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法在线
有问题,就搜青法在线!这里有全面、详细、持续更新的专业学习、升学考试、求职工作等精华内容。感谢关注,欢迎多多推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知乎瞎扯|人可以后知后觉到什么程度? ·  3 小时前  
知乎日报  ·  时隔 24 ... ·  昨天  
知乎日报  ·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的? ·  2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Quora_你最近最快乐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 ·  2 天前  
知乎日报  ·  世界上第一个养猫的人是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法在线

在26岁成为律所创始合伙人

青法在线  · 公众号  ·  · 2025-01-11 09:30

正文

编者按: 挂科13门、爱好文学、追求自由……你可以在本文作者身上看到很多初入法学院学子的缩影——对枯燥的课本知识感到迷茫、挣扎于当下但却又对未来心怀理想。通过参加模拟法庭比赛夺冠这一契机,本文作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在之后的执业过程中,他又选择了少数人走过的路,开办了四川第一家专注婚姻家事业务的律所,坚定地踏上 探索爱 追求自由 服务具体个人 的旅途。


作者简介

四川无众律师事务所 钟文律师

目录

前言

一、挂科13门,我被一场模拟法庭比赛重新点亮

二、在律所实习和执业初期,发现自己更喜欢服务具体的个人

三、慢下来或许是为了更快成为独立律师后

四、创办当地第一家专注只做婚姻家事案件的律所

五、结语

前 言

2020年4月1日, 愚人节 ,我和所有创始合伙人坐在牛王庙的咖啡馆里,用了不到10分钟时间,全票通过了 创办四川第一家专注婚姻家事业务律所 的决定。


那时我26岁,刚结束自己每年只工作3个月,长达3年的自由游走。在没有攒下所谓大客户案源的情况下,我顶着疫情压力,说干就干,自己创律所!


一头扎进婚姻家事领域, 我和伙伴们做起真“愚人”,开始了创业的“移山”之旅

一、挂科13门,我被一场模拟法庭比赛重新点亮

我的大学生活,它就像我之后走过的很多路一样,有点“不常规”,有点“兜兜转转”。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从大一起,我就把自己的教室搬到了图书馆。但,或许是受到阅览室自由静谧的氛围诱惑,又或许是出于对高考失利的小小报复心理,不到万不得已,我几乎不碰专业书,反倒文学著作是如饥似渴地看了一本又一本。


那时的我,只想成为一名作家。 律师,似乎和我没有关系


2013年,在图书馆阅读


不仅专业、职业于我很“生疏”,同学也是。我和同学的交流极少,见面也少,以至于一学期下来,很多人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们。


不过很快我就 “出名” 了。


文学著作终究拯救不了法学的期末考。 我创造了挂科13门的惊人纪录


对于这一结果,虽不至于像是预谋得逞那般觉得欣喜,但我也确实没感到焦虑,依旧日复一日“泡”图书馆,遨游文学海洋。


事情的转机,是一次 模拟法庭比赛


偶然看见学院发了比赛通知,出于丰富业余生活的目的,我报了名。但一场场比赛下来,即时的逻辑梳理、漏洞及关键点抓取、信息收集和准备等实境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挨个点亮了我的法学技能。


2014年,在学校参加模拟法庭大赛


那场比赛,我走到了最后——我拿了奖,还代表学校参加了省赛。


回来后,我当上了法学院辩论队队长。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我与法学的链接被激活,那些束之高阁的专业书,也被我重新取下,细细研读。


文学阅读培养出来的定力和专注力,无缝衔接到了专业书的阅读上 。校内考试分数,我从吊车尾一跃追到了年级前五。后来的司法考试,我也以超越合格线60分,全省排名前列的成绩,顺利通过。


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我依旧保有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但模拟法庭比赛确实把我拉回了法学世界。


虽然当时还不够斩钉截铁,但 成为一名律师” 的职业规划,已逐渐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清晰且烨然。于是,大三,我就早早地开始了自己的律所实习生活。

二、在律所实习和执业初期,

发现自己更喜欢服务具体的个人

我在律所做了不少业务。


最开始,在团队里做律师助理,B端的业务多,但在像银行、房地产公司这一类强甲方性质的客户面前,总感觉自己像一个 “跑腿” 的,甚至“什么点到哪个地方做什么事”,有时都会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是做C端个人案件就不一样。个人客户在遇到问题时,几乎都是处于焦虑和迷茫的状态,对律师有更强的依赖性,需要律师像灯塔一样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向。


在面对个人客户时,律师更像医生,开具处方,用药施针,这个过程里会有更强的职业成就感和被尊重感,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我想要有更大的空间与自由


2016年,第一次去开庭,

和李律师(无众另一位合伙人)


2017年,我独立之后,我接到的第一个婚家案件,给了我非常强的职业价值感。空间和自由兼得,让我更坚定了,要做C端个人业务,而不是高大上的B端企业业务。


那个案件,我现在还记得特别清楚


我的客户,是一位大学老师,她当时的丈夫不仅对她家暴,还当着孩子的面把她的父母一个打断了三根肋骨、一个打断了四根肋骨。当时她的孩子只有六七岁,父母婚姻关系极度不和谐,甚至可以说是糟糕。


她儿子长期生活在这种矛盾与冲突的环境里,已经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等我接到这个案子,第一次见到这个小男孩的时候,他不看人,也不说话。我的客户跟我说,他已经到了每天上课躲在教室最后排的椅子下,不跟同学玩,也不跟老师打招呼的状态。


