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牧夫天文
中国最早的天文社区网站,成立于1999年,这里是牧夫天文论坛的官方交互电子刊。通过本微信公众订阅号,您可以及时了解天文、航天和牧夫论坛的最新资讯,并可深入学习天文器材和双筒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全球华人一起交流分享使用经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老千和他的朋友们  ·  Science | 从众多晶粒中脱颖而出的单晶 ·  22 小时前  
科普中国  ·  5 ... ·  3 天前  
科普中国  ·  哈佛医学生一个月吃 720 ... ·  5 天前  
科普中国  ·  诺贝尔的奖金发了122年,为啥还没发完?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牧夫天文

土星的天空是你的终点,而我还在路上

牧夫天文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4-21 07:08

正文

周一·最新发现 | 周二·牧夫专栏

周三·太空探索 | 周四·观测指南

周五·深空探测 | 周六·星空的诗 | 周日·天文周历


刚刚过去的这20年里,它在公众的视野里时隐时现、若即若离,虽不像影视演员或娱乐明星那般频频亮相,但也确实贯穿了一代人的童年和青春,它的离去是这代人对童年的告别,也将与这代人的青春一同散场……

(本文约1万5千字,内含3段视频)


黑龙江漠河日全食、海尔波普彗星、香港回归,这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对1997年仅存的三个印象。


那一年3月9日正好是个星期天,母亲用蜡烛熏黑了两块玻璃,我俩坐在窗边,举着黑玻璃看日食,我老家当时距离全食带一千多公里,天空不会完全黑下去,但我不懂,总是问妈妈“天啥时候黑呀”,也是从那时起,我和天文结了缘。


那一年4月1日,海尔波普彗星经过近日点,那段时间每天前半夜都能在北面的天空中看到这颗明亮的彗星。现在想起来对彗星的印象已经不深了,而记得最清晰的是非要拉着爸妈到楼下去看,他们说从窗户往外看看就行了,可我就是不乐意,非要下楼看。如果用今天的话来描述当时的情景,那就是“生活充满了仪式感”。


那一年7月1日,香港回归。晚上在家看电视直播,也许是当时还小,看到中国军官说“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那一幕时我还在心里纳闷这人怎么能这么没礼貌呢。


也许真的是因为当时我还小,甚至不记得那时的我是否认得“火箭”这个东西,不过在我的记忆中那一年真的没有你……


就是在那一年,人类和地球做了一笔交易:我们用1000吨的火箭,换你每秒11.2公里的自由翱翔。

发射升空

via Bing


1997年10月15日,一个多云的夜晚,你在火箭引擎的爆裂音中,从北美洲东部直冲云霄。


那一天,你离开了地球。


你并没有急于飞向那个终极目标,而是一头扎进了太阳系内部,就像每一头想要发起进攻的猛兽都要预先俯下身体,你也需要积蓄足够的能量。你先后两次从金星旁掠过,那里有抵达主带所需的动能,但来自太阳的引力还是太过强大,你想要的是更多。

飞行轨迹

via Wikipedia


发射后的第672天,你比月球还要近地冲向地球,就像一个倔强的想要远行的孩子回到了母亲身边,希望母亲能给予他最后的支持,好让他在前行的路上不畏艰难。


那是1999年8月18日,你头也不回地飞向了宇宙深处,把地球远远地丢在身后,也是从那天开始,我们再也没有见过你的真容,只能通过电子屏幕上的一个波形确定你是否还在,但在无边的宇宙空间里这一丝的联系已经足矣。


临行前,你留下了一张照片,以此证明你曾以相同的角度与人类一起仰望过月球。

地球引力助推时拍摄的月球

via Wikipedia


那时我还在小学,最喜欢上自然课,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往往她说出前半句我就能接出后半句,从那时起有一个印象就在我脑海中慢慢形成:懂点儿天文学的女性都不失魅力。但尽管如此,当时的我仍然对你的史诗征途浑然不知。


我看着《海尔兄弟》《蓝猫淘气3000问》和《还珠格格》无忧无虑地渡过了童年,而你正独自奔向那漆黑寒冷荆棘丛生的小行星带。


2000年1月23日,离开地球第830天。地球上,人类迈入21世纪,大部分人都在欢度千年。你以四倍地月距离的位置飞掠了2685号小行星并拍下了照片,虽然无法辨认表面特征,但天文学家据此确认了它的直径在15~20公里。

2685号小行星

via Wikipedia


我小学毕业,你已安全抵达木星,那时的“伽利略号”行将就木,此后的十几年可能都不会再有探测器专程拜访这位行星巨人。你立刻从休眠状态复苏,使出浑身解数想留下关于这次邂逅的每个瞬间,短短几个月,你就为它拍摄了两万多张照片,这些照片的精细程度将在此后的十多年间令任何一台机器都难于超越。

木星背景前的木卫一

via Wikipedia


木卫二

via Wikipedia


2002年10月21日,离开地球第1832天,距离目标2亿8千500万公里。你和土星之间刚好可以放下整个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不知道是不是科学家有意这样安排,你在这里给土星拍了第一张照片。此时土星的南半球正值盛夏,太阳很高,土星本体在光环上投出一个娇小的半圆形影子,还为A环留出了一缕阳光。照片中另一个发光体是靠上的一个光点,无疑,那是土星最大、太阳系第二大的“月亮”土卫六,它还有一个让科幻作家们无比着迷的浪漫名字——泰坦。虽然这张照片细节并不多,远不及“哈勃”来得震撼,甚至地球上很多爱好者的摄影作品也能望其项背,但要不了多久,你的作品就会让地球附近的所有设备望尘莫及。

