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是否可以作为诊断新型肺炎的主要依据?
CT诊断的可操作性如何?
CT是否存在漏诊的可能?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篇文章里。
近日,“医学界”发布了
《一线医生疾呼:
尽快用CT代替核酸检测,作为新型肺炎确诊标准》
,引发了医疗圈对核酸检测、CT影像谁更该作为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的主要依据的讨论。
有人认为核酸检测假阴性率较高,有人认为CT影像检测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针对网友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在权威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解答。
问题一:
依靠病毒核酸检测,目前来说有哪些缺陷?
假阴性率如何?
虽然核酸检测是最终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无创性检查,也是金标准。
但是也有缺点,第一,核酸检测耗时,一般 24 小时出结果,如果是阴性患者,可能要重复采样,这样就会延长确诊时间,时间的延长,就会增加病毒的进一步播散。
第二,虽然核酸的检测阳性特异性高,阳性代表确诊,但是有一定假阴性率,主要是由于试剂盒研发时间短,采样人员短缺。
以上缺点难以应对湖北省对大量密切接触者、家庭留观人员等。
至于假阴性率到底多大,各家试剂盒不一样,也没有大数据支持,很难估计,但是在 2 月 5 日晚 CCTV 13 新闻 1+1 节目,白岩松采访王辰院士时,王辰院士表示确诊患者的核酸检测阳性比率只有30%-50%。
所以单靠核酸检测难以应对湖北大量的亟待筛查的人员。
问题二:
前几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笑春医生的一条朋友圈引发热议,张医生表示,别再迷信核酸检测了,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目前2019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主要依据,并对疑似病例进行强制隔离治疗。
那么CT是否可以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CT虽然不是诊断新型肺炎的金标准,但可以快速成像,迅速获得结果,发现异常提前隔离,疫情当前,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让携带者进一步传播。
问题三:
很多人质疑CT诊断会带来交叉感染, CT诊断的可操作性如何?
医生和患者在进行CT诊断过程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担心没有必要,目前大多数医院CT室已经进行全面的严格感控管理, 做一次检查就交叉感染的机会非常低。
医生接触患者要提前做好三级防护,详细的防护已经写进指南里边。
保护医生,也保护患者。
问题四:
进行CT筛查的医院需要具备哪些特殊条件?
基层医院是否可以进行CT筛查?
具备 4 排以上的螺旋CT,机房内做好消毒,与严格的感控管理的医院都可以进行筛查,当然阳性患者也要进一步核酸检查确诊。
问题五:
CT是否存在漏诊的可能?
如果存在,概率约为多少?
CT的漏诊率是很低的。
但是目前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中有很多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目前根据浙江省卫健委的数据对120例确诊病例回顾分析,CT 阳性率76%。
问题六:
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中,CT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
CT检查方便、快捷、直观,在基层医院易于普及。
有些典型的病例CT是可以做出可靠诊断的,并且在可以评估治疗是否有效。
在新型肺炎形势严峻的今天,武汉等地区的防控必须采取‘不放过一个’的非常规手段,减少交叉感染。
就此来看CT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问题七:
婴幼儿、孕妇是否可以选择影像学检查?
婴幼儿、孕妇还是要慎重选择,不是必须尽量不要选择CT检查,毕竟还是有辐射的。
问题八:
CT诊断是否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替代品来确诊新型冠状病毒?
确诊时还需结合哪些诊断手段?
CT 影像不是去替代核酸检测,而是现在疫情严重,核酸检测受多种因素影响(样本取材,送检时间,检查试剂等会有影响)而且有一定滞后性,不要一味依赖核酸检测。
有的患者核酸还是阴性,CT就有阳性的结果了,这样可以加快患者的诊断。
那么这种阳性的结果,虽然不能确定它是新型肺炎,还是其他病毒性肺炎,不能鉴别病原体,但在武汉这种重疫区,基本上我们的治疗措施是一样的。
问题九:
确诊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是怎样的?
确诊患者的影像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超早期:
单发、双发或散在数个局灶性磨玻璃密度影、小叶中心结节及周围环绕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斑片状实变影及其内见支气管充气征,以中下叶胸膜下为著。
2. 早期(约发病 1-3 天):
表现为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伴蜂窝样或网格样增厚小叶间隔,此期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液体渗出和小叶间隔间质水肿。
3. 快速进展期(发病 4-5 天):
表现为大片融合高于磨玻璃密度影的较淡的实变,其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征,此期肺泡腔内聚集大量富细胞渗出液、间质内血管扩张渗出,二者均导致肺泡及间质水肿进一步加重,纤维素样渗出经肺泡间隔将每个肺泡联通起来形成融合态势。
4. 实变(6-8 天): 多发斑片状实变密度、范围较上一期稍缩小,此期主要病理改变应该是肺泡腔纤维素性渗出、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消退。
5. 消散期(9-12 天):
病变范围进一步缩小、表现为斑片状实变或条索影,随着时间延长、可见网格状增厚小叶间隔、支气管壁增厚扭曲成条索状及少许散在斑片状实变。
-本文指导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