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最新政策、权威解读、实用信息、独家观点。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投稿:[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豪玛正能量  ·  【电商时讯】农业特色产业有活力 ·  3 天前  
豪玛正能量  ·  【电商时讯】农业特色产业有活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观三农

四位驻村干部的新年打算

微观三农  · 公众号  · 农业  · 2025-02-07 09:2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四个具体的驻村第一书记的事例,展示了他们如何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以及进行教育帮扶和文化兴村的故事。每个第一书记都有不同的工作经历和新年计划,但都致力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驻村第一书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的作用

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村民农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确保脱贫家庭稳定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关键观点2: 乡村振兴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乡村振兴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引进科技资源、开展教育培训、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观点3: 教育帮扶和文化兴村的重要性

教育帮扶和文化兴村是驻村第一书记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捐建学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拍摄专题片、开发定制产品等方式,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和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观点4: 新年计划与目标

驻村第一书记在新的一年里有着各自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他们将继续做好农民培训、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确保乡村产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正文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接续为发展中的村庄和乡亲们带来先进理念、资金项目、技术服务,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奋斗者的步伐永不停歇,实干者的姿态永远向前。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驻村干部们有啥新计划,准备开展哪些新工作?新春伊始,人民日报的记者走访4位驻村第一书记,看看他们在忙些啥,听他们唠唠新年打算。


“黔货进央企”农特产品巡回展销会上,贵州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驻村第一书记蔡定雍(左三)帮村民推介产品。胡 勇摄(人民视觉)
贵州省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驻村第一书记蔡定雍—— 努力开辟更多劳务岗位

春节刚过,水井村的乡亲们就在茶园里忙活起来。

“我们这里的高山茶,能产春夏秋三季。这两年村里人气旺了,荷叶茶、绿茶经常不够卖。”村民王明忠过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在村里茶叶车间当制茶工,每月工资3000元。收入稳定,王明忠心里挺美,“每年种茶,一亩地还能挣上2000多元呢。”

