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艾滋病疫苗是假的
但下面这个好消息是真的!
中山大学8月10日发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何晓顺带领的医疗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病人康复理想,明天就可办理出院。这是医学界的颠覆性创新,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难题。
什么是“不中断血流”肝移植
这项技术这将带来什么改变?
看看何晓顺教授的介绍
▼
| 传统肝脏移植技术无法避免肝功能受损 |
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捐献者的器官要经过“灌洗、低温保存、再灌注”的技术处理,才能移植到受捐患者的体内,这已经被写入医学教科书。
传统的器官移植技术
在传统器官移植过程中,器官一旦离开捐献者体内,便处于“无血流供应”状态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不可避免地遭受损伤,导致功能受损。
这些不利因素,正是影响移植疗效乃至导致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供肝的质量和保存的时间长短,是保证换肝成败的关键因素。肝脏缺血15-30分钟就会坏死,无法移植。”何晓顺说。
| 新移植技术能极大避免并发症 |
在传统移植模式下,受到损伤的肝脏移入患者体内,肝功能多少都会“打折扣”。新肝植入病人体内,重新恢复血液供应,医学上称为“再灌注”,这一过程也会发生险情。
由于供肝要用低温的灌注液冲洗、保存,原来残存在肝脏内的灌注液可能在血液恢复供应的一瞬间,“冲入”患者的体内。这一巨大冲击,会导致患者血压低、心率加快甚至心脏停跳,这便是“灌注后综合征”。若手术时麻醉技术不够精湛,或情况过于严重,就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何晓顺团队手术中
何晓顺教授介绍,“血流不中断”这一移植新技术,使得捐献的器官不需要灌洗,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让捐献者转赠的“生命礼物”少受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器官的功能,以更“鲜活”的状态在受捐患者的体内立即“工作”。移植过程中,肝脏的血“一直是热的”。能极大地避免器官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
| 器官移植有望迎来全新时代 |
这项新技术还可延伸至心、肺、肾等的移植上,有望重构半个世纪以来器官移植理论与技术体系。器官移植学科可望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该项技术突破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成功“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该设备的问世,是医学研究史上首次实现器官在“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功能与活力。这将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离体治疗、器官功能修复等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技术平台,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此外,该研究平台为生命科学的相关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毒理学、药学、病原学、肿瘤学、生物工程学等,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研究平台,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山一院专家预测,利用该研究平台的技术优势,通过联合生命科学的相关学科,广东可望在较短时间内产出大量原创性成果,不仅能提升广东乃至我国医学研究的水平,还可扩大广东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