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农投资
关注神农投资,关注阳光私募基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生资本论  ·  中央高层开年罕见表态,力度强烈前所未有 ·  19 小时前  
调研心得  ·  全面,撤退! ·  2 天前  
ETF和LOF圈  ·  春节后,A股开市关注什么? ·  3 天前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旧文重温】互联网价值地图,社交网络产业链跟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神农投资

【极品投资】《干法》,世界上最正的工作观

神农投资  · 公众号  · 投资  · 2019-03-29 07:47

正文

做极品投资,与伟大的企业家同行,向伟大的时代致敬!


杨秀龙



北京宴董事长、俏江南CEO


“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长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欲望。此外,热衷于工作,还能镇住愤怒之心,也会无暇发牢骚,而且日复一日努力工作,还能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人格。


——《干法》稻盛和夫


杨秀龙分享书籍——《干法》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一生经营过3家企业,27岁赤手空拳创建了京瓷;52岁创办第二电电(KDDI),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2010年他又以78岁的高龄,接掌管理即将破产的日航,只用了短短10个月,就让日航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率也是当年全世界航空企业中的最高利润率。


稻盛和夫先生抱着“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及其方法告诉年轻的一代”的使命,编著了《干法》。《干法》全书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一是“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二是“如何让自己爱上所从事的工作?”三是“怎样才能出色地工作?” 这三个问题事关每一位工作者,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且无法逃避的问题。


0 0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稻盛和夫认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正确的次序应该是这样的:最次的目的和意义是“为钱工作”;中等的目的和意义是“为提供优质、超值的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工作”;上等的目的和意义是“为提升心志、修炼灵魂而工作”。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这也是我的观点。


想好好活,就得好好干,“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要知道冬天越寒冷,樱花就开得越烂漫。人也是一样,不体验痛苦和烦恼,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就不会抓住真正的幸福。


本来人这种动物,如果放任不管,就会流于安逸,只要可能就总想逃避苦难。这种基于人的本性、追求安乐的习性,不管是成长于战争年代的人,还是现代和平富裕时代的年轻人,基本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所以,我们在工作时,要努力去思善、行善,而同时一旦动了不好的念头,做了不好的事情,就要虚心反省。通过反省我们就能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关于这点,稻盛和夫就是最好的证明。



23岁之前,稻盛和夫生活的相当艰难。初中升学失败、患上肺结核,接着又拖着孱弱的身体进行中考,却依旧失败,同时因为战乱家里被烧成废墟。考大学时也不如意,第一志愿没考上,只进了一所地方大学的工学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经老师推荐才进了制造电瓷瓶的小公司,上班后第一个月得到的答复是“工资请再等等。”一段时间后,和他同时进公司的年轻人都走光了,最终,连年亏损的公司就剩下稻盛和夫一个大学生了。


看到同事们一个个各凭本事开拓进取,自己却无处可去,稻盛和夫非常苦恼。究竟是离开,还是留下来?被逼到这一步,他反而清醒了。稻盛和夫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先埋头工作!不再抱怨,不再动摇,发自内心地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 然而,仅仅因为这个决定,稻盛和夫的人生发成了彻底的、戏剧性的变化。


之后不管处在何种境遇,稻盛和夫都抱着积极的心态朝前看,任何时候都极度认真地工作,持续努力。随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稻盛和夫在工作中突飞猛进,4年之后就在这家公司创建了京瓷。人生进入崭新的状态,充满希望,且不断成功。


0 0


如何让自己爱上所从事的工作?


改变心态,埋头到工作中去

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一个人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概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且,即使进了自己所期望的公司,要能分配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位、从事自己所期望的工作,这样幸运的机会几乎没有。


大多数人初出茅庐,只能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 恰恰“天职”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 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 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必须从心中排除。


和工作谈恋爱,全身心投入

据说99%的人不喜欢正在做的事,并不是对这件事情没有兴趣,很可能是没有把事情做好。人们总说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而出现这种感觉往往是因为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情,也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如此一来,不感兴趣就成了浅尝辄止、知难而返的借口。


只有深沉的热爱工作,把工作当做自己的恋人,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恋爱”中,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 喜欢——不辞辛劳埋头工作——获得力量——做出成果——获得好评——更加喜欢工作。


善于发现工作中的感动和喜悦

学会为自己的小小成功感到欣喜,比如一项工作顺利完成,或工作成果受到别人夸奖。要把这种喜悦和感动当作精神食粮。稻盛和夫认为,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中顽强生活的最好方法,就是抱有一颗善被感动的心,诚挚地对待生活,把感动带来的能量当作动力,更加努力地工作!


