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舞剧《乐和长歌》服装设计崔晓东:极致浪漫的美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涂彦/谭佳名:数字时代舞台剧跨媒介呈现的破圈之道 ·  昨天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荐书丨国际舞美组织出版《世界年鉴1975-1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李艳:演艺新空间剧目生产的阶段转换及其特征 ·  3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关注丨《剧场场务服务指南》发布:2025年3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李艳:演艺新空间剧目生产的阶段转换及其特征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24-12-19 10:0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本文转自:上戏艺管


摘要:从上海兴起的演艺新空间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商业运营上逐步成熟,不仅形成很大的市场规模,而且正在向其他省市扩展。作为新的演出形式,其经营之道或者说制胜法宝在于根据复杂多变的演出市场及时采取不同的剧目生产方式,始终以观众为导向的演出态势。文章以起步较早的演艺新空间1862时尚艺术中心为例,梳理并分析其剧目生产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开演初期主要在国际范围内采购小众化的优秀剧目,疫情期间采取“驻场+沉浸剧目”为主的剧目排演机制,进入发展新阶段开始探索“空间+平台+生产”的高质量剧目编排方式。从这三个阶段转换的过程、特点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演艺新空间持续的良性运营离不开求新求变的剧目生产的品质与特色定位,离不开精准的剧目营销的市场预测、前瞻与判断,也离不开灵敏的风险预警机制。


关键词:演艺新空间;剧目生产;阶段转换;特征;运营


开办初期主要在国际范围内采购

先锋时尚、古典跨界、国际多元的小众剧目


虽然“演艺新空间”这一概念是2019年由上海市政府部门提出,但行业对“演艺新空间”的尝试与探索早在这一年之前就开始。如印象刘三姐、戏剧幻城等文旅演艺空间,草莓音乐节、简单生活节等音乐节户外演艺空间,表演艺术“新天地”、思南城市空间艺术节等城市公共演艺空间,1933屠宰场等工业遗址改建而成的演艺空间,都是在新演艺空间概念提出之前就已在市场上出现多年的多元演艺空间现象。1862则是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拓展演艺新空间最初尝试与探索的典型代表。


▲1862时尚艺术中心


船厂1862的前身为始建于1862年的祥生船厂,2005年上海船厂整体搬离浦东至崇明岛,黄浦江畔的造机车间作为历史遗迹留存下来,成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更名为船厂1862,日本著名设计师隈研吾受邀对这里进行整体设计,其中包括1万平方米的表演艺术空间——1862时尚艺术中心和1.6万平方米的综合商业空间。


(一)开办之初对剧目生产及其商业运营的精准筹划

“1862不同于传统剧场,其主体艺术空间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固有可移动坐席625座,舞台尺寸21m(W)×11m(D)×15m(H),采用全自动机械升降台,舞台后方为开关式玻璃镜框。而且地处浦东陆家嘴滨江金融城,交通便利,周边商业条件优越,五十万白领青年长期工作于此。从现有的实际条件出发,在开办之初,1862初步确定了节目排演的思路和方式。


其一,交通和地理位置优势决定了目标客群。地理位置好,年轻白领众多,空间设计风格工业时尚。年轻时髦的国际剧目更符合“1862”的空间风格调性和区域特色。


其二,场馆劣势决定了筛选剧目的底层框架。座席少,成本负荷能力低;舞台技术条件有限,大型演出无法举办。这决定剧目编排只能以中小规模、成本合理的剧目为主。


其三,新兴业态决定了与市场错位运营。上海有50家主要剧院、74个专业剧场,其中既有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厅等主流剧场,也有1933微剧场、MAO livehouse、小不点大视界等中小型演出空间,还有话剧艺术中心等制作和演出一体化发展的院团单位,以及各类高校、戏曲、亲子等专门剧场,市场规模大,成熟度高、竞争激烈且细分程度高。


从自身条件和市场情况分析来看,“1862”在节目编排上首先要降低风险,规避大规模高成本演出,其次要与现有市场错位,第三要发挥特色。由此,“1862”在第一阶段提出了“先锋时尚、古典跨界、国际多元”的艺节目排演方式,在国际范围内采买市场化程度高、演出品质较好、观演形式多元、中小规模的青春时尚类剧目。