“开光”拍的第一张土星

via PHOTOJOURNAL


那年我上了初中,开始订阅《天文爱好者》和《大科技》,期期不落。那时最想要的就是一架天文望远镜。


2004年5月18日,离开地球第2407天。你可能早已失去了对“天”的感知,甚至疑惑为什么要以24小时为一天,但就是这在地球人看来普普通通的一天,你察觉到了任何人都无法体验的力量。那是来自土星的引力,第一次大于了来自太阳的!你无比兴奋,小心翼翼地调整好姿态,然后一切交给主引擎,它马力全开,刹车减速,瞬间你感到一阵眩晕,但你曾奔向过太阳、穿越过主带、邂逅过木星,最后的这点儿过载又算得了什么。1小时36分钟24秒,完美的变轨,你沿着一条光滑的曲线泊入了环绕轨道,成为了第一个与土星相伴的机器人。多年之后,我偶然看到一部关于土星的纪录片,和每一次行星探索任务一样,在接收到你入轨信号的那一刻,NASA的办公室沸腾了,平时严谨理性的科学家、工程师们有的像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有的像看到自己的子女夺得了世界冠军一样热泪盈眶,他们彼此握手、彼此拥抱、彼此庆祝、彼此慰藉,而此时在电脑屏幕的另一边,我也已经凝噎在喉直逼泪点。


2004年6月30日,离开地球第2450天。为了知道土星环是用什么做的,你用紫外线相机给土星A环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的分辨率是“旅行者2号”的100倍!靠里的暗红色区域是“卡西尼环缝”,靠外的红色窄带是“恩克环缝”。环上蓝绿色部分是厚度更大成分更纯净的冰晶,而红色部分厚度更小成分也更浑浊。

土星A环是用什么做的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PHOTOJOURNAL


在你入轨的前一天,科学家们公布了一张名为“Ringworld Waiting”的照片,此时你面前的土星已经太过巨大以至于单次拍摄根本无法呈现整个星球,你不得不分两次拍摄再由后期拼接。你可以很轻松地在一张照片中拍到好几颗微小的卫星,打那时起,再也没有谁能把土星拍得比你还棒!你曾在2004年6月发现了一颗新卫星,土卫三十三(帕勒涅),但富有戏剧性的是,在1981年8月“旅行者2号”飞掠土星时,就早已在一张照片中拍摄到了这颗只有2.5公里大的小卫星。

Ringworld Waiting

via PHOTOJOURNAL


2004年7月1日,离开地球第2451天,环绕土星第1天。


来自RTG的带电粒子漫过每一寸电路,就像一颗有力的心脏将新鲜的血液注入僵硬已久的四肢,此时你已完全苏醒,以饱满的状态迎接崭新的工作。也是在这时,我第一次看到了你的样子,那是初中时的一本《天文爱好者》杂志,封面是土星,旁边就是你。


初中那段时光最喜欢看的课外书是《哈利波特》和《未解之谜》。《哈利波特》刚出到第四部火焰杯。《未解之谜》里最爱天外之谜,UFO和外星人、黑洞和白洞,这些天马行空的东西看多少都不腻。


来到这个新环境,你无比好奇和激动,疯狂地没日没夜地工作,用光、电、磁各种感知宇宙的方式摸索着这个精致复杂的世界。上一次能够在这么近的距离上观察土星还是二十多年前,那时来自地球的两位“旅行者”先后掠过土星,但可惜的是,当时的仪器相对简陋,无法提供足够的细节,加之那是第一次造访,它们携带的装备根本无法穿透土卫六上的迷雾,因为根本就没人预料到在土卫六上竟然还会有云层存在。可你不同,你是专程而来,在土星六十多颗卫星当中,土卫六更是你的重中之重,为此你还专门带来了一位“太空旅客”。

土卫六泰坦

via Google


2004年12月25日,环绕土星第178天。这一天地球上刚好是圣诞节,你释放了这位“太空旅客”,它慢慢向那个“甲烷星球”靠近,它要在那里着陆。

“太空旅客”

via Wikipedia


2005年1月14日,环绕土星第198天。这位“太空旅客”平稳地降落在泰坦星上都区,这是土卫六表面一个和澳洲大小相近的区域,有沙丘、小山、河流和山谷。“上都”这个名字来自中国元朝一座叫上都的古城,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避暑宫殿所在。这位“太空旅客”是第一个在卫星上着陆的机器人,在下降途中,它搜集到了许多关于土卫六大气的宝贵信息。跟每个首次着陆在拥有浓密大气的星球上的机器人一样,我们事先不敢保证星球表面的光照情况,所以也为这位“太空旅客”安装了探照灯,在距离土卫六表面几百米的地方,它会开灯照亮地表。类似的情况还曾出现在20世纪60至80年代的“金星计划”中。这就像人类在地球上探索万丈深渊,每当我们触碰未知,都要与光明为伴。最终它还拍摄了一张举世闻名的照片,这是人类首次看到彩色的土卫六表面,当这张照片传回地球时,曾让人类的下巴掉了一地。

