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Uni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成长道路上,Uni(有你),有我。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专业的文章和靠谱的课程,还能找到资深的督导和颇益的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AI“朋友圈”,影响力有多大? ·  17 小时前  
科学画报  ·  直播预告 | ... ·  2 天前  
环球科学  ·  读了这15本书,你就不会错过2024年的科学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Uni

知名作家琼瑶于家中轻生,享年86岁 | 善终的11个含义

简单心理Uni  · 公众号  ·  · 2024-12-05 19:00

正文

本文字数3700+|阅读预计需要10min

据台湾媒体报道,知名作家琼瑶于昨日在家中轻生身亡,享年86岁。


在遗书中,她写道:

上蒼對於生命的過程,設計得不是很好。當人老了,都要經過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醫院、治療、不治」的時間,這段時間,可長可短,對於必將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萬一不幸,還可能成為依賴「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我曾經目睹那種慘狀。我不要那樣的「死亡」。

我是「火花」,我己盡力燃燒過。如今,當火焰將熄之前,我選擇這種方式,翩然歸去。我要說的話,都錄在我《當雪花飄落》的視頻裡了。希望我的朋友們,多看幾次視頻,瞭解我想表達的一切。

86岁的琼瑶自主选择了死亡,她的离开,也激起了网友们对于“善终”、“安乐死”等话题的诸多探讨。

图/Andrea Ucini

什么叫“好好去死”?
在你心中,哪种死法意味着“善终”?

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性社会学家潘绥铭的想法是: 嘎嘣死。

——最好是“吧唧一声倒地上就死,千万别躺床上三年。一直熬到油尽灯灭,结果是增加自己和亲人的痛苦。死,本身并不痛苦;可是没尊严、留阴影,那不仅是痛苦而且是失败”。

他所认为的“good death(好死/善终)”,其实就是“猝死、死得快”。 事实上,一项调研显示,临终患者担忧的并不只是身体或心理症状,而更多是关于没有尊严、依赖别人、成为负担和失去控制。

然而,世上只有不到一半人“死于瞬间”(Emanuel,1998)。除了中风、心肌梗死、意外事故、自杀引起的猝死,50-70%的死亡都是有前驱症状的疾病,如癌症、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

于是,对更多人来说, 死亡变成一种多维度的体验。


图/Andrea Ucini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16)的一项研究收集了晚期患者、家庭成员和医护数据,总结了 “善终”的11个核心要素:

能大致控制死去的具体过程
充分的疼痛缓解状态
加入宗教或灵性活动
情绪健康
有人生的“完成感”
在治疗偏好上有选择权
在死亡过程中不丧失尊严
有家人在场并道别
死亡过程中的生活质量
与医护人员的良好关系
杂项“其他”类别(文化细节、有宠物陪伴、医疗费用等)

其中,患者和家人最在意的是这3个方面: 对死亡过程的偏好(94%)、无疼痛状态(81%)和情绪健康(64%)。

想怎么死,谁有决定权?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谁说了算”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善终是一种多维度的、个性化认知。没有所谓“好死的标准”,它更注重的是病人怎么想。

因为家人想要的,不一定患者本人想要。 哪怕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人们并不如他们想象中那样彼此了解。

关于临终的调查显示:

家庭成员更重视生命完成感(80%)、生活质量(70%)、家庭成员在场(70%),在包含患者观点的研究中约占比35%-55%;

对于宗教和灵性活动,患者的重视度(65%)往往高于家庭成员(50%);

70%的家庭成员认为尊严是善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患者中,这一因素占比为55%。

不过,这不一定意味着尊严不重要,也可能因为患者很难表达对尊严的需求。在Chochinov等人(2002)的一项研究中,56名姑息治疗患者报告称 “没有得到尊重或理解的治疗”和“对拖累他人感到负担”显著影响了他们的尊严感。


图/Andrea Ucini

为了能对自己负责, 我们可以用“5 wishes(五个愿望)”这个工具,来让家人和医生知道:

