,让村子的状况雪上加霜。


大姜和工作组成员来到吉福村后,先召集党员干部了解情况,紧接着挨家挨户走访。“我们叫‘下户’,尤其是贫困户,我们要详细了解,建立档案。”大姜深知,只有深入了解村民,才能找到脱贫的关键。


姜炳辰和工作组入户走访


很快,工作组发现了第一个问题:村里不是24h供应自来水,而是一早一晚供水,“每天早上六点半到七点半给水,下午三点到四点给水,距村子自来水房较远的农户家经常喝不上水。必须解决!吃不上水还行?”大姜心急如焚。


经过调查,原来是村里经济紧张,主管路变频调压器损坏,却一直没能更换。三个干部凑了两千四百元,协调绥滨县水务局工作人员更换安装。当年春天,清澈的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入 100 多户村民家中,困扰村民多年的用水难题终于解决了。


一个变压器,成为工作组与村民之间的“破冰行动”。不仅解决了村民的生活难题,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村民的心结。


一个外来的驻村书记,他能为我们干点啥?“开始大家多少都有点怀疑,后来他们打心眼里觉得你来是干事来的,不是要当领导来的。” 大姜笑着回忆道,“在我们东北农村,想要成为自己人很简单,别摆架子,别吹牛,实实在在做事,自然就能和村民打成一片。”




跬步,要先踏出“实干路”


融入村庄生活,成为“村里人”的大姜,经过短暂的磨合期以后,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孩子们。


吉福村里有23名小学生,父母都出门打工,孩子和老人一起生活。“那些孩子们家庭条件不好,见识少,但是眼神特别特别干净。让你一看见,就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看世界的机会,大姜回公司寻求支持。平安产险黑龙江分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了解情况后非常重视,纷纷前来实地考察。最终,大家决定为孩子们举办一场夏令营,带他们前往哈尔滨“见见世面”。活动就定名为“平安带你看世界,爱心助朝阳”夏令营活动。“领导和同事都没有半分犹豫,让孩子们去感受外面的广阔天地,对他们的未来肯定大有益处,这绝对是好事,对吧?”军人作风的大姜,敢想敢干。


“平安带你看世界,爱心助朝阳”夏令营活动


这些村里的孩子,第一次看见省城哈尔滨。第一次吃上汉堡,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绥滨县有189个驻村工作队,敢挑头儿组织夏令营的,吉福村是第一个。


借着夏令营的热度,大姜又号召全公司的干部员工把旧书、课本寄到村里来,整理好放到文化活动室里来。“钥匙就在村委,孩子们放假了,村里就开放图书室,让他们有书可读。”当然,大人也可以来看书。大姜相当于在村子里开了一间自习室。


吉福村的文化活动室


村子里有个破旧的篮球场。村民们平时在这里跳跳广场舞、晒晒太阳。大姜为了提升体育设施,多次跑到当地体育部门,“篮球、排球、桌椅板凳,能要来的都要来。”费尽口舌地去给村里“化缘”——“化缘”只是乡镇干部们之间的戏谑之词,其实是不断地与多方联络沟通,尽全力获取资金与资源支持,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大姜刚来的时候,吉福村没有一条柏油路。“一刮风一过车,那真是尘土飞扬,一下雨摔跤一身泥。村子里老人又多,走路一脚深一脚浅的,出行太不方便。”大姜一方面和公司领导汇报,一方面与当地政府不断的协调沟通。“有困难那得通力配合,大家拿钱出力。修路由乡镇统一规划,招标我们不参与,但这条路上的126盏路灯,是平安出的钱。落差较大的路段安装了13000米的护栏,刷了600米的文化墙。”


治理后的村庄,水泥路通道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


说起乡建,大姜三言两语就介绍完了,说得轻轻松松,可是作为一名派驻干部而非本土干部,在基层促成一件事的完整落地,个中甘苦可想而知。


土道变成了柏油路,黑灯瞎火变成了宽敞明亮,水泥路通道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


以上种种琐碎而扎实的事务,正是驻村工作队的日常主要工作之一:推进乡村建设与治理。跬步行千里,真实世界里没有那么多一招定乾坤的辉煌故事,回头去看,背后都是枯燥的日日夜夜。“我连着干了两届,一共四年。”大姜说。