土卫六表面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Wikipedia


着陆后10分钟,连接中断,从此音讯全无。也许它会在那里等上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直到人类建起一座泰坦博物馆。它的名字,叫“惠更斯号”。


也是在那一年,我初中毕业,考上了当地一所还算不错的重点高中。爸妈说可以给我一个奖励,让我在电脑和天文望远镜之间选一个,毫不犹豫地,我选择了入手我的第一架天文望远镜。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亲眼看到放大90倍的月球环形山时有多么激动。那时多好,一个小小的激动就可以让自己满足。


2005年4月13日,环绕土星第286天。你在距离土星120万公里的距离上拍到了神奇的一幕:直径102公里的土卫十二从土星的F环内侧经过,在F环的表面留下了非常清晰的“波纹”,就像小船划过水面留下的涟漪,但在这个画面中,每一个涟漪都堪比一座巨大的山峰!也是在同年,你发现了土卫二上的冰晶喷射,从此太阳系中被证实存在火山活动的天体数量从三颗增加为四颗。

“特洛伊卫星”土卫十二

via PHOTOJOURNAL


高中时,我认识了第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如果按照天文爱好者之间的叫法,这种人,叫“同好”。说来也巧,我们认识后她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土星为什么有光环”。从那以后,我们友谊地久天长,如果按照那个年代的说法,我们的关系应该叫“蓝颜”。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合作写文章做视频。


2005年5月3日,环绕土星第306天。你与地球上的科学家联合使用一种叫“无线电掩星”的方法测量了组成土星环的颗粒的大小,这种方法有点像医院里的X光照相,不过你们用的是无线电波给土星环照相。在这张照片中,紫色部分由大于5厘米的粒子组成,绿色部分由小于5厘米的粒子组成,蓝色部分由小于1厘米的粒子组成,B环中央最亮的部分由于粒子太密集没有获得有效数据但是看上去非常美。这张照片不但被选为当月25日的APOD,还被2014年公布的“土星十年最佳作品”收录。

用无线电波给土星环照相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APOD


第一次亲眼看到土星是在高二,那是个冬天,爸妈帮我把望远镜搬到了楼下的一片空地,记得那晚看了火星和月球,准备收摊儿回家时爸妈发现东边不高处有颗星很亮,就它自己在那周围一颗星都没有。他们问我那是什么星,其实我也不知道,等把镜筒转过去一看,我和我的爸妈都惊呆了。如果你让一位天文学家形容土星,他可能会说“壮美、震撼”,但如果你去问一个刚刚用天文望远镜亲眼看过土星的普通人,他的回答一定是“精致、玲珑”!如豆般大小的土星本体外套着一圈光环,这个环并没有和本体接壤而是留有一段空隙,在环上还能隐约看到一条环缝,在土星附近还会看到一个泛着暗红色的星点,没错那就是泰坦,在这将近10个天文单位的距离上普通的望远镜很难看到更小的卫星了。如果说夜幕是一张黑色的天鹅绒,星星是镶嵌在其上的宝石,那么土星就肯定是一颗经过精雕细琢的宝石,而你也是这宝石的一部分,虽然你太小我看不到,但我知道你就在那,如果我的望远镜是一架天线我甚至可以听到你的低声耳语。


2005年7月14日,环绕土星第378天。土卫二,这是一颗会讲故事的星球,不但拥有一个全球范围的地下海洋,还会将内部的物质以“冰火山”的方式射入太空,土星的整个E环就是它的杰作。土卫二的英文名字是“恩克拉多斯”,在希腊神话中是巨人族的一员,因反对宙斯战败而死,后来被智慧女神雅典娜埋葬在埃特纳山下。

土卫二,一颗会讲故事的星球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PHOTOJOURNAL


2005年9月26日,环绕土星第452天。你感觉来到了洗澡堂,在你面前是悬浮在太空里的一块巨大的“搓脚石”,土卫七。在太阳系众多不成球状的天体里,它是最大的一个,大概每21天绕着土星转一圈,自转也十分混乱,在那上面根本没有昼夜可循。

“搓脚石”土卫七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PHOTOJOURNAL


高二时曾立志要考南京大学的天文系,但没过多久就被现实当头一棒。那是一节生物课,讲的是伴性遗传,书上有一张插图,圆形的点阵,密密麻麻,老师叫它“牛鹿图”,医学上叫石原测试,国际通行的辨别红绿色弱的方法。大多数人看到的是牛,但会有7%的男性和0.49%的女性会看到鹿,我看到的就是鹿。色弱和色盲不同,不会完全失去对色彩的感知,但一个明显的症状是当发光体很小或发光很弱的时候就很难辨别颜色。招生简章上说色弱不能报考天文系,更讽刺的是一个喜欢看星星的人竟然看不到星星颜色,难怪一直以来我不借助望远镜看到的都是白星星,连火星都是白的。

牛鹿图(左)

via Bing


2007年9月10日,环绕土星第1166天。你从一颗长相令人耳目一新的卫星上空飞过,奇特之处在于它的赤道上,有一个环绕整个星球三分之一比珠峰还要高5千米的山脊,所以有些人也叫它“大核桃”。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它朝向公转轨道前方的那个半球颜色很深而另一个半球几乎是白色,所以有些人也叫它“阴阳脸”。它,就是土卫八,后来成了吾皇。这天你从1640公里的高度上经过它,发现在它的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也是这次飞掠,让天文学家们对“阴阳脸”的成因有了更加合理的推测。


