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东发布
深化改革当先锋。欢迎关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信,共建共享幸福广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子湖畔  ·  好消息!需要资金周转的惠州老板们看过来 ·  13 小时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降价!降价!连降2个月! ·  昨天  
开平广播电视台  ·  关某被开平交警拦截后,发现…… ·  昨天  
开平广播电视台  ·  开平一劳务分包公司欠薪124万余元!幸好→ ·  昨天  
黄埔观察  ·  有轨2号线命苦,通车遥遥无期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东发布

艾滋病疫苗是假的,但这是真的:广东科学家完成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

广东发布  · 公众号  · 广东  · 2017-08-11 18:20

正文



昨天,你有没有被

“艾滋病疫苗来了”的新闻刷屏?

实际上这是误读

昨日,“强生宣布HIV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志愿者100%产生抗体”的消息引发热议。大家纷纷评论“艾滋病疫苗来了”“HIV灭绝了”。但该领域研究者、学者指出,这类说法系误读。


专家表示:艾滋病情况复杂,有抗体不等于能预防;经查阅相关信息后发现,该数据并非完全来自人体临床试验,而是之前的动物试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指出,从目前全球研究情况来看,HIV疫苗在5年内不会出现。


虽然艾滋病疫苗是假的

但下面这个好消息是真的



广东科学家完成全球首例

“不中断血流”肝移植

中山大学8月10日发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何晓顺带领的医疗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病人康复理想,明天就可办理出院。这是医学界的颠覆性创新,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难题。



什么是“不中断血流”肝移植

这项技术这将带来什么改变?

看看何晓顺教授的介绍


| 传统肝脏移植技术无法避免肝功能受损 |


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捐献者的器官要经过“灌洗、低温保存、再灌注”的技术处理,才能移植到受捐患者的体内,这已经被写入医学教科书。


传统的器官移植技术


在传统器官移植过程中,器官一旦离开捐献者体内,便处于“无血流供应”状态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不可避免地遭受损伤,导致功能受损。


这些不利因素,正是影响移植疗效乃至导致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供肝的质量和保存的时间长短,是保证换肝成败的关键因素。肝脏缺血15-30分钟就会坏死,无法移植。”何晓顺说。


| 新移植技术能极大避免并发症 |


在传统移植模式下,受到损伤的肝脏移入患者体内,肝功能多少都会“打折扣”。新肝植入病人体内,重新恢复血液供应,医学上称为“再灌注”,这一过程也会发生险情。


由于供肝要用低温的灌注液冲洗、保存,原来残存在肝脏内的灌注液可能在血液恢复供应的一瞬间,“冲入”患者的体内。这一巨大冲击,会导致患者血压低、心率加快甚至心脏停跳,这便是“灌注后综合征”。若手术时麻醉技术不够精湛,或情况过于严重,就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何晓顺团队手术中


何晓顺教授介绍,“血流不中断”这一移植新技术,使得捐献的器官不需要灌洗,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让捐献者转赠的“生命礼物”少受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器官的功能,以更“鲜活”的状态在受捐患者的体内立即“工作”。移植过程中,肝脏的血“一直是热的”。能极大地避免器官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


| 器官移植有望迎来全新时代 |


这项新技术还可延伸至心、肺、肾等的移植上,有望重构半个世纪以来器官移植理论与技术体系。器官移植学科可望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该项技术突破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成功“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该设备的问世,是医学研究史上首次实现器官在“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功能与活力。这将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离体治疗、器官功能修复等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技术平台,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此外,该研究平台为生命科学的相关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毒理学、药学、病原学、肿瘤学、生物工程学等,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研究平台,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山一院专家预测,利用该研究平台的技术优势,通过联合生命科学的相关学科,广东可望在较短时间内产出大量原创性成果,不仅能提升广东乃至我国医学研究的水平,还可扩大广东的国际影响力。


编辑:黄璐翎、张龄丹

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