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课程结束后,有个小组学习的环节,有个同学用自己企业当案例,找来几个平时脑洞比较大的同届,一起会诊。你知道,我的脑洞是比较有名的大,自然被荣幸邀请。
4个小时深聊下来,我感觉,最大收获是“喜马拉雅APP”创始人余建军的一个方法论,他称之为“减法、乘法、加法”论。
他拿自己第一次创业失败当案例,由于他打工时战绩辉煌,所以信心爆棚,第一次创业居然同时开动了四个项目……而且这四个项目并没什么内在联系,分兵作战,人力、资金、精力处处捉襟见肘,哪个项目都做不到“打穿”,所以没一个活下来。
当他第二次创业时,深深吸取上次教训,开始拷问自己,“如何做减法”?把一个产品的利益诉求,缩减到小的不能再小后,到底是啥?举例来说,他起始的“洞见”(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Vision、远见、愿景)来自——坚信一个音频APP是能够比肩视频网站巨大规模的,虽然当时几乎没哪个VC相信他,都告诫他“别做梦了,你看收音机市场是电视的几分之一?”但余建军同学坚信,互联网时代,音频是“伴随媒体”,可以不像视频那样占据你全部感官,零碎时间可以始终伴你左右。
但即使洞见再前瞻,也需从0.1开始,到底做不做音乐?加不加社交功能?是否上来就做一些课程?等等拷问接踵而来,余建军说如果是上次创业那样,他会一股脑儿把所有功能全加进去!
而这次,他逼迫自己做“减法”。痛苦的减法,把一个核心功能打磨到鹤立鸡群,而其他功能统统先忽略再说。
果然,他做到了。喜马拉雅APP最早的产品,就是在类似郭德纲相声等等纯音频节目里,打磨得甩竞争对手一条街,而用户自然而然就接受了。
接下来,余建军开始做“乘法”,也就是说,围绕着核心功能,来做强化和外延——注意,不是新功能,不是另起战线,而是在已经被印证成功的道路上,拓宽跑道。郭德纲相声受欢迎是吧?那我把古老的马三立、侯宝林旧货都找来,丰富进去。
当乘法战略获得成功,在核心利益点上,用望远镜都看不见对手时,余建军说,“可以开始加法”了。也就是说,大本营地盘已经捍卫得铁桶一般,那我就可以四处去别人地盘去捣捣乱啦,抢到了算赚到,抢不到我也不担心亏掉老本。
喜马拉雅目前一百亿左右人民币的估值,就是按照这套方法论干出来的。我一想,有个更牛逼的案例,居然也完全是这套方法论的注脚——微信。
回头一想,微信最早几版,哪有花哨功能?就是个网络对讲机,而且你也知道,当时的网络对讲机可不止他一家,Talkbox、米聊等都比微信早挺多,而微信在腾讯内部,当时是个不被重视的“私生子”,腾讯高层是重兵资源向QQ手机版倾斜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微信赢在核心诉求,做得比对手都体贴,丝般顺滑,流畅无碍。即使是手机QQ这个腾讯亲儿子,拥有无限资源,也因为太臃肿了,被太多消费者在手机端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