土卫八“阳面”

via PHOTOJOURNAL


土卫八“阴面”

via PHOTOJOURNAL


就在你飞掠土卫八之前的半个月,地球上发生了一次月全食,国内可见带食月出,这是一次近乎完美的月全食,月球在十分靠近地球本影中心的位置上穿行而过。虽然正值暑假,但不巧当时已经是准高三,不但要提前开学,还要上晚自习。之前的几天曾和“蓝颜”一起去找过班主任,问他可不可以在那天把我的天文望远镜带去学校,让同学们下课的时候到操场上去看一看。班主任让我们先回去,他想一想。第二天的自习课,班主任走到我的座位旁说现在这个时期比较特殊,大家还是要以学习为主。我和“蓝颜”面面相觑,第一次路边天文就此泡汤,也是从那时起,社团的种子就此埋下。


虽然没能和更多的人分享,但我并没有错过那次月全食,那是记忆中第一次看月全食。当天晚自习有个课间,是用来嘘嘘的十分钟,铃声一响我和同桌直奔走廊尽头一间没人的空教室,只有那里窗外才不被对面楼遮挡。兴奋地跑到窗边,抬头看到夜空上的那一幕时心里别提有多爽,活了十八年哪见过长成这样的月亮!


2008年7月1日,环绕土星整整4年。科学家们宣告你的主线任务全部完成,在土星的4年你带来的惊喜不断,丰富了人类对这个有环世界的知识,解开了很多科学谜题,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土星规划好了方向。




在地球上,这一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不仅仅是因为北京举办奥运会,还因为,这一年我高考。按照之前的三次模拟考,我应该能考上二本,但从来没有高过一本线。但鬼知道高考那一把我是捡了哪坨狗屎运,竟然比一本线高了十几分,去了一所还算不错的211,选择了学物理。


这年夏天,我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你也接到了新的任务。你将开展延期两年的深入探索,绕行土星60次,探测土卫六21次,探测土卫二7次,还有其他的数颗小卫星。任务也有了新的名字,叫“春分点任务”,因为那时土星上正好是春分。


2009年7月8日,环绕土星第1833天。任务目标:土卫六。这已经是你第59次来到土卫六了,对于人类来说这可能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例行飞掠,但你仍旧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处蛛丝马迹。果然,有一个怪异的现象在之前的那58次飞掠任务中从未出现过,你看到了“镜面反射”。土卫六的北极已经被黑暗遮蔽了15年之久,随着春分点的临近,阳光重回这片冰冻已久的大陆,就是这样的机缘巧合,使你在土卫六的北极附近看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刚刚回归北半球的朝阳斜斜地打在这片光斑上,反弹回太空,又刚好射入了你的眼睛。有点儿常识的人都知道,要产生这样的效果必须有一片光滑的镜面,而在地球上,这种地方叫做湖面。随着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土卫六的北半球拥有更多更大的湖泊,还为你发现的这个湖泊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镜泊湖。

土卫六上的“镜面反射”

via Wikipedia


2009年8月11日,环绕土星第1867天。土星的光环宽度至少有6万公里,而厚度仅有20米左右,就像太空中一张无比巨大的薄纸。土星春分这天,来自太阳的光线以非常微小的角度照射在土星环上,这使得科学家们可以更为精确地测量环上突起部位的高度和宽度,更好地研究土星环的结构。也是在这时,你拍了下面这张土星,虽然光环的亮度被后期人为增强,但在我看来这仍然是最美的一张土星照片。

土星的春分

via PHOTOJOURNAL


两年的延期任务很快就结束了,你的状态依然很好。2010年2月3日,人类决定将你的任务无限期延长,直至NASA倒闭或燃料耗尽。事实证明,还是后者先发生了。在古代,人们称土星为镇星,因为它的公转周期比28年多一点,而天上刚好有二十八星宿,取了每年镇一宿的意。这些年,你孑然一身跟着土星跑了大半个太阳系。如果说人类在这个世纪有什么梦想的话,成为星际物种应该算是一个。也许到了下个世纪,后代们会对我们这个时代充满敬畏,因为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随处可见我们孤独的身影。


2010年9月27日,环绕土星第2279天。你又一次接到了新任务,这次的任务叫“夏至点任务”,因为土星北半球的夏天马上就要来临了。同年12月5日,你在土星的北半球发现了一团奇特的风暴,外观呈白色,科学家们将其称之为“大白斑”,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这团风暴规模不断扩大威力不断增强,最终形成了一个几乎首尾相连环绕土星一圈的超级风暴带,科学家们估测当时这团风暴的强度甚至超过了木星大红斑!