(二)在国际范围精挑细选采购最适合的剧目

1862组建了由公司总经理、节目总监为主的节目挑选团队,前往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单元、爱丁堡戏剧节Fringe单元、柏林戏剧节、东京戏剧节、伦敦默剧节等国际性艺术节,通过专家推荐、现场观演、视频学习等途径,筛选小而美的剧目(表1)。



统计发现,2018年演出季国际剧目比例为50%,2019年及以后维持在90%,这个阶段的节目类型包含了戏剧、音乐、肢体剧、诗歌、舞蹈、多媒体、装置剧场、秀、二次元等。在采购成本核算上,演出单场平均成本约10万元。整体呈现品质较好、形式跨界多元、国际化程度高、体量规模中小的特点。


▲1862时尚艺术中心


(三)随着剧目生产方式的调整而实施新的票价及营销策略

“1862”历年演出项目的票价设置主要在80至480元之间,平均票价240元左右,90%的项目设置了80元公益票和学生票,常年演出以280元、380元为销售主体,这部分票量占总票量约70%。之所以设定中低票价原因有三:其一,票务销售不是也不可能是“1862”主要的盈利渠道,而降低票价门槛,挖掘和培养好观众群,才是提升销售的基础。其二,从“1862”的剧目类型分析,中低价位更适合目标受众。其三,从演出市场分析,高票价和高销售率在演出剧目中的份额并不高,中等价位是主要票务销售对象。



在“1862”三周年的问卷报告中,关于票价的问卷数据(可重选)显示观众对票价的选择基本符合1862预期(图1)。


(四)演出市场的好评与观众反响

2018和2019年,“1862”分别进行了观众问卷调查,各回收500份问卷,对两年的运营数据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表2)。



从表2可以看到,“1862”两年演出平均演出场次130场,年均上座率75%,年均观众满意率96%。从发布的问卷统计数据看:30岁以下观众52%,40岁以下观众96%。观众购票是因为剧目品质优良的80%,类型多元53%,知名IP或艺术家40%。这说明在第一阶段,“1862”节目排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演出市场打开了局面,形成了一定的年轻观众客群。在经济收入上,2018年5月“1862”开业,当年收入超2000万,利润超300万;2019年年收入超2800万,利润超500万。


恰是如此,经过三年的积累,“1862”商业模式基本成型,运营初步上了正轨。从“1862”这个阶段的具体案例可以看出新演艺空间在运营初始阶段的剧目排演的思路:第一,节目排演要符合新空间自有条件;第二,节目排演要规避市场同质化竞争风险;第三,节目排演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从演艺新空间的现状看,运营好的新空间也往往是因为剧目品质好,特色鲜明,受众清晰。


疫情期间采取“驻场+沉浸剧目”

为主的剧目排演方式


2019年5月组织专家研究出台《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试行版)》,对“演艺新空间”的定义、营运标准、社会责任等提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根据《标准》当年第一批10个演艺新空间正式被认定。“1862”在此期间也发布了全新的2020演出季(表3)。



▲“1862”2020演出季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演艺新空间以及整个场演出行业的发展步伐,甚至不少演出机构因此关门歇业。根据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19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538亿元,2020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69.22 亿元,2021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335.85亿元,2022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243.60亿元,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三年疫情演出总体经济规模下降分别达到12.78%,37.57%和54.72%,演出行业受到巨大冲击[4][5]。


应对疫情,演出业主要采取原创自制剧目和线上展演为主的措施[6]。然而演艺新空间由于空间规模小、自有资金少、涉外演出无法引进、原创剧目缺空白等实际情况,能够采取的抵御疫情的措施更少。经过思考,1862在剧目生产上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应对疫情之路。