“山前是山、山后是山”,水井村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高山上,过去是个名不见经传的黔中小山村。经过三任驻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努力,现在的水井村里,荷产业、高山茶产业都发展得红红火火。
“8600斤高原纯藕粉订单,都赶在年前寄到客户手里了。”提起村里的“明星产品”,水井村村民吴海和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莲藕生长期10个多月,现采挖、现加工,藕粉口感好着呢。”
蔡定雍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派驻到水井村的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来到村里,我发现高山茶和莲藕产业已经有了基础,那我就接着前任干,在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这两年,村里开发出了莲子芋泥羹、莲子陈皮红豆沙等新产品,还依靠荷塘、茶园搞起乡村旅游。2024年,全村生产藕粉3万多斤,全链条销售收入900余万元,带动务工就业800余人次,累计向脱贫户分红50万元。
“村里的产品外销,原先渠道不多。”为了提升水井村农特产品的知名度,蛇年春节前夕,蔡定雍的行程排得依然很满,和村干部一起在贵阳、遵义、台江等地做推销,在“黔货进央企”农特产品巡回展销会上摆摊位、“晒”产品。
水井村里,沿木栈桥穿过千亩荷塘,一间红砖小屋墙上“乡村振兴直播基地”的牌子格外醒目。去年7月以来,水井村请来中航工业旗下的助农团队,开设了20多场直播带货,现在积累了一批粉丝,还培养了两名本土主播。“年后第一场直播,大伙都挺期待,希望今年能把村里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做起来,打响水井村的品牌。”蔡定雍说。
目前,水井村在藕粉基础上推出的几样甜品,主要通过粤黔协作机制,由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的一家食品企业代加工。代加工产品品质稳定,但藕粉作为原料外运也有成本,蔡定雍一直在琢磨解决办法。年初,他去了趟广州,跟厂方商量,在村里建一条小型生产线。蔡定雍说,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今年将协调东西部协作、和美乡村建设项目等资金,把一部分甜品加工落在村内,开辟更多务工岗位。
小山村年年有变化,新一年,村民们心里也满是新愿景。
“最期待的还是今年的荷花节!”村民陶大平说。依托莲藕主导产业,水井村连着8年举办荷花节,去年还对河道、文化长廊、水上商铺等环境设施进行了改造,给景区增加了系统导航标识和美景打卡区,融入普定县全域旅游“四季歌”。2024年荷花节期间,全村吸引游客35万人次,营业收入350万元。陶大平在荷塘边开了家烙锅铺,一天流水就有千把元。
“一个村资源有限,现在普定县派驻各村的帮扶干部之间实行‘抱团帮扶、共解难题’。”蔡定雍说,2024年发挥中航工业“第一书记服务团”作用,水井村跟煤冲村结成“拍档”,选用各自主打的藕粉和生态蛋,共同开发藕粉蜂蜜月饼。“今年要继续加强‘团队作战’,整合资源,释放发展潜力。”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台基营村,驻村第一书记韩晓燕(右一)为脱贫监测户发放明白卡,讲解帮扶政策。武利国摄(人民视觉)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台基营村驻村第一书记韩晓燕—— 确保脱贫家庭稳定增收
今年春节,台基营村很热闹。
村里,大爷大妈扭起喜庆秧歌,年轻人则成为知识竞赛的主角。
竞赛现场,当题目出现“脱贫不返贫的关键是啥”,村民秦爽兴奋地举起手,“我知道,我知道,关键是持续的产业发展。”抢答完,秦爽还不忘“抱怨”,“晓燕书记,你这题目出得可不简单啊!”“村里搞产业,咱年轻人肩膀上都有责任。”“晓燕书记”笑着答。
“晓燕书记”大名韩晓燕,是台基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这样的青年知识竞赛已经是第二届了,“趁着过年大家都返乡,人头最齐整,搞点活动大家热闹热闹、拉拉家常,既能把人心聚聚,也能把村里要干的事跟大家唠唠。”韩晓燕说。
定期入户访民情,结对帮扶解民忧,韩晓燕脚步不停。“年前,我又把村里的防返贫监测户都走了一遍。”
走访的第一站就是卢米换大爷家。一进院,就看见卢大爷正忙着给新房贴春联。“卢大爷,过年好啊!家里这阵子咋样?”韩晓燕热情地打招呼。“晓燕书记来啦,快进屋,现在这日子过得挺舒心。”
坐在炕沿上,翻开“防贫监测一户一档”,韩晓燕认真核对一个个数据,“五保户政策,每月839元;特困人员护理,一个月496元;土地入股村上合作社,保底收入加分红,一亩1260多元,卢大爷家3.69亩地入股,去年收入超过4000元……”对完账,韩晓燕又仔细询问了卢大爷的健康状况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变化。
“现在这新房建好,有洗手间,还用上煤改电,屋里暖和。年前装修一大半了,等天暖和点,就搬进新家。”说起现在的日子,卢大爷有点激动,“晓燕书记”忙拉住他的手,“大爷,您有啥困难随时找我,咱一起想办法!”
在台基营村,韩晓燕跑出一份“大数据”——145户常住户,每家一本年收入监测台账,韩晓燕定期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和研判,确保防返贫监测“不落一户,不少一人”。春节期间,她带领村委会成员分成若干小组,挨家挨户细致排查,重点了解每户家庭的收入变化及生活困难等情况。
织牢防贫网,目光放在重点人群上。7户脱贫户,以及2户监测户、32户低保户、9户五保户、28名残疾人、12户独居老人及突发严重困难户等群体,都是韩晓燕驻村帮扶的“心尖尖”。“常态化入户走访,详细询问政策落实,‘三保障’及基本医疗情况,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问题早发现、早解决,风险早预警、早排除。”韩晓燕说。
现在台基营村里,乡亲们大到外出务工怎么找“营生”,小到扭秧歌舞步该往哪边转,都愿意找“晓燕书记”出出主意。乡亲们的心气足了,村里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从垃圾分类到文明礼仪,从文艺活动到环境美化,大家伙儿自觉干、一起干。
李婵女老人逢人就夸,“瞧瞧,大家这精神头儿,现在年轻人都有正事儿,咱老人也能享福,心里头自在啊。”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更加精准、高效的工作方式做好防返贫监测工作,确保每一个脱贫家庭都能稳步增加收入。同时,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让大家切实感受到和美乡村的温暖与力量。”说起新年打算,韩晓燕信心十足。