土星风暴“大白斑”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PHOTOJOURNAL


也是那年,已经大三的我,经过一波三折成立了天文协会。母校位于34.8°纬线上,所以这个天文协会叫“34.8°北极星”。高中时买的那架天文望远镜也带到了大学,还和会员们一起筹钱为协会添置设备,每周组织一次路边天文,每年举办一届校园天文节,终于可以和更多的人分享夜空,无比开心。我们还一起观星、露营、守夜、光绘、狼人杀、拉外联、去兴隆、搞讲座、看《浪漫追星社》、去天象厅认星座、去天文馆做志愿者……那段时光,充实、丰富、多姿多彩。我想无论是哪一所学校,中学亦或大学,对于参加过“天协”的人,这两个字应该都是沉甸甸的。而且,在天协我还遇到了初恋。

“天协”的两架天文望远镜


大四那年,系里开了门物理学史课,老师说期末的时候能自己整理资料做报告的同学考试可以给加分,那会儿也正想着丰富一些天协的活动,我就试着做了一个“行星际探索”的分享,结果ppt越做越长,从几十页增加到了快两百页。一节课的时间当然讲不完,我就只选了月球和火星两个部分重点介绍,土星部分一带而过。那节课下课,物理学史老师对全系同学说了一句让我非常感动的话:“这位同学的分享,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之前不曾了解的世界。”


2012年11月27日,环绕土星第3071天。你又有了新发现,在土星北极,你看到了一团巨大的风暴,而且形状怪异,是六边形的。没人知道这团风暴已经存在了多少年,因为上一次我们看到阳光下的土星北极还是1981年“旅行者2号”拍到的照片,但完全看不出细节。你用近红外滤光片拍下了最下面那张特写,红色代表低处的云层,绿色代表高处的。从来没有谁能像你这样,把土星拍得像画一样美。

土星北极风暴

via Google


土星北极风暴特写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PHOTOJOURNAL


2012年12月21日,环绕土星第3095天。地球人在忙着搞末日大趴,不过地球“末日“与你无关,你有更要紧的东西要看。大概半年以前,也就是2012年6月6日,对于每个天文爱好者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一天,地球上发生了本世纪最后的一次金星凌日。那一天,全球的天文爱好者如朝拜一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同时望向太阳,只为目睹“黑滴”浸入日盘。但是并非每个人都得老天眷顾,比如和我一样的人,那天看到的是厚厚的积云一层卷着一层从天空碾压而过,终日不得一缕阳光。如果又不幸错失了八年前的那次金星凌日,比如还是和我一样,那么很遗憾,这辈子基本上也就看不到了,因为下一次要等到2117年。但就在末日大趴这天,你在土星的位置,目睹了一场完美的金星凌日,从此又创造了一项太空纪录:你是第一个在外太阳系观测到金星凌日的机器人。这也算是你为地球上的人们实现的一个小小夙愿吧,有趣的是金星小了很多,跟地球上看到的水星凌日差不多大。

在土星看到的金星凌日

via Google


那年夏天,我毕业了,正式步入社会。我先回了老家,去了一个省级的科技馆做讲解员,试用一段时间发现我还是过于内向不太适合跟人打交道。之后开始断断续续地找工作,老家在东北的一座小城,有些萧条,一直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天天在家里发霉变质,被爸妈养着,那应该算第一个人生低谷。后来我回到上学的那座城市,去了一家书商做文字编辑,这时才算经济独立。那是一家有七八百人的私企,整个公司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一个人就像一个零件一样地工作,日复一日,机械地重复着,有时会让人感觉像活在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摩登时代》里一样,整个人是麻木的。


2012年圣诞节,也许是平时的科研工作有些枯燥无聊,科学家们给你和土星换上了节日装扮,你也成了一个上发条的玩具。

2012年圣诞节换装

via NASA


2013年7月19日,环绕土星第3305天。这一天被科学家们定为了“地球微笑日”,科学家们发起了一项叫做“Wave at Saturn”的公众活动。按照格林尼治时间当天晚上9点27分,你会运行到土星的影子里,届时你将把相机对准太阳系内侧,给地球拍一张照片,拍摄过程将持续15分钟。科学家们真诚地邀请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个时间段内朝夜空中的土星挥挥手,喊“茄子”,并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夜空,保持对宇宙的好奇。当这张照片传回地球,你真的给了世界一个惊喜。看到这张照片,会立刻使人联想到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号”拍摄的“暗淡蓝点”,亦会让人想起卡尔·萨根的那段名言。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你认识的人、你曾经听说过还是没听说过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虽然地球如微尘,但我想,在你的世界里,一直想对人类说的一句话却是:“可你们从未坐井观天。”

“地球微笑日”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PHOTOJOURNAL


“地球微笑日”(附标注)

via PHOTOJOURNAL


在土星看到的地球

via Bing


“暗淡蓝点”

via Google


虽然基本靠脑补,但当你拍下这张照片拍下这颗蓝点时,在它上面真真切切地有成千上万人在向你招手,你是否感觉到了来自地球暖暖的问候?科学家们还以这张照片为底,挑选了1600张从世界各地发来的照片,合成了另一张名为“The Faces of 'Wave at Saturn'”的马赛克拼图。

The Faces of 'Wave at Saturn'

via NASA


那时的我工作很忙加班很多,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就是从一天的工作能一眼望到自己退休那一天。当时根本没有想过能从事什么与天文有关的工作,能做的也仅限于在QQ空间写写跟天文有关的文章,在朋友圈发发和天文有关的状态。


直到2014年的年末,我被“同好”草原张引荐,加入了牧夫天文编辑部,开始在新媒体上写一些和太空有关的文章。起初只是写文字、翻译国外的文章,之后也做些简单的信息图,后来和大家一起做天文视频,NASA网站和HUBBLE网站每个月发布的天象预报视频我们都会下载、翻译、配音,最后做成中文解说版,再结合国家天文的每月星图,两个公众号一起发布天象预报,再后来我牵线又跟Darker河马、青乔几位主播开设了一个「星空的诗」专栏,关注牧夫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河马和青乔,他们的声音很好听,而且他们在同一座城市,生活中也是要好的小伙伴。虽然大家在用各自零零散散的业余时间做着这件事,但每个人都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那段时间工作之外的精力几乎全都放在这上面,最开始粉丝量还不多,如果某一天的某一条推送阅读量能破千都会非常高兴很有成就感,粉丝量破万那一天主编还给编辑部成员们发了红包庆祝,每年年末每个人还能收到一份小礼物。那时的生活重心就是抢热点、想标题、拉UV、搞互推,废寝忘食,有时还熬夜到很晚惹得前任不开心。