▲《水生》剧照 王犁、曹海林/摄


(一)保留第一阶段先锋时尚、古典跨界的剧目编排方式

三年疫情期间,国际剧目无法引进,国内优质剧目竞争激烈,适合“1862”特色的小而美的剧目可选择的内容不多。为了保持优质、年轻化的剧目排演特色, “1862”邀请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导演,携扛鼎之作打造颠覆传统的“双时区并行艺术节”演出季。演出季推出了在阿维尼翁戏剧节、爱丁堡戏剧节广受好评的赵淼导演作品——肢体剧《水生》、爆款九人剧团朱虹璇导演的《四张机》和《春逝》、丁一腾导演的代表作《新西厢》和《窦娥》、周克导演的音乐戏剧《邬达克》、何念导演的原创悬疑剧《深渊》以及中伊版权合作的传奇剧场实验《白兔子,红兔子》等一系列优秀导演、编剧、团队的戏剧作品。


(二)探索月度驻场的剧目排演方式

原创悬疑剧《深渊》成为”1862”首个24场驻场演出,这个作品良好融合了艺术性和商业性。首先创作团队实力强,由何念导演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共同出品;其次,内容优质,作品获奖多+口碑好+悬疑反转的剧情+电影级舞美+直播式表演+高超的演员演技,符合“1862”对品质的要求;第三,悬疑剧符合年轻客群的消费选择;第四,因驻演谈判后单场成本远低于市场。最终《深渊》项目收获了24场演出销售率98%,单个项目收入500万的成绩。


(三)尝试年度驻场+沉浸剧目的排演方式

在进行月度驻演后,“1862”更进一步选择了沉浸式+年度驻场。打造一个年度沉浸的长线产品,集中宣发,短期内能快速给市场留下印象,保持1862的曝光度;上海的演出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小型沉浸式驻场项目,演艺新空间群体培养了部分稳定年轻受众,有基础市场;沉浸式驻场项目往往不只有进剧场看演出的观众,可以融合喜欢参与新娱乐项目的圈外观众、旅游休闲的年轻观众等客群,是多个市场的叠加。


▲《法医秦明—尸语者》剧照


2021年12月,“1862”改造原有400平的咖啡厅为一号舱,寻找投资方上海钧沐文化,联合导演何念团队共同推出年度驻场演出——全感官浸入式悬疑剧场《法医秦明—尸语者》。该演出是“法医秦明”IP首次授权浸入式戏剧改编,内部全实景等比1:1搭建场景,全方位设置声、光、电、雾效果,每场限定30名观众,由专业演员面对面沉浸表演。剧情设置上,演出全程多线剧情并行,每位观众可自行探索不同的人物故事线,搜集线索解锁尸语者密码,体会沉浸式观演与传统演出的不同感受。


《法医秦明—尸语者》突出“金牌制作、烧脑高能、全感官沉浸、实景搭建、限定人数、自主解密”几大亮点,演出一年后,该项目在各大平台评分稳定在9.0左右,年演出场次700余场,年销售率100%,单月销售近百万,不但保持了新空间的曝光度,对于疫情期间创造更多收入维系运营起到了很大作用(图2)。



从驻演一年的问卷调查数据可以发现,疫情期间剧目的转型编排保持了剧目品质和特色,保持了年轻客群特征,拓展积累了新受众,对市场销售有较大帮助,降低了疫情期间票务销售风险。


这种形式降低了对稀缺剧目数量的依赖,通过增加演出场次降低单场成本,使“1862”具备了剧目竞争谈判的优势。同时,能整合宣发资源,集中精力推广销售,具备剧目盈利的可能。其持续性的宣发,能保持“1862”在疫情期间始终“发声”,维系品牌热度。


疫情期间演出市场反映疲软,销售下滑明显,要保障节目编排转型的稳定过渡和新空间在疫情期间的稳定运营,必须要加强期间的营销能力,尽量提高票房收入。为此,“1862”在票价制定与营销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举措。整体来看,“1862”平均销售率目前维持在75%左右,演出内容保持了收支平衡,没有产生运营风险。


