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影像沙龙
影像科的新鲜资讯、热点,这里都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drpei  ·  知道3个常识中的1个就不会发生 ·  3 天前  
丁香园  ·  DeepSeek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影像沙龙

患者怒批医生不会看片子:依赖报告还当什么专家?大咖发声:影像科更精通读片,报告有法律效力,谁敢乱说

医学影像沙龙  · 公众号  · 医学  · 2025-02-11 19:30

主要观点总结

近期,有关门诊医生不会看影像片子的多个事件引起热议。患者批评医生不会解读核磁共振等影像片子,过分依赖报告单。医生回应称,临床医生在解读影像片子方面不如专门从事影像诊断的医生专业,且门诊医生面临读片能力退化的现象。文章探讨了医生依赖报告单的原因,涉及程序正义、法律效力及实践中的限制。医生表示,虽然他们心里知道患者的情况是否严重,但还是会等待专业报告以确保诊断准确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患者批评门诊医生不会看影像片子。

患者表示挂专家号但医生不会看片子,感到不满和质疑医生的诊断能力。

关键观点2: 门诊医生回应读片能力退化。

门诊医生表示在解读影像片子方面不如专门从事影像诊断的医生专业,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读片能力退化。

关键观点3: 医生依赖报告单的原因。

医生解释了在门诊中依赖影像科报告的原因,包括程序正义、法律效力、实践中的限制以及等待专业报告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观点4: 医生的诊断与患者信任问题。

医生强调在等待专业报告出来之前,他们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并且对于急病会立即采取行动。患者不必因此产生焦虑或不信任感。


正文


患者怒批:医生为啥不会看片子?


近期,有关门诊医生不会看影像片子的多个事件引起了医疗圈的深刻热议!

起初,一位北京患者在网上公开批评了为其诊治的医生。他不满地表示:“现在庸医太多了,我挂的还是专家号,但专家竟然不会解读核磁共振的片子,过分依赖报告单,这样的专家有何用?”

图片

据悉,该患者因感到头部不适前往医院就医,完成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后,片子随即生成。进行核磁共振的医生告知患者:“门诊医生的电脑上都有图像,现在可以找医生进行诊断,而报告单将在下周一出具,但这并不妨碍主治医生查看片子。”

于是,患者返回门诊,但主治医生却表示无法进行诊断,因为报告单尚未完成。

患者情绪激动,质问医生:“您不是专家吗?这不是现成的片子吗?难道您不会看?”

对此,坐诊的专家回应称,临床医生在解读影像片子方面不如专门从事影像诊断的医生专业。

……

诊疗结束后,患者在社交媒体上严厉批评了这次就医体验。他不满地表示:“我挂的是专家号,但医生竟然不会看片子。如果不会看,为何要坐诊?难道不是医生吗?我表达了不满后,医生才勉强表示可以看,但只是在电脑上草率地浏览了一下,便轻率地断定没有问题。我质疑为何会感到不适时,医生提出可能是血脂稠的问题,并建议我进行血液检查和24小时血压监测。在未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检查单已经开出,要求我进行一系列检查,并告知我周一再来复诊,挂普通号即可。这简直是浪费时间,挂了专家号却没得到应有的诊断,连核磁共振都不会看,这是否意味着所谓的专家名不副实?”

临床医生,尤其是门诊医生不亲自查看影像资料,仅依赖报告单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2024年12月30日,一位自媒体博主“老苏”也分享了类似的经历:“我带着CT片子去找医生,医生甚至没有看片子。我主动提出:这是我的CT片,请您查看。医生却直接告诉我:不需要看片子,只需给我看报告单。我追问:不看片子,您怎么知道哪里有问题?医生回答:报告单上写得很清楚,无需再看片子。”

图片

老苏表达了他深深的担忧,并向网友求助:“医生告诉我,我妈妈的手麻是颈椎问题,几个部位压迫了神经,需要手术。我该相信医生的话吗?医生连片子都不看,仅凭报告单上的几句话就建议手术,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我感到非常不安。颈椎问题真的需要手术吗?我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吗?医生不亲自查看片子,只依赖报告单,让我完全失去了信任感……”