2014年,你完成了对土卫六的第100次飞掠。也是在那年,你发现土卫二的南极地底存在液态水海洋,使土卫二成为了太阳系中有可能存在生物的星球之一。


2014年的美国独立日,与其他节日一样,觉得工作太无聊的科学家们要给土星换装。从效果来看,这一年的作者应该是个吃货,你扮演的是烤肉大厨。

2014年独立日换装

via NASA


与此同时,为了庆祝你抵达土星10周年,科学家们专门为你建了一个网站来展示你的重大发现和优秀作品。

“土星十年最佳作品”

via NASA


印象中从2015年开始,天文界就开始搞各种大新闻,“信使号”自毁、“新视野号”飞抵冥王星、“地球大表哥”开普勒452b、火星上淌卤水、“垃圾”回收从火箭开始、太阳系暗藏“行星9号”、引力波强势霸屏与二刷、FAST开眼、“朱诺号”入轨、“宫二”上天、“三体星”真实存在……一波未平一浪又起,让人有一种明天就能移民太空的错觉。


但实际上在太空中正常服役的机器人屈指可数,你已经算是凤毛麟角了,可在那一连串将人类击晕的“太空组合拳”中却并没有你的身影。也许你早已想明白了这件事,服役快二十年了,你基本上已经把自己该做的和能做的工作都做完了,虽然也偶尔有新发现,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修修补补查缺补漏打打酱油,不然天文学家们也不会用你的相机发自拍。


如果我也能像你那样顺顺利利该多好,但人生从来就没有捷径,就像从地球到土星,该走的弯路躲也躲不掉。也是在2015年,因为家中变故,我辞去了那份文字编辑的工作,离开了那座生活了六年的城市。我再一次回到东北老家,后来又去了大连。之前那份工作,虽然枯燥,但至少稳定,衣食无忧。而此时初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还是有些不适应,工作换了几次也没稳定,原本计划去印尼追“黑日”也未能如愿,也是从那时起我和前任渐行渐远。那应该是第二个人生低谷,而且比上一个还低。有一天在拼趣上看到了下面这幅图,觉得还蛮有道理:

哲理图

via 拼趣


此时,你已经开始了和这个有环世界的成员一一道别。你去看它们最后一眼,为它们拍最后一张照片。


2015年5月31日,环绕土星第3986天。你为“搓脚石”土卫七拍摄了最后一张照片。


2015年8月17日,环绕土星第4064天。你最后一次也是距离最近的一次飞掠土卫四。它虽然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如果按大小来排,它是土星的第三大卫星,仅次于土卫六和土卫五。这次飞掠主要目的是测量土卫四的重力场,但你没有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为它拍摄了有史以来最为清晰的表面特写。这些资料将有利于人类理解这个冰冻世界的内部结构和地质变化。

土卫四

via PHOTOJOURNAL


土卫四与土卫二

via PHOTOJOURNAL


2015年10月28日,环绕土星第4136天。你最后一次也是最深入的一次从土卫二的羽状喷流中飞过,这次你尝到了一股“甜味”,这让科学家们意识到在土卫二的冰层下可能存在“食物”,也许还有生命。

飞掠土卫二羽状喷流

via JPL


2015年12月19日,环绕土星第4188天。你在4999公里的高空第22次从土卫二的上空飞过,与这颗迷人的星球道了一句“珍重”,然后永远离开了这条轨道。


也是在这个时候,吾皇出现在了我面前。那时已是冬天,有一天下班我看到它趴在我家门口的脚垫上缩成一团,就把它抱进了屋,给它切了一根火腿让它睡在暖气边。刚来时它有些感冒,淌着鼻涕打着喷嚏,瘦瘦的,看我吃什么都想尝尝。熟悉我了之后每天晚上告别暖气就趴在我腿上睡觉。因为它也有张“阴阳脸”,所以就叫它土卫八了。后来邻居阿姨跟我说,土卫八的妈妈是一只野猫,那年生了六七只小猫,最后只有土卫八活下来了。也许每位第一次养猫的饲主都会经历一个任性期,有一次土卫八去翻垃圾桶,我很生气就打了它,然后它连着好几天都不搭理我,我特么竟然有种失宠的感觉,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打过它,彻底沦陷为奴才。

吾皇土卫八


2016年3月,换过几个工作后还是去做了个文字编辑,试用期里,一个从上海打来的电话,成了我那段时期的转折点。这是一家策展公司,要在2016年暑期办一场太空主题展览,需要一名策划,于是我加入了这个太空项目。爱好也成为了工作,深感幸运,格外珍惜。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在天文上投入的精力渐渐地从线上转移到线下。接下来的几个月是高强度的工作,做大纲、写脚本、找素材、开发衍生品、添加百科词条、编写讲解员逐字稿,亲身经历了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太空主题展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同年7月,如期开馆,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展馆里。后来我了解到,boss是在51job上利用反查功能找到的我,用了三个关键词:天文、协会、大连。