疫情三年, “1862”的剧目编排方式转型为以突出驻场+沉浸为特色的剧目,并特别强化营销作用,以求规避疫情风险,谋求过渡和发展。从数据上看,疫情三年“1862”的平均销售仍保持在70%,年均利润仍超过100万,特色和商业模式初步建立,并稳定度过疫情期。这种剧目编排方式的转变,从深层次看,是新空间遇到重大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规律仍是扬长避短,挖掘并发挥特色,强化新空间的营销能力,目标仍是为了坚守节目艺术特色,增强收入能力,维系新空间的品牌影响和良性运营。


进入发展新阶段探索

“空间+平台+生产”剧目生产新机制


进入2023年,“1862”在演艺新空间发展的浪潮中,虽然站稳了脚跟,形成了特色,抗住了疫情重压,但是要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势必要求新求变,升级多元化发展。剧目缺乏持久吸引力、客群固化、商业模式单一,这也是部分新空间在稳定运营后没有及时意识到的风险和面临的新问题。


(一)对“1862”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审视

 无论是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演出行业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新空间演艺+的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析,亦或结合商业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构建消费升级与城市协调发展的趋势来探究,演艺新空间在一个周期内都会迅速发展。但是事物的发展都是双面的,在大形势协同快速发展的局面下,新空间自身也存在短板。


第一,自有内容产出与更迭要求高,难以形成剧目特色,保持长久吸引力。第二,体量过小,如无法达到规模化市场销售,收入有限。第三,市场化运作,抗风险能力有限。第三阶段的节目排演方式增加了与更多艺术机构的合作以及内容生产的尝试,为的就是通过与更多艺术机构的合作,多元化内容吸引力。同时降低对内容的依赖,尝试产出作品扩大艺术自由度,升级品牌影响。最重要的是形成合力,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增强新空间在演出行业中的竞争力。


所有新空间的运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能都会出现节目类型过于单一,艺术印象不够多元,市场销售降低的风险,需要进行阶段性的编排调整,以求适合新空间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如果能在内容生产上注入更多特色,在合作模式上吸引更多资源,在市场销售和品牌输出上强化营销能力,培养出稳定的忠诚的客群,分散风险,才维持新空间长久的吸引力,保持良性运营。


▲《钉耙骑士》剧照


(二)对“1862”剧目生产机制创造性的构建

这个阶段既保留第一阶段特色,即呈现国际多元、年轻时尚的剧目,保持“空间”概念,也强化了第二阶段特色:驻场+沉浸的剧目;重点提出“平台+生产”的节目编排方式,尝试搭建平台和内容生产,通过联合出品/制作、孵化、委约、自制、IP采购引进等多种合作方式,开启全新角色。


沉浸+驻场方面所有巩固。如引进的月度驻场项目澳大利亚原版沉浸式活力新马戏《重力玩家》,与腾讯体育合作沉浸式电竞现场《无畏契约》,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环境式民乐现场《云之上》等节目。在演出“空间”和剧目特色上,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直面戏剧代表作《钉耙骑士》《COCO香奈儿的音乐清单》等中小优质剧目,是“1862”对前两阶段节目编排特色的保留。


“平台+生产”方面有所尝试。联合出品方面沉浸式悬疑剧场《法医秦明》继续第二年驻场演出。与很难满意工作室联合出品场外驻场二次元漫改《孤独的美食家》,引进来自英国的IP Silent Disco“无声迪斯科”的版权并逐步进行内容制作。以及与北京大华表演艺术中心联合触碰的英国作家品特的《背叛》,与上戏艺术合作孵化的交互式悬疑悲喜剧《怪客游戏》,与睡不好工作室合作委约经典戏剧作品契科夫《海鸥》,这些剧目部分是在“平台”上的合作联合出品或制作的剧目,部分是“生产”模式中孵化和自制的内容,是对前两阶段剧目排演模式的多元升级。


▲《怪客游戏》剧照


(三)对“1862”商业运营的整体性规划

第一阶段的节目排演,“1862”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作为新空间,市场化运营既是群体优势,也是首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如果忽略第二阶段疫情造成的特殊情况,以“1862”的情况来看,光靠演出票房收入不足以支撑整体运营,势必需要探索稳定商业模式。