海南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春雷(右)指导农户种植黄瓜。苏永辉摄(人民视觉)
海南省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春雷—— 让乡亲种出更好的果菜
农历年刚过,肖春雷就来到百亩蔬菜瓜果大棚基地试验田旁,仔细察看紫色释迦苗的长势。“去年,村里的紫色释迦第一年挂果,市场反响不错。我们又抓紧育了一批苗。过几天这1.4万株种苗就免费提供给农户,现在村里正组织村民报名认领种植呢。”
肖春雷的派驻单位是三亚市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2021年他来到那受村时,发现村民多以种植冬季瓜菜、芒果、槟榔为主。“村里发展果菜种植的自然条件不错,但过去的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带动增收效果不明显。让村民稳定增收,要把更好的品种引进村里,把更高效的种植技术教给农民,让他们种出更好的瓜菜、水果。”肖春雷说。
从农技员到第一书记,肖春雷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那受村的田间地头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我在研究院里干的就是农业科技服务研究,平时也会去一线向农民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技术。当了驻村干部,和村民打交道一点不觉得生分,有啥技术难题我随叫随到,带着乡亲们一起干。”在肖春雷看来,这是他当驻村第一书记的优势。
驻村期间,肖春雷不只引进紫色释迦、纳寿彩虹西瓜、羊角蜜等新品种,还引进了南繁瓜菜嫁接育苗技术,提高瓜菜的抗病性、适应性和产量。2022年,他和村两委商议把南繁瓜菜嫁接育苗项目在村里以订单生产模式推广,当年便实现了成本回收并为村集体创造了24万元的利润。截至目前,仅育苗产业就为那受村村集体经济贡献了100万元的收入。
就在年前,那受村村民苏云龙地里的黄瓜遇上了霜霉病,“遇到种植技术难题,第一时间就打电话给肖书记。”肖春雷接了电话就赶到地里,开出杀菌剂药方,苏云龙心里一下踏实了,“肖书记,今年紫色释迦我们家也种!”
“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是授人以鱼,关键还要授人以渔,提高农民农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肖春雷创建“田间课堂”党建品牌,组织党员现场讲授当季适用的农业知识和技术,3年来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培训共1370人次参与。
肖春雷始终没有停下对更优质种苗的培育探索。他说:“每年都要试种五六十个品种,就拿黄瓜来说,去年跟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合作,选育出了‘津优619’这个高产品种,预计亩均产量能比现在地里的品种提高2000—3000斤。”
如今,那受村的村民都很欢迎新品种、新技术,种植选择不断丰富,经济效益不断显现。2021年到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4.6万元增长到244万元,脱贫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68元增长到29184元。
谈及新一年的工作重点,肖春雷笑着道:“继续做好农民培训,增长他们自主发展产业的能力,再把现有的产业往纵深做,持续做品种改良、种植精细化管理,同时拓展市场、打造品牌。要做好三产融合,村里的‘榴莲主题共享农庄’‘那受·里乡野会客厅’‘南塔艺谷’等乡村旅游项目都在逐步推进……”看着满满的工作计划表,肖春雷说:“总之要把产业更好地留在村里,把产业收益更多地留给村民。”

甘肃庄浪县韩店镇电商运营示范中心内,东门村驻村第一书记贾盛在直播带货。王照乾 李姝婷摄影报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