2016年的4月25日,环绕土星第4316天。此时距离土星北半球的夏至大约还有一年时间,你眼前的一幕就像夏天的风吹开了记忆的盒子,你疯狂地在记忆芯片中翻寻着每一张关于土星的老照片……太阳位置很高,土星本体在光环上投出了一个娇小的半圆形影子,还为A环留出了一缕阳光……没错,那是十三年前你为土星拍摄的第一张照片,那时你们之间刚好可以放下整个地球公转轨道。不同的是那时太阳属于南半球,而现在是北半球的盛夏。你与土星朝夕相处的这十三年,在南半球度过了夏天和秋天,又在北半球体验了冬季和春季,这样看来,短暂的一生也算完整。

土星北半球的盛夏

via PHOTOJOURNAL


你深知自己所剩时日已经不多,就在拍完上面这张照片的同时,在这个唤起你回忆的位置,你用接下来的44个小时录制了一段不到1分钟的视频。再一次,你的作品惊艳了人类。




2016年从夏天到秋天,我基本上每天都在太空展场馆里,早上挤地铁2号线湾家到会展中心,那时候最喜欢坐周六周日的地铁,因为早上人少,有座。9点钟展馆开门营业,最火爆时一天能来差不多一万人,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频繁、近距离、面对面的与如此多的天文受众交流互动,这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是之前在“天协”、在新媒体上都不曾想过也没遇到过的,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在爱好者或专家的眼中一个很好理解的概念或观点在普通的听众看来往往并不是这样,想把一个观点准确、通俗、直观地传达给听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几个月,每天早上土卫八都从窗台上直接蹦到我肚子上,以这种“谋杀未遂”叫我起床。每天晚上我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它玩丢纸团,一个小纸团我丢出去它捡回来,我再丢它再捡,那画面感觉我养到了一只假猫。


2016年7月,一位名叫Kevin M. Gill的制片人利用你拍摄的红外图像合成了一张像油画般的土星,美极了。

油画般的土星

via NASA


2016年万圣节,觉得平时工作太无聊的科学家们给你们那土星一大家子换装恶搞。但这一年的装扮却让人看了心里有点儿难过。

2016年万圣节换装

via NASA


2016年11月19日,环绕土星第4524天。你再次来到“死星”土卫一旁,巨大的赫歇尔撞击坑向世人展示了天体撞击的威力,土卫一是幸运的,如此凶猛的撞击竟没有使它分崩离析。

“死星”土卫一

via PHOTOJOURNAL


太空展首站闭幕,我也成为了这个太空项目的策划总监,离开了大连跟着团队一起回到了上海总部,开始筹备要在寒假档举办的第二站。2016年12月16日,太空展的第二站如期开馆,成了那个寒假格瓦拉上为数不多的爆款展览。那段时间依然喜欢坐周末早上的地铁,因为不挤,但也未必有座。


2016年的圣诞节,觉得工作太无聊的科学家们在换装这件事上显得很上心,因为毕竟这将成为你度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2016年圣诞节换装

via NASA


离开大连后,我把土卫八送回了老家,暂时交给了爸妈。那是它猫生第一次坐火车,行李房的女管理员说好漂亮的小猫,逗它玩了很久。到家后,爸妈把土卫八当成我养,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给它准备早饭,带它去体检、给它驱虫、给它造房子、给它买玩具、买罐头买小鱼干,从六斤吃到了十斤,妈妈对爸爸说“你儿子小的时候你都没对他这么好”,老爸说“那时我不是忙嘛”。也许就像《猫:懒得理你》中说的,“曾没能好好给的,加倍补偿在后来者身上。这样看来,还是爱情。”

土卫八和它的房子


在第二站,太空展有了它的升级,我也有了自己的突破。全息讲座在国内并不多见,也是团队的首次尝试,观众看到的是主讲人和影像虚实结合,实时交互,比常见的ppt讲座更生动更有代入感。而这个主讲人,就是我。我和团队成员在两个半月的展期里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策划、制作、演练、改进,最后的几次彩排甚至干了个通宵。讲座利用展期内最后两个周末一共做了四场,观众评价落地有声,第二站完美收官。经历了这些事情后,我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同事还给我起了个艺名叫“马丁叔叔”。

全息讲座现场画面


全息讲座合影


无论是在大连还是上海,我都不止一次看到过这样的画面。小太空迷身穿宇航服自备一身行头,带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参观太空展,这些小太空迷,今天知道了前辈们是怎么登月的,明天可能就是火星上的人类先驱。

太空展里的小太空迷


太空展即将开设永久固定的旗舰馆,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梦想的话,那就是把太空馆开到全国各地,让每一个为太空痴狂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幸运的,愿每个人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


在太空展的全息剧场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你的台词:

下次开馆,你可能已经不在了,我已为你改好了对白……


2017年的情人节,觉得工作太无聊的科学家们再次为你和土星换装,这次的换装很浪漫。

2017年情人节换装

via NASA


2017年3月7日,环绕土星第4632天。你第9次也是距离最近的一次飞掠“大饺子”土卫十八,科学家们认为土卫十八形成在土星环里,所以才会在它的赤道上看到那么高的“饺子皮儿”。

