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外公离去,一个“90后”替母亲挑起了“大梁” ·  17 小时前  
新周刊  ·  煤炭大省,亟待破局 ·  16 小时前  
新周刊  ·  年初最令人上头的短剧,竟然是他们的 ·  20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当一个中年女性,不得不面对挚友在隔壁死去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遗产保护类丨直面现实困境,重塑文化空间——昆明翠湖历史地段整治提升规划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4-27 16:45

正文


直面现实困境,重塑文化空间

昆明翠湖历史地段整治提升规划


申报所:遗产中心  历史城市一所

合作单位: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

项目地点:云南 昆明

项目规模:74.5公顷

完成时间:2017年11月


翠湖被汪曾祺誉为“昆明的眼睛” 其周边地区是历史上昆明城内最核心的文化空间。而当前周边建设密集, 整体历史风貌已不存 ,已不具备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条件。本规划 直面现实困境,积极探索出路 ,最大限度的将翠湖的突出历史价值展示出来,重塑昆明城的核心文化空间, 对我国具有相似困境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升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1959年的翠湖历史照片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 “云南要努力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同时,自2014年11月批准《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以来,昆明急需启动一批“文化品牌突出、遗产集中成片”的改造提升项目,引领名城保护规划的推进落实。翠湖及周边地区作为历史上民族融合、生态文明、东南亚文化辐射的集中体现, 成为践行习总书记对云南省三个定位的先行示范区,也肩负着引领昆明名城保护进入新阶段的使命


01

翠湖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规划梳理了翠湖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沿革和文化脉络,将翠湖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归纳为四个方面:

1、昆明城市营建和山水文化的核心要素

昆明“大三山一水”文化空间(左)

昆明“小三山一水”文化空间(右)

2、昆明人民数百年累积的宝贵文化景观

翠湖周边各时期资源落位图

3、近代昆明振兴历史的集中见证地

翠湖周边近代历史遗迹分布图

4、老昆明地方文化特色富集之地


基于此,将翠湖地区定位为生态、文化、活力三个方面的 “昆明老城之心” ,即 山水通连的生态之心、脉络清晰的文化之心、血脉通达的活力之心


02

现实困境和挑战

翠湖周边鸟瞰


1

历史生态格局已不再。历史上连通翠湖与滇池的洗马河已消失,翠湖与周边山体形成的“三山一水”的历史关联已被城市建设阻断。

2

历史文化资源零散,淹没于高强度的现代建设中。

3

建设密集,高层众多,历史景观难以展现。

4

设施缺乏,品质不佳,实际体验与春城第一旅游品牌严重不符。

5

省属用地众多,产权复杂,更新难度大。


03

规划应对与创新

一、技术创新与特色

从生态、文化两个方面的意义来认定翠湖片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而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两方面推进翠湖片区的提升工作。 可以说,在昆明“城市双修”工作要求提出之前,本规划已经率先从技术思路上,开始进行昆明老城复兴的双修实践。 基于现实困境,寻找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提升方案。


1、尊重现实的恢复城市历史生态景观格局

通过省文联等局部地块的拆除,恢复云大山至翠湖、圆通山至翠湖的历史通廊, 再现“小三山一水”的城市历史景观格局

再现“小三山一水”的城市历史景观格局

拆除省文联地块,恢复云大山与翠湖的历史空间联系


结合现实情况, 通过 局部地面景观水系恢复与地下涵管连通结合 的方式 ,实现翠湖水系通过洗马河、篆塘河、草海与滇池相连的生态格局的再现。从而 恢复翠湖片区“小三山一水”与昆明“大三山一水”相连通这一昆明独有的历史文化景观

恢复翠湖与滇池水系的连通


2、塑造遗产小径“昆明近代文明之路”

基于翠湖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 “零散多样、深藏于现代城市建设之中” 的特点,采用 “价值评估—主题认定—系统保护展示” 的技术方法,引入国际 “遗产小径” 的概念充分系统展示。深入挖掘翠湖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梳理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分析资源要素的关联特征及个性特征,从而在保护的基础上明确 “昆明近代振兴的见证”这 一展示主题,以及各个子片区的分主题和重点; 通过塑造“昆明近代文明之路”串连起55处零散的历史文化资源,对线路上的资源点进行重点塑造提升 ,形成系统的展示利用片区。这一技术方法,将对全国多数名城面临的类似困境的破解,起到示范作用。

昆明近代文明之路(右图为实施过程)

“昆明近代文明之路”局部段落效果图


3、基于现实情况,紧抓“历史格局”重点塑造

基于昆明 历史城区整体风貌已基本不存 的现实情况,采取重点恢复传统格局的技术思路,具体通过 “通山水、保视廊、塑街巷” 来实现。 除上文所述的连通山水恢复历史生态格局外,针对周边建设密集的情况,通过建筑色彩改善、夜景照明控制、植物景观遮挡等手段,对严重影响历史视廊的建筑实现视觉上的消隐,使翠湖至长虫山、圆通山、讲武堂等视廊的历史景观得以再现。以翠湖环路及周边“十三坡”构成的特色街巷提升改造为重点,提升街巷慢行环境和景观品质,丰富街巷文化休闲功能。 同时,对周边的建筑高度、临湖界面长度、视廊宽度、街巷尺度在规划上进行长期严控,在未来的更新中逐步实现历史格局的恢复。

打通翠湖和云南大学、圆通山、长虫山、讲武堂等视廊

利用夜景设计消隐不协调建筑,凸显观山视廊

通过建筑立面色彩的调整凸显观山视廊

街巷整治提升效果图


4、充分挖掘、科学再现、多方式展示、改善环境设施,综合提升翠湖文化品牌

通过城市家具专项设计、夜景照明、景观设计等多种手段,对现已不存的历史文化资源信息进行充分的展示。 如利用景观手法,对已消失的明代昆明八景之一“柳营洗马”,进行恢复展示。

实施过程中的 “柳营洗马”


为了充分保护“翠湖观鸟”这一文化品牌 在本次夜景照明的设计中, 充分考虑灯具灯光对红嘴鸥栖息的影响 ,从而做出优化方案。同时根据候鸟迁徙的时间, 设计全年不同月份的灯光场景

不同月份的灯光场景


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地民俗活动,策划城市文化事件 ,落实文化空间,继承发扬地方传统文化。

落实文化空间策划文化事件


打造翠湖文化品牌的强标识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一以贯之。 设计开发周边文化产品 ,扩大宣传和影响力。

翠湖文化标识

文化标识在“近代文明之路”实施中的运用

基于规划平面图设计的原创丝巾(项目组设计)


此外,规划对环湖界面、道路断面、公共交通、城市家具、旅游服务设施等制定详细的改造提升方案,综合提升片区的环境和服务水平。

环湖界面改造

环湖界面提升详细设计

街道家具系统


二、规划实施手段的创新与特色

翠湖区位及价值的独特性,也造成了产权复杂的现状特征。根据项目组的用地权属统计,省属用地占比72%, 市属用地占12% ,个人权属用地占14%,另外还有部分五华区属及石屏县属用地。此外,翠湖位于老城核心区, 人口密度大、功能混杂、拆迁难度大 ,实施工作难度颇高。 本规划着力于实施手段的创新研究,提出破解现实困境之路,也为我国多数名城因历史原因造成的类似困境,起到示范意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