但调解走不通,男方始终不同意离婚,一直打到二审,花了两年时间才给这段“糟糕”的婚姻画上句号。


离婚之后,抚养权给了我的客户。当时还没有疫情,她就带着小孩满世界玩,去新加坡、去欧洲……她还经常给我发一些照片,分享他们的“新生活”。孩子喜欢学编程,她也每周陪他去学。


等过了大半年,我再去他们家(因为两年的“官司”,我们已经成为朋友),这个孩子居然会叫“钟叔叔”,还会把我领到一旁跟他一起打游戏。


那个画面我可能永远忘不了, 仅仅是大半年时间,因为一场婚姻的结束、一个糟糕的家庭环境的脱离,一个小孩的一生就发生了变化


2020年,进行女性权益的公益普法分享


到现在,我们接触到很多客户,他们说:“钟律,我不想离,也不敢离……我觉得离了之后这个家就不完整了,孩子就没有完整的家了。”我就会给他们讲一讲这个案件,希望能给到他们一些其他和勇气。在糟糕的家庭环境里,人的心理是会生病的。


家并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完整,还有“完整”的爱。


这样的亲身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做C端客户的想法。通过我的参与,让一个家庭焕然一新,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一生,这给了我极大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也让我的业务方向更加明确。


我萌生了想要做一家专业的婚姻家事律所的想法。 但是,我并未开始行动,而是,停了下来

三、慢下来或许是为了更快成为独立律师后

我随时可以开始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走有时就是1个月。日子也越过越慢,即便是不旅行的日子,我也会安排充裕的时间,看展、喝咖啡、遛狗,认识新朋友……过上了别人眼里的“理想生活”。


时间充裕了,思考的空间也变得大了起来


现在想起来,我后来很多创业构想都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当我走在西北广袤戈壁,看着孤烟落日,当我徜徉江南迤逦河岸,听着吴侬软语,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世间的烟火成了思绪的背景板,一个个想法就如划破天际的繁星,飞速闪耀而过,让人沉浸和入迷。


当我更懂生活时,也更懂自己,以及他人。



我也会审视自己,一遍遍思考着我对自由的渴望。然后,我发现,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也会有类似的需求。


于是,我不再只着眼于自己的“自由”,而是开始关注那些不那么大众化的、更个人化的需求,并思考着如何从法律侧,为这些需求做点什么。


“无众” ——不那么大众向,这样一个概念也慢慢在我脑海中形成。最终“无众”成了我和合伙人一起创办律所的名字。


任何人,不管是选择结婚、单身、离婚、爱自己、爱同性、爱异性,都可以不困在社会大众的刻板印象里,找到真正的自己。


类似的宏观价值层面、微观细节层面的构想还有很多,它们在我脑海中堆积得几乎要溢出了。


于是,旅行的第三年结束,我将旅行装备清洗整理,收纳进衣柜,得到充分休息的身心,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启一段 职业新征程 ,快速地转起,将理想化为现实。

四、创办当地第一家专注只做婚姻家事案件的律所

说实话,当时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


手头既有案源少、疫情压力下传统拓客方式行不通, 律所仿佛一创办就陷入僵局


但是,面对去社交积累人脉的快速变现方式,我们坚持初心和定位——做 一家专业化、年轻化,为客户提供超期待服务体验、面向未来的婚姻家事律所


我们选择去了当时国内专业提供婚姻家事法律服务的家理律师事务所考察学习。


同时,我们展开了线上市场拓展的尝试,小红书、线上沙龙都安排了起来……修图片、写脚本、剪视频,从一开始的边学边干,到运营1年后,我们积累了近4w的小红书粉丝,做出了许多个“爆款普法视频”。


但是光有自媒体平台的数据是没用的,要从粉丝变成当事人,中间还有很长的过程。经历漫长的摸索,我们终于找到了诀窍,那就是, 去了解婚姻家事当事人的真实需求 。这句话说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大多时候律师谈案不成功,都是因为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当事人真正需要什么。


比如很多婚姻家事当事人,真实诉求并不是离婚,而是 希望通过财产的规划、关系的修复来重新获得婚姻安全感 。针对这种客户,我们就不能去推离婚诉讼业务,而是 以“婚姻危机陪跑”这种非诉的咨询产品 来满足她们的需求。


从当事人的真实需求出发,我们开发了多样化的婚姻家事法律服务产品,形成了我们的产品矩阵,能够满足不同当事人的不同需求。


这样做以后,我们的转化率变得非常高。


2023年,律所线上发展模式已稳定,我们对未来发展做了 新规划 :重新回归线下,用线上线下两只脚走路;更高效工作,深入践行流程化、标准化管理;参与更多公益,产品更精细,服务更多元。


在繁琐的事务之余,我们还抽身做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我们围绕“无众”的服务核心和主题,以有形的方式落实了以下几件事:

1. 举办纯分享性质的 “法律与她”沙龙 (五期),围绕女性选择、独立价值等主题

2. 在全国各地举办、参与 多元家事律师年会 ,目前已去重庆、成都、三亚、泉州等地

3. 代理 公益影响力诉讼案件 ,以个案来推动多元价值和性别平等

4. 和摄影师联合举办 家庭主题摄影展

……


2022年,“法律与她-女性的选择”沙龙活动


还有不少无形工作,比如我们每天都在坚持的咨询和案件。这也是律所真正的基石——通过个案,去改善个体的生活,也能推动平等和多元化的进程。

五、结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