此外,许多患者也反映,现在提供的影像资料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一是医生不亲自查看,而是完全依赖影像科医生的报告,导致临床医生的读片能力严重退化;二是转院后必须重新拍摄,因为换一家医院后,之前的影像资料就无法被理解,医生只信任自己医院拍摄的片子。

关于医生读片能力的问题,仍在网络上持续引发热议。

“读片能力”和“是不是庸医”关系不大


那么,门诊医生仅看报告而不审阅影像资料的情况究竟如何?临床医生是否还保持着读片的能力呢?

以某医院的神经内科为例,确实有部分医生对读片不再那么精通,但基本的读片能力还是具备的。专业分工明确,影像科的诊断医生在读片方面自然更为全面和细致,相较于我们临床专科医生,他们无疑更加专业。

为何专科医生在读片能力上不及影像科医生?

目前医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普遍学习医学影像学课程,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学得很好,坦白讲,多数人学得并不理想。即便有所领悟,一旦进入临床实践,面对不断变化的病情,若不持续接触影像资料并积累经验,之前所学很容易遗忘,临床中的影像案例也会让人感到困惑,导致理解越来越模糊。

临床医生毕业后虽会经历各科室轮转,但在放射科的时间往往有限。刚有了一些了解,就可能要转到其他科室,若不主动学习,那么精通读片将变得遥不可及,因为这确实是一项挑战。

确实存在不会读片的医生,但也有许多临床医生精通读片。即便如此,这些医生往往也会依赖影像科的报告,这又是为何呢?

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表示,门诊医生不亲自读片,有时是出于对自己判断的不确定,如果判断正确,自然皆大欢喜;若判断失误,与报告不符,可能会引发患者的不满。现在的患者对医生的容忍度较低,任何小的差异都可能导致他们质疑医生的能力,这使得我们门诊医生在读片时变得谨慎。

他还表示:“因此,等待报告单的出炉更为稳妥,至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既是为患者负责,也是为医生自己负责。特别强调,并非所有不亲自读片的门诊医生都不是好医生,有时出于现实考虑,我们不敢也不必亲自读片,毕竟影像诊断医生更为专业。在这种情况下,等待报告出来再做决定会更好,确保万无一失!”

影像报告具有法律效应、程序正义


随着事件的持续热议,各科室的医生们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原来门诊医生读片还涉及到程序正义和法律效力的问题。

天津一名外科主治医师强调:“排除那些不会看片的医生,为什么门诊医生不想看片了?因为现在都有专业的报告,门诊医生自己看的片、自己给出的结论,没有法律效力呀,还不能乱说。久而久之,医生对于自己能不能看片子也就不重视了,医院对医生自己会不会看片子也不重视了,一切都要等报告出来盖棺定论了再说。这就是程序正义带来的问题,也是标准化带来的问题。”

确实如此,现如今影像的诊断结论都是由影像科出具,影像科有严格的读片诊断和报告审核制度,每一份影像报告都至少经过两名专业医生审核签字后才能发出,避免任何细节的错漏。所以,门诊医生虽然也会去看片子上的一些明显问题,但更多的还是去看影像科医生出具的影像诊断报告。

而且,由于影像报告才具有法律效力,发生医患纠纷,双方对簿公堂,法院也都是看报告,这导致医生更不敢乱说话了,等到报告出来后再给出自己的意见,是最稳妥的。

对此,江苏某大三甲一名外科医生如此说道:“我的读片能力不错,但我也不会细读,只粗略地看一下。因为门诊电脑显示器的分辨率和影像科的分辨率不能比,好多线性骨折的只有在影像科才能看到,门诊看不到!这怎么能怪我们不读片呢?这就是条件的限制!影像科的图像有上百张,非常细致,各个平面都有,立体的各个角度都十分清晰,他们出具的报告更准确,总比我们用肉眼看的强吧?一句话,等报告出来是对患者负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