当你丧失心智的时候,谁可以为你做医疗决定。
你偏好或拒绝哪种医疗/是否要求“不做心肺复苏”指令。
你想要多舒适/疼痛管理。
你希望在生命结束前,别人怎样对待你。
你想让你爱的人知道什么。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社会工作者纪慈恩说:

“很多时候,到了最后的日子,家属与病人都很清楚病情的无能为力,死亡逼近了,但仍彼此欺骗。 我假装我还可以活很久,你假装我一定会有奇迹,然后在这样的欺骗中度过了最后的日子”。

死亡可能漫长,也可能突如其来。提前讨论这些问题,可以帮助避免“英雄措施”,帮助别人了解你的价值观,以及是什么赋予了你活着的意义。

当生命垂危时,病患和家属都需要情绪支持
“太痛苦了,让我走吧”。

Miller在工作中曾见过许多准备好迎接死亡的病人。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找到了安宁或超然,而是被生命最终变成的样貌所击溃:孤独、丑陋、与世隔绝”。

这里存在安宁疗护可以介入的间隙:不止疼痛管理,还有故事、音乐、人生意义的重建;不止急救技术,还有关怀和尊严。

1. 急救认知疗法,让临终者活得舒服一点

研究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垂死者可能患有抑郁症,超过一半的晚期癌症患者感到悲伤、焦虑和易怒。

人们对此有一种常见但错误的观念:人都要死了,抑郁、焦虑、恐惧是“正常的”。

但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心理疗法都显示可以控制患者的心理症状。绝症患者的自杀率高于正常人群,并被认为部分与更大程度的抑郁、心理痛苦和疼痛控制不足有关。

姑息治疗医生Kathryn Mannix曾发现,在医院环境不是很好、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使用“急救认知疗法(CBT first aid)”对改变患者的消极恐惧特别有用。

比如,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临终者,“如果呼吸困难是由损害呼吸系统、威胁生命的疾病所致,那么就会促发一场耗竭精力的战斗。那么,临终时坦然接受一定程度的呼吸困难,减少挣扎,患者就会活得舒服一些”。


图/Andrea Ucini

2.  我们都会怕死,但对恐惧的恐惧更糟

Kathryn Mannix发现,通过详细向病人描述“垂死是一种什么体验”,通常可使病人得到极大抚慰。

也许死是可怕的,但更糟糕的是“对恐惧的恐惧”。因为人们一般不了解死亡,所以经常会有不切实际的想象。“但大多数人的死亡过程,都出人意料地温和,无论之前的绝症给他们带来怎样的磨难”。

许多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都会有 潮式呼吸 (Cheyne-Stokes respiration)——深吸一口气,一段时间之后,呼吸变得忽深忽沉、忽慢忽快,然后逐渐变得越来越慢的过程。

这时,临终支持医生也要陪在家人身边,用温和的语言解释这种现象。告诉他们,现在是什么,之后即将会进入什么阶段。因为此刻的家属,可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并极度在意病人身上是否出现陌生的细节。

3. “好好谈死,才能好好活着”

《中华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我国安宁疗护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观念”。临终关怀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好好去死”。但如果人们回避谈死,安宁疗护是没法做的。

不过,在年轻一代中,谈论死亡的耻辱和禁忌已经大大减少了。出现了许多产品,专门为人们规划身后事而服务(如 Lantern、Cake)。

这些产品可以帮你去做:临终规划、遗产安置和葬礼安排,如何进行临终谈话指南(是否姑息治疗,是否需要死亡导乐和艺术、音乐和按摩治疗师)、处理丧失和悲伤等等。

此外,全球各地都涌现了“死亡咖啡馆”这类活动(我国在上海、北京、台湾、重庆、杭州都有“死咖”活动)。人们喝着茶和咖啡,吃着蛋糕,在更轻松的环境里,坦然谈论死亡。

图/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