一是通过分析主客观条件、市场情况确定剧目艺术特色。上海拥有数量众多的与“1862”类似的改建空间,如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改造而成的1933老场坊,上海煤运码头旧址处的煤仓改造的艺仓美术馆,原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改造而成的上生新所,原上海十七棉厂改建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都因不同的设计、地理位置、功能性质活跃在市场,且主要业态就是活动。不仅是“1862”,任何一个新空间在进入市场的第一阶段,都需要对节目排演有准确的风格定位,精准了解市场整体情况,深入挖掘自身特色,逐步形成固有的商业收入模式,保障节目排演的特色和自由,维持新空间市场化运营的稳定性。


从这个角度出发,“1862”做商业活动有优势。它是保护建筑老船厂改造而成,具备一定的历史积淀;大师设计,风格特立独行,具视觉审美吸引;地理位置佳,所处陆家嘴滨江边侧,江景优美;而作为一个表演艺术新空间,1862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影响力。


二是要扬长避短,挖掘特色创造收入模式。《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全国演出平均票价最高为257元,以“1862”为例,单场票房收入剔除代理费等成本,七成上座的票房收入约为10万,仅能与演出成本基本持平。但是新空间运营所包含的其他费用将无法覆盖。


为此,“1862”尝试进行商业模式的建立,即举办“国际一线、国内顶尖、摩登时尚”的高端商业活动来创造收入。同时设置了20万/天(24小时,搭建5折)的较高定价,既达到通过举办高端商业活动创造收入,建立运营商业模式。2018年5月开业后,“1862”举办商业活动的收入占比全年约60%,这对其节目编排的品质、特色和整体运营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是在发展过程中,面对风险时分析利弊主动规避。市场化运营的新空间抵御风险能力低,要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在面对风险挑战时扬长避短,深挖自身优势,以特色形成第一竞争力,与市场错位经营,避开风险正面冲击。同时,加强营销能力,以宣传推广为第二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取份额。


四是在进入到发展中期,要增强业务的多元化,发展的多渠道,增强综合竞争力,维持长久的良性运营。初级阶段新空间往往发展迅速,但是进入到稳定期后将面临内容和商业模式单一的困难,要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势必要探究多元化发展路径,解决内容、渠道和模式的融合升级,才可能维系不断发展的趋势。


结 语


从“1862”三个阶段节目排演方式的特点、转变的原因的深度分析,全文可以探究出其作为演艺新空间的个案之一,在初级阶段的艺术定位和商业模式决定了其国际化、年轻时尚的节目编排特色;在稳定运营后面对市场风险挑战,它保持第一阶段特色,并转型驻场沉浸的节目编排方式,规避了疫情可能给新空间节目编排和整体运营带来的巨大风险;在进入五六年运营积累后,为了保持长久的艺术吸引和市场销售,它升级单一“空间”角色为“平台+生产”的新角色,借助资源和平台谋求多元化发展,增强新空间的竞争力。


作为新兴演艺业态,演艺新空间的发展在短期内产生了集聚规模,在社会和观众群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这几年上海不断出现出亚洲大厦、大世界等演艺新空间集群,也开始逐步延伸至北京、江苏等地。本文虽仅对其中一个案例进行了节目编排的研究,对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初步总结,但仍较为浅显,仅希望能为新空间集群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经验,促进形成理论课题研究的趋势,触发更多、更新和更具有代表性的新空间案例出现,引导行业规范化、集群化地快速发展,对演出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性发展做出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 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Z]. 2022-6-7.

[2] 马思伟. 60余家演艺新空间拓宽“演艺大世界”[N]. 文汇报, 2019-5-13.

[3] 北京市人民政府. 东城率先授牌首批演艺新空间[Z]. 2023-4-21.

[4]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 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Z]. 2022-6-7.

[5]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 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Z]. 2023-4-7.

[6] 董峰. 后疫情时代演艺业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J]. 艺术管理, 2020(9).


本文原载于《艺术教育》2024年第8期


作者简介



李艳,浙江温州人,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专业2022级博士生,师从董峰教授。


研究方向为演艺新空间,现任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总经理,曾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工作十余年。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作者:李艳

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