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砺剑
砺剑---有我中国强! 砺剑愿和您一道: 传播事实真相,传递理性思想; 构建爱国主阵地,弘扬中华正能量! 欢迎您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今日,国务院常务会部署这三件事 ·  2 天前  
瞭望智库  ·  巴黎峰会,英美欧分道扬镳? ·  2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多部门将出台举措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砺剑

土鳖在南极的野望

砺剑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4-20 21:39

正文

  • 本刊专稿

  • 来源:大国梦强国梦

  • 本文摘自天涯忽悠楼尼版小黑本

80年代初我们刚开始韬光养晦穷得叮当响,但还是派人参加了年度南极条约会议,不过当时我们只能打打酱油,在南极连考察站都没有(日本50年代就建了),所以只能旁听不能表决,颇受了一点刺激。


开完会回来,突然发现南极那里很有意思,貌似禁止开发南极的国际条约,里面浆糊不少。于是拍板,那里我们也要插一脚,现在捞不到东西,但是能为子孙后代种颗树。


(中国南极长城站)


小时候看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地图,发现居然不在南极圈内,当时还颇不以为然,长大以后才知道这种想法很幼稚。


中国当年左右划拉,终于弄出了南极编队,向阳红10号和J121远洋救生船,都是万吨的大船,开过去开回来问题不大,但是关键是没有破冰能力。只好求其次,在南极圈外的半岛上建了一个落脚点作跳板,也就是最初的长城站。

无论如何把南极站建在南极圈外,都是很没面子的事情,所以后来的中山站是肯定要搞的,不过在搞以前,还是要解决船的问题。



80年代穷啊,国内还只能造小型破冰船,万吨远洋的还没有能力,必须去买。出去一问,这个贵啊,即使买二手,还是觉得肉痛。还好转了一圈以后,发现破冰船有个表弟叫抗冰船,双层船壳非常结实,遇到浮冰可以直接开过去,便宜又管用,旧买这个了。


不过新船还是买不起,就从芬兰整了个二手的,开回上海修修补补,改名‘极地号’,然后就出发了。


在往中山站开进的路上,还是出事了,船头被大浮冰撞了一个洞,还好是双层没事,但是只好以龟速前进,一边走一边绕,险险r 开进了海湾。


对比其他国家的破冰船,我们又受了刺激,人家正经的破冰船遇到浮冰可以直接撞击,遇到冰层可以开上去靠船的自身重量破冰,再不行往船头水柜注水,用船身+海水的重量压碎冰面,装备差距太大了。



好在后来苏联解体,实力一度一落千丈,中国出动无数人马去前苏联共和国打酱油,在乌克兰用跳楼价买了艘还没完工的破冰船,万吨的不到2000万美元,哪里去找?


完工后开回来赶紧往上堆装备,几次改装花了若干亿,命名为‘雪龙号’,从此南极科考终于开始扬眉吐气了。


在南极的鼎,其实要说鼎这个东西吧,在正式场合尤其是涉外场合,还真不是随便就用的,既然用了,就要表达一定的意思


再看竖鼎的地方,南极昆仑站,南极有4点,极点/冰点/磁点/高点。


极点美国占,冰点俄罗斯占,磁点法国/意大利占,高点的问题上面发话了,不计代价一定拿下,于是05年中国做了近年来少有的疯狂事情,在南极高点建站。


建站先要考察测量,任务是南极研究委员会分派的,争取的过程颇不容易,因为我们建中山站的位置是考虑到高点的,而且也刚有中科院院士徒步穿越南极得壮举,所以任务最后被我们拿下。原定计划06年去,后来收到风声英国也要枪,于是决定提前。


高点冰穹A地区海拔4000多米,以前从来没有人去过,危险很大,而且那里超过了我们在南极的救援能力,也就是说一旦出事不能自救的话,连遗体都捞不回来。


所以13勇士写好遗书挺进冰原,在那里埋了测绘标志升了国旗作了测量,为最后的建站打下基础。

05年是前期探险测绘为建站作准备,09年初才开始修建。


中国已经在中山站边上修建了码头,标定了到昆仑站的内陆通道,以后还可能在冰穹A地区抽钻取一百多万年的远古冰芯,这种好莱坞电影里面的场景,很快将会出现。


大家一定要保重身体,希望有生之年能去南极看侏罗纪公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