“大饺子”土卫十八

via PHOTOJOURNAL


“恩克”环缝中的“牧羊人卫星”土卫十八

via PHOTOJOURNAL


此时在太空中飞行了20年的你,所剩燃料已经不多,为了保护土卫二和土卫六表面的原生环境,人类为你制定了一个伟大的任务……


可能这就是机器的宿命吧,在完成了所有任务后,你们最终还要确保自己不会成为最后的威胁,因为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就不喜欢失控,也许将来这些都会被写进AI的降生代码。


2017年4月11日,离开地球第7118天,环绕土星第4667天 ——“终章代码”。


这一天地球和往日一样,有数以亿计的电波杂乱无章的从地球逃逸,奔向太空,这里面有手机信号、有WiFi电波、有无线广播以及各种机器产生的电磁垃圾,但与往日不同的是,其中有一条电波,在太平洋时间早上8点30分通过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DSS 43号高增益天线径直地射向了土星。就在这条电波离开地球的那一刻,整个宇宙就只有你才能读懂它了。这条电波携带着一串代码,一串专为你而写的代码,它为你规划好了最后的那段旅程。一直以来你只知道自己的起点是地球北美洲东部的卡纳维拉尔角,却不知道自己的终点会在哪里,现在你终于看到了轨道的尽头。此时土星与地球相距80光分。


80分钟后,你读懂了这串代码,默默地执行……


而在你的推特账户下,早已炸开了锅。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为你写下最后的祝福。


就像你接收过的每一条指令,“终章指令”也以科学探索为初衷。科学家团队会提出自己想要获得哪些结果或想使用你携带的哪些仪器,再与飞行控制团队和工程师团队密切交流,最终制定出一份完整的飞行任务。你的“终章指令”就是这样产生的,它的官方名称是“序列99(Sequence 99)”,也简称“S99”。这是你收到的来自地球的第99条指令,在这条指令下,你将22次穿越土星本体与土星环之间的狭窄空隙,穿越D环,最后进入土星的大气层。在这一系列与土星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你将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去观察土星的云层、结构、磁场和重力场,你还会从光环中穿过“品尝”那里的冰晶颗粒,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土星环的成分和起源。

终章飞行(艺术画)

via NASA


2017年4月26日,离开地球第7133天,环绕土星第4682天。在环绕轨道的远拱点附近,你的主引擎将再次点燃,你会感受到那熟悉的过载,与此同时,轨道的近拱点也将持续下降,越来越低,最终消失在土星的天空。在这之后的五个月,你将沿着这条最后的轨道,走向史诗般的辉煌。


2017年9月15日,离开地球第7275天,环绕土星第4824天。永别。


你会在进入土星大气层之前的几个小时拍摄最后一张照片,把它传回地球。而当你坠入土星大气,来自空气的阻力也许会让你不由自主地翻滚,即使这样你仍然会使出最后的力气以使天线对准地球,因为你携带的质谱仪会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对土星的大气进行实地采样,你要让这最后的也是最有价值的信息安全地抵达地球,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在土星的天空,你会以独有的色彩,化作土星天际的一颗流星。就在你消失的那一刻,土星也有了你的味道。


土星天际的一颗流星(艺术画)

via NASA


NASA有一个叫“深太空网络(DSN)”的网站,那上面会实时显示地球上那些巨大的天线正在与哪个太空中的机器人说“悄悄话”。在这个网站上,你的代号是“CAS”。从2017年9月15日这天开始,来自“CAS”的波形将永远从这个网站上消失……

DSN网站截图

via DSN


在乔斯坦·贾德所写的《苏菲的世界》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你本来就是一艘船,这话对你当然也适用,你带着人类的好奇与敬畏抵达彼岸,又将未知世界的谜底安全地送返地球。也许你曾听到在这颗渺小嘈杂的蓝色星球上有人说造出你就是在浪费资源,不如去救济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但今天我要坚定地告诉你,你的这一生并没有白活!


在这趟漫长旅途的最后时刻,请你记得,你由人类制造,你的名字,是“卡西尼-惠更斯”。这是两位伟大的天文学家的名字,他们曾在三百多年前为人类认识土星、探索宇宙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今,你将以他们为名,与土星融为一体。




前不久《星战外传》刚上映,莱亚公主就去世了。最近这几年,离开我们的还有白袍巫师萨鲁曼、邓布利多校长、斯内普教授,这些陪伴着一代人走过童年或少年的电影角色扮演者一个个地离开,就像一次次钟声,提醒着人们时间的车轮正在无情地推进……


这20年里,“卡西尼-惠更斯”土星探测器在公众的视野里时隐时现、若即若离,虽不像影视演员或娱乐明星那般频频亮相,但它确实贯穿了一代人的童年、成长和青春,它的离去是这代人对童年的告别,也与这代人的青春一同散场。


等到我儿女绕膝子孙满堂,我定会跟他们分享你曾向我讲述的土星传奇。


土星的天空,是你的终点;而我,还在路上。



以上便是“卡西尼号”的一生,

以及我把爱好变成工作的历程。



献给每一位仰望星辰,不忘初心的人。

—— 冯中   



相关资料引用自:

NASA Facts:Cassini — The Grand Finale

Cassini Timeline

PHOTOJOURNAL

APOD

WIKIPEDIA



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微信号:astronomycn

“卡西尼-惠更斯”与团队成员,摄于1997年2月21日

via NASA



◢ 一点小福利 ◣


主界面回复


爱你卡西尼


可以获得本文高清配图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