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唯一的文化类公号。文化热点、历史专栏、时政解析、美文选粹,每日6点30、15点、20点,与您有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鸡西新闻网  ·  【故事里的鸡西】红军路老街道的烟火情书 ·  昨天  
8099999街头巷尾  ·  是谁还没有去赏玉兰花?出片率100%,本月底 ... ·  昨天  
8099999街头巷尾  ·  是谁还没有去赏玉兰花?出片率100%,本月底 ... ·  昨天  
福州日报  ·  错过再等一年!周末福州这里人人人 ·  3 天前  
福州日报  ·  错过再等一年!周末福州这里人人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每日电讯

刘杨:当家乡有了流量|新华走笔

新华每日电讯  · 公众号  · 文学 旅游  · 2025-02-15 15:1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徐州近年来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的情况。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描述,总结了徐州吸引游客的关键点,包括两汉文化的底蕴、南北交融的美食、丰富的历史遗存以及真诚热情的城市氛围。同时,文章也提到了徐州为留住游客流量所做的努力,如提供便利设施、推出旅游神器等。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家乡徐州能够持续聚拢人气、成为更多人喜欢的城市的希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徐州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的原因

文章描述了徐州近年来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的原因,包括深厚的文化底蕴、美食的融合、历史遗存的存在以及真诚热情的城市氛围。

关键观点2: 徐州的文化底蕴

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和集萃地,徐州拥有众多的古迹和文化遗产,如龟山汉墓、楚王陵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关键观点3: 徐州的美食

徐州的美食融合了南北风味,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富国街、丰储街等美食街巷人头攒动,人们排队等候品尝特色小吃。

关键观点4: 徐州为留住游客流量所做的努力

为了留住游客流量,徐州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提供便利设施、推出旅游神器“汉符”、打造历史文脉集中展示区彭城七里等。

关键观点5: 作者对家乡的期待

作者希望家乡徐州能够持续聚拢人气,成为更多人喜欢的城市。希望家乡能够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正文

图片
来源:2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刘杨

是什么让我觉得家乡有了流量呢?

也许是某天在小红书上蓦然刷到“徐州旅游攻略”,也许是春节假期走在街上忽然发现路边一溜车都是外地车牌,也许是特色小吃开始排长队,也许是博物馆竟然约不到门票……

号称“五省通衢”的徐州,虽然交通便利,却向来不是旅游胜地。“乌衣巷口夕阳斜”“姑苏城外寒山寺”“烟花三月下扬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为同省一众城市写下“旅游指南”,却似乎淡忘了徐州。

徐州市云龙湖景色。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生于斯,长于斯,我从未想到我的家乡——江苏徐州,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不少人竞相奔赴的旅游目的地。

这两年的热闹场景是从未见过的:宝莲寺通天阁前,寻找最佳机位打卡拍照的人络绎不绝;云龙山观景台上,大批游客拿出手机拍下远处的云龙湖落日;博物馆里,长长的队伍排到门口,只为一睹金缕玉衣、S形玉龙佩等文物的真容。

是什么吸引了八方来客呢?循着一拨又一拨的人潮望去,答案呼之欲出。

两汉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和集萃地,徐州拥有龟山汉墓、楚王陵等诸多两汉古迹,并称“汉代三绝”的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更是能满足游客对这座古城的千年遐想。

南北交融,滋味丰足。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附近的徐州菜系味型复合,兼顾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口味。每逢节假日,富国街、丰储街等美食街巷人头攒动,人们在米线、烧烤等特色小吃店前排起长龙,只为品尝独具一格的风味。

10月18日无人机拍摄的徐州市云龙湖、云龙山景色。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文脉华章,古韵今辉。漫步于纵贯徐州主城区的南北中轴线上,户部山、回龙窝、戏马台、放鹤亭等历史遗存,构成了千年文脉的基底,宜古宜今,俯拾皆有历史,移步便是风景。

旅行,是为了那些从未见识过的风景、从未触摸过的历史文化、从未品尝过的味道、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方式。从前的我在家里待久了,觉得徐州并没有专程游览的必要。但当我沿着游客的足迹重新认识我的家乡,以“异乡人”的视角审视这座城市时,才发现徐州完全符合游客对于宝藏城市的期待。

近年来,盛夏的烧烤三件套吸引无数人进“淄”赶“烤”,冬日的冰雪大世界拉开“尔滨”火爆的序幕,春天的麻辣烫“手捧花”献给甘肃天水……当“泼天富贵”突然降临,一座又一座城市瞬间跻身网红城市之列,当地文旅市场火爆得令人咋舌。可以想见,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藏城市也都在憧憬着成为下一个“顶流”。

淄博、哈尔滨、天水……一座座城市走红的原因各不相同,“必杀技”却高度相似,那就是真诚和热情。通过政府和市场的有效联动、居民和游客的真情互动,建立城市文旅的良好口碑,吸引更多潜在游客“主动奔赴”。

汹涌的流量,是否会转瞬即逝,甚至撑不到下一个季节?热度来临之后,如何将“网红”变“长红”,“流量”变“留量”甚至“常量”,是网红城市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家乡徐州,也不例外。

在社交媒体上翻阅游客们的徐州游记,惊喜地看到家乡也在为留住“流量”而默默努力。如地铁站提供免费行李寄存,推出囊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优惠券的旅游神器“汉符”,打造历史文脉集中展示区彭城七里…… 或许,一贯“低调”的徐州,距离“顶流”还有差距,但从一点一滴做起,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真诚追求,就是持续聚拢人气的第一步。

作为徐州人,自然希望更多人能认识、走进、喜欢这座城。希望明年、后年,以及以后的每一年,都能在家乡看到熙攘的游客群、流动的烟火气,和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往期新华走笔系列:

新华走笔 | 张铖:平凡的开始
新华走笔 褚晓亮:“网”事越千年

新华走笔 春天的出发——追记北平地下党会师大会

新华走笔 | 吴黎明:惜字亭随想

新华走笔 | 陈尚营:潜山不“潜”

新华走笔 | 陆波岸:几度木棉花开落

新华走笔 | 谈昦玄:以棋会友

新华走笔 | 王莹:令人着迷的流动时光

新华走笔 | 胡梦雪:怀想史铁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