枯燥不是最难熬的。他最在意的是不被理解。


大姜曾帮助患血液病的村民发起过一次“水滴筹”,获得的六千多元捐赠全部都打入村民的账户上。但因为是发起人,大姜被误会,挨过不少骂。为这件事,这个耿直的东北汉子到现在提起来“心里也不痛快”。但时间磨平了大部分不快。“做事情就是这样。很难,真的难,总有人不理解,总有人不相信,怎么有人会毫无私心的不图回报?”


驻村工作的个中甘苦,只有姜炳辰自己知道


但如果重新来过,大姜说自己还会这么做。问及为什么?大姜沉吟了良久,讲了个故事。


“有一天早晨,我们出门的时候发现院门口挂了一个塑料袋,干干净净的,里头都是菜。就是园子里自家种的那种茄子、辣椒,满满一口袋。我们也不敢动,怕是谁挂在这里忘了的。”村干部知道以后,告诉大姜这是村民给的,怕他们不收就留在门口,“放心吃吧,都是自己家种的。好吃。”那以后,不知道是谁家种的蔬菜,总是会出现在他们居住的小院门口。


这样的事屡见不鲜。“一年冬天,一户村民来到工作组,提着一只自家养的大鹅要送给我们。大鹅挺贵啊,他们家不富裕,我们也不想占人家便宜。但是咋说呢?这份心意让人心里暖和。”大姜觉得,这是村民对自己付出的认可。“做人怎么样、够不够意思,其实别人心里都有数。”


夏夜,大姜和工作组成员常常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子里,仰头望着东北透亮的星空。繁星、孩子的笑脸、挂在门把手上的蔬菜……都是驻村这四年以来,给姜炳辰留下的最为深刻的记忆。


“我们这儿是偏远,可是人情厚。欢迎你有空来我们这里做客。”




传递,握紧希望的火种


2019年,在大姜驻村工作的第三年,经黑龙江省与国务院的两次第三方评估,吉福村剩余3户9人全部脱贫,绥滨县脱贫摘帽。算起来,中国平安黑龙江分公司累计为吉福村自主专项资金投入了302.6万元。


对于驻村扶贫那几年的经历,早已回到工作岗位的大姜只是淡淡地说:“我做的那些都过去了。不再想了。后面的任务更艰巨。我们的同事还在那里。”


打通吉福村工作组的电话,那头是现任吉福村驻村第一书记杨秀川。铁打的任务,流水的驻村干部,乡村振兴的火炬传到了杨秀川手上。


“你还年轻吧?我是68年出生的。村子里的工作比较特殊,如果没有工作经验,或者太年轻,可能会不习惯。我是老党员了,耐得住寂寞。”


杨秀川在吉福村


杨秀川在村里的工作可以用“不易”来形容。除了继续完善吉福村的基础设施,杨秀川还在不断地完善党建工作。工作组每两天下户与村民交谈,每家每户制定帮扶方案,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杨秀川协调介绍工作岗位,有的村民房屋年久失修,杨秀川要定点帮扶,制定计划,并且拿出资金,进行危房的修建与维护。


吉福村经济基础薄弱,村庄空心化日益严重,留不住人,经济发展有很大难度。所以杨秀川有一个主要的工作任务:巩固成果,防返贫。


“每两天一次‘下户’,村民的状况我们是很清楚的。我们也常常思考,急功近利的大笔捐赠,不顾现有条件去拉赞助、上马项目,是不现实的,如果只是做个面子工程,甚至是烂尾工程,那是盲目开发,对当地并不会起到好作用。而且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一旦项目不能持续,村民有了失望情绪,是更大的损失。”杨秀川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乡村发展的深度思考和洞察。归根结底就是:不能太着急,要尊重市场规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