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英伟达的财务数据变化历来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不管是数据中心、游戏还是汽车业务,这家GPU巨头的业务进展,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不同细分市场的风向变化。
本周, 英伟达对外发布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7月28日的今年第二财季收入为300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长15%,比去年同期增长122%。 而创纪录的季度收入背后,是数据中心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持续需求增长。
按业务分类,数据中心产品线实现营收263亿美元(占收入比重超过85%),较第一季度增长16%,较上年同期增长154%,依然是表现最好的业务板块。
此外,汽车业务实现收入3.46亿美元(仅占公司季度整体收入的1.15%),较上一季度增长5%,较上年同期增长37%。同时,今年上半年(从2月-7月)英伟达的汽车业务收入为6.75亿美元,同比增长22.95%。
从数字变化来看,尽管仍保持增长势头,但显然压力不小,包括价格方面。作为目前英伟达汽车业务的核心,智驾市场的红利(不只是出货量,还有价格)能否持续,仍是一个未知数。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仅在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英伟达Xavier/Orin智驾芯片上车交付73.99万颗,同比增长高达91.34%。
91.34%与22.95%两个数字的对比,也进一步凸显英伟达在汽车行业的阶段性难题。 一方面,非中国市场的实际上车进展显然低于预期,尤其是高通入局,已经造成挤压;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已经开始在卷成本,竞争对手更是层出不穷。
同时,和此前季报披露新增重点合作汽车客户不同,本次季报仅重点提及在今年CVPR会议上获得自动驾驶国际挑战赛“端到端自动驾驶”赛道冠军的信息。
这也进一步凸显后续新客户接棒的压力,尤其是接下来车端旗舰计算平台DRIVE Thor能否按照预期实现规模化上车,还是一个问号。
公开资料显示,这套英伟达自研的端到端模型,能够获取摄像头、激光雷达数据以及车辆的轨迹历史记录,在传感器输入后的五秒钟内就能生成安全的最佳车辆路径。
按照英伟达公司的官方说法,名为Hydra-MDP的模型在大规模端到端驾驶类别中击败了全球400多个参赛者并荣登榜首,是一个关键里程碑。事实上,考虑到英伟达正在自研高阶智驾的全栈方案,但进度并没有达到预期,这次获奖更像是给团队打气。
有意思的是,就在英伟达公布财报的前一天,作为公司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重点客户之一,小鹏汽车刚刚正式对外发布全新一代车型MONA M03 ,这款被定义为“智能时代的新3系”的智能纯电掀背轿跑,首发20万以内唯一高阶智能辅助驾驶。
而这套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XNGP(覆盖高速、城区)继续采用英伟达ORIN计算平台(双芯片),不限城市、不限路线、不限路况,全国都能开。
不过,考虑到成本问题,M03的中低配两款车型并没有采用类似G9/G6低配车型降级单颗ORIN的策略,而是沿用了早期小鹏部分车型的前视一体机方案(成本大幅降低)。
这意味着, 进入15万元以下价位市场,英伟达的计算平台方案对于车企来说,是较为突出的成本负担。正如小鹏汽车发布会所说,“不同产品满足不同需求。”
同时,特斯拉自研芯片的路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车企效仿。 本次新车发布会上,小鹏汽车也正式发布了全球首颗可同时应用在机器人、AI汽车、飞行汽车的芯片—“小鹏图灵”。
作为端到端大模型的定制芯片,“小鹏图灵”集成了2个自研的神经网络处理大脑(NPU)、2个独立图像信号处理器(ISP),并采用面向神经网络的DSA(特定领域架构)。
在性能指标方面,相比于英伟达ORIN,“小鹏图灵”拥有40核处理器,计算能力是前者的3倍,支持本地端运行最高30B参数的大模型。为适配L4级自动驾驶安全需求,“小鹏图灵”芯片还设置独立安全岛,可实时展开全车无盲点安全检测。
而在发布会后的媒体采访环节,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表示,“自研图灵芯片后,也会使用英伟达的芯片。”但,对于英伟达来说,特斯拉效应无法回避。
无独有偶,就在一个月前的7月27日, 蔚来汽车在2024创新科技日活动上正式对外披露,自研5纳米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流片成功。 同时,基于自研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SkyOS·天枢,实现硬件与软件、算力与算法的深度融合。
按照该公司的说法,这颗采用5nm工艺的芯片,拥有超过500亿颗晶体管,以及32核CPU和自研的推理加速单元NPU,性能相当于四颗英伟达ORIN。
此外,理想汽车也在加紧芯片自研,包括资深AI芯片架构师(负责下一代深度学习加速芯片研发)、SoC设计集成高级专家(FPGA验证、第三方IP筛选等)都是近期热招岗位。
目前,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理想、小鹏、蔚来三家是英伟达Orin平台的主力客户;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仅理小蔚三家就贡献了Orin在中国市场前装份额的近9成。
其中,按照芯片搭载颗数测算,2023年蔚来旗下车型搭载英伟达芯片总数占到整体市场的52.38%。此前,有业内人士表示,从投入产出的短期经济利益角度来看,车企自研芯片并最优解;但从系统层面来看,则是另一回事。
“大模型需要分布式计算能力,包括数据并行、模型并行、流水并行等分布式计算方案,计算效率尤其关键。”这意味着,采购第三方芯片+自研算法并非最优解。
而作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关键的合作伙伴之一,手握不少订单(比如,比亚迪)的Momenta也在去年推出了基于高通Ride SA8650的智驾方案。 当然,这家软件供应商也在加紧自研芯片,布局软硬一体。
与此同时,英伟达去年开始加大自研软件算法布局,并直接与车企合作系统方案(目前公开的客户是奔驰和捷豹路虎);这意味着,不同业务模式之间的客户关系也颇为微妙。
有意思的是, 对于英伟达而言,车端业务的权重,也在被不断弱化。
数据显示, 2021年英伟达汽车业务营收5.66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比重为2%;2022年营收9.03亿美元,占比约3%。到了2023年,汽车业务收入增至10.91亿美元,但占比却下降至1.79%。
显然,对于一家年收入将会超过千亿美元的公司来说,业务权重至关重要。 就在今年初,英伟达首席财务官对外表示,“我们预计英伟达来自汽车数据中心的芯片需求将大幅增长。”
有消息称,特斯拉仅在2023年就采购了1.5万颗英伟达的H100 GPU用于数据训练。而这部分业务收入,目前就是归属于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