成为“自燃型”人

自燃型的人,往往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工作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一个精力充沛、起核心作用的人物,去协调上司、部下和周围人的协助。这样的人将成为全体人的中心,宛如一股上升的气流自平地涌起,将全体人员卷入,带动整个组织一起行动。 像这样自己主动领头、带动周围的人把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的人,就是“在漩涡中心工作的人”。


如果你不是漩涡的中心,只是在漩涡四周咕噜咕噜地跟着大家转,就很难体会到工作的真正乐趣。让自己进入漩涡中心,积极地把周围的人裹挟进去,你就能品尝到工作成功之后醍醐灌顶、如露如心的欣喜之情。当然,这需要胆识和勇气。如果你敢于主动提出行动,有问题意识,并且热爱工作,你就会自己“制造漩涡”,让漩涡转起来。


0 0


怎样才能出色地工作?


树立高目标

不断树立高目标,并且朝思暮想、念念不忘、反复思考,整日里只为这一件事而努力。当这种信念渗透到潜意思里的时候,它就会在无意识中或某一特殊时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所谓“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是说“到这种程度就行了”,而是没有终点、永无止的努力。


全力过好今天,持续累积每一天

一瞬一瞬,一天一天的去努力,今天比昨天向前跨进一步,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小小的成就不断累积、无限持续。这样一天天持续的力量,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追求“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不是更好,而是至高无上,这就是稻盛和夫在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京瓷要完成一个产品,哪怕99%都很顺利,只要最后1%出了问题,前面的努力就都会前功尽弃。


因此在工作中追求完美主义,就要训练“有意注意”,将意识高度集中。最重要的是注重细节。德国有句格言:“神寄宿在细节处”事务的本质决定于细节,美好事物产生于注重细节的认真态度。


创造性地工作

不满足于现状,总想做得更好,总想不断提升自己。有没有这种“想法”或许就是产生“成功”与“失败”之间差距的根源。对工作和人生也是一样。每天一点的钻研创新,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天壤之别。


总结起来,上述的几个观点便是稻盛和夫对于“工作三问题 的解答。


0 0



稻盛和夫在自序中说:“本书的内容不过是从我粗浅的人生经验和思索中所产生的质朴的‘劳动观’。但同时,它又是从我70余年的切身经历中所获得的不可动摇的‘信念’,也可以说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哲学’。”


也正是这样的“哲学”对北京宴董事长杨秀龙以及北京宴和俏江南的员工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杨总表示:“《干法》这本书,是让我们所有的员工打开自己的心门迈向工作,通往自己人生的一把金钥匙,它也是我们所有员工入职时必读的三大书目之一。”


杨总根据许多经典书籍和《干法》中的工作理念来要求我们的员工。“每天睡觉前我们要看两部电影,这两部电影不是到电影院去看,而是在入睡之前,对自己这一天的工作来进行回顾。你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再想一想自己明天要去做什么事,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还要思考该怎样去规划。每天借助两部电影使自己进步一点点,从而使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

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过每一天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优秀的人格。


杨总说:”我们每个人在出发的时候,差了一点,差了一点,到最后人生的结局就差的很大。所以稻盛先生就说人每天一定要创新,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关键是如何去创新。在稻盛先生这本书当中,我看到了非常多的影射,所以我便把稻盛先生的《干法》和另外一本书《阿米巴经营》相结合,推出了全员创新的理念。


我们把每一个房间当成是一个创业单元,每一个员工都把这个房间当成自己的家,每三个家组成一个创业团队,有专门的领导统一负责调配,这个领导就是助理。然后我们又将21个房间组成一个大的创业单元,再根据小创业单元的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建制”,这样一来便达成了全员创新。”



“我曾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进行过钻研,最终得到两个词四个字:服务、管理。而现在中国服务的时代已然来临,为了让中国服务更好的落地升华,2011年9月我创办了北京宴,它被誉为北京市第一家白金五钻级餐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北京宴已经算得上是北京市最高端的餐厅了。但是成也高端败也高端,建业之初,北京宴每天需要创收18万才能与支出持平,但我们最惨的一天只做了两千块的营业额。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北京宴的发展都居于低谷,而我也是一筹莫展。


也正是那时我读到了稻盛先生的《干法》,书中那句“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深深影响了我。之后,我就带领我的团队运用中国服务的理念,来全身心的去梳理我们的市场,根据市场来去重新审视顾客,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就扭亏为盈。而中国服务与我们主打的私人订制也为中国高端餐饮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的范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