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曾说过“投资是艺术、科学和调研”,多年来,每当市场严峻的时刻,林奇的文字就会被再次广泛传播。1990年林奇在事业巅峰急流勇退,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三部畅销书,轰动华尔街。
林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个人投资者的信心
,
并向他们提供基本的投资知识
,
为业余投资者系统地讲述了一套最实用有效的股票投资策略
,
同时也提供了避开投资陷阱的方法
。
他在
《
彼得
·
林奇的成功投资
》
的第九章中
,
提到了六种
“
危险股
”
,
让我们跟随这位伟大的投资家
,
学习如何避免投资
“
踩雷
”
:
01
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
最热门行业中最热门的股票受到大家最广泛的关注
,
每个投资者在上下班途中或在火车上都会听到人们谈论这种股票
,
一般人往往由于禁不住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就买入了这种股票
。
热门股票上涨得快
,
总是会上涨到远超过任何估值方法能够估计出来的价值
,
但由于支撑股价快速上涨的只有投资者一厢情愿的期望
,
而公司基本面的实质性内容却向高空的空气一样稀薄
,
所以热门股跌下去和涨上来的速度一样快
。
如果你没能聪明地即使脱手卖出的话
,
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的账面盈利变成了亏损
,
因为当热门股下跌时
,
它绝不会慢慢下跌
,
也不会跌到你追涨买入的价位时停留一段时间
,
让你毫发无损地卖出
。
02
小心那些被吹捧成
“
下一个
”
的公司
另类林奇避而不买的股票是被吹捧成下一个IBM
、
下一个英特尔或者下一个迪土尼之类公司的股票
。
就林奇个人的经验的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几乎从来都不会真正成为它的楷模那样卓越非凡的明星
——
不管是百老汇
、
图书畅销排行榜
、
全关篮球联赛还是华尔街都不的例外
。
有多少次当你听说一名职业棒球运动员被称为下一个威利
·
梅斯(willhe Mays),或者一部小说被称为下部
《
大白鲨
》
时
,
想一想什么时候看到过
“
第一名被淘汰出局而第二名却安然无恙
”
的情况呢
?
在股票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
事实上
,
当人们把某一只股票吹成是下一个什么股票时
,
这表明不仅作为后来模仿者的这家公司的股票气数已尽
,
而且那只被追随的楷模公司北将要成为明日黄花
。
当其他的计算机公司被叫作
“
下一个IBM
”
时
,
你可能会猜到IBM将会经历一段困难时期
,
事实上IBM后来的确陷入了困境
。
现在大多数电脑公司都尽力避免成为下一个IBM
,
这也许意味着目前身处困境的IBM反而在未来有可能变得前途光明
。
03
避免
“
多元恶化
”
的公司
那些盈利不错的公司通常不是把赚来的钱用于回购股票或和提高分红
,
而是更喜欢把钱浪费在愚蠢的收购兼并上
。
如果这种一心一意想要
“
多元化
”
的公司寻找的是具备以下特点的收购对象
:
①收购价格过于高估
;
②经营的业务完全超出人们的理解范围
。
这两点毫无疑问会使公司在收购后发生的损失最大化
。
“
多元化
”
的最终结果变成了
“
多元恶化
”
。
基本上
,
每隔10年是一个轮回
,
公司似乎总是在疯狂进行多元恶化和疯狂进行大量剥离两个极端进行折腾
。
这种频繁的收购后因失败而后悔
,
只好剥离
,
然后再收购
、
再后悔
、
再剥离的一连串折腾
,
只不过是一种转移支付
,
把财富从规模很大且现金允足的公司股东转移到被收购的小公司股东手里
,
因为这些大公司往往会以很高的价格过行收购
,
当然这种做法会受到小公司股东的热烈欢迎
。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
这种愚蠢的收购和
“
多元恶化
”
唯一能够带来的两个好处是:
①持有被收购公司的股票
;
②从那些由于
“
多元恶化
”
陷入困境而决定进行瘦身重组的的公司中寻找反转型公司的投资机会
。
在实践中
,
有时收购会产生协同作用
,
但有时不会
。
如果一家公司真的必须进行收购的话
,
林奇认为它最好是收购与自己主业相关的公司
。
那些
现金充足且感觉自己实力强大的公司
在收购中存在一种趋势
:
收购出价过高
,
对收购的公司期望太高
,
而收购以后却管理不善
。
相比而言
,
林奇更愿意看到一次强有力的股票回购举动
,
因为这样的
回购对股价来说会产生最纯最的协同作用
。
04
当心小声耳语的股票
“
小声耳语的股票
”
来源于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时的经历
,
他经常接到许多人的电话
,
他们在推荐完稳健的公司之后
,
经常会压低自己的声音
,
像女人说私房话透露一些个人秘密一样补充道
:
“
我想告诉你一匹大黑马
,
这只股票可能对于你管理的基金来说市值规模太小了
,
但是对于你自己的股票账户来说绝对值得考虑
。
这家公司业务前景简直太诱人了
,
它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直只非常赚钱的大牛股
。
”
这些都是
一旦冒险成功将获得巨大回报但成功机会非常微小的高风险股票
,
这些小声耳语讲述的都是这些公司非常神奇的业务
,
通常是能成功解决最近整个国家面临的大难题
:
石油短缺
、
吸毒
、
艾滋病
,
它们的解决之道要么是匪夷所思得让你无法想象
,
要么是复杂得让你无法搞懂
。
对于这种小声耳语的股票
,
投资者根本不必再费事计算公司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
,
因为这种公司往往没有任何收益
。
投资者也不需要计算市盈率
,
因为公司没有收益也就不存在市盈率
。
林奇总是尽量提醒自己
,
如果公司的前景非常美好
,
那么等到明年或者后年再投资仍然会得到很高的回报
。
文档给公司用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以后
,
仍然可以从这只股票上赚到10倍的回报
,
当你对公司的盈利前景有所怀疑时
,
看一段时间再做投资决定也不迟
。
05
小心过于依赖大客户的股票
如果一家公司把25%~26%的商品都卖给了同一个客户
,
这表明该公司的经营处于十分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
SCI Systems公司是IBM计算机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
,
但是你无法预料IBM何时回自己生产所需的配件或者变得不需要这种配件
,
因此取消与SCI的供应合同
。
如果失去某个重要客户会给一家供应商公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
林奇在决定是否购买这只股票时会非常谨慎
。
过度依赖少数大客户的公司总是处在合同取消大灾难的边缘
。
除了取消合同的风险外
,
大客户还拥有很大的谈判优势可以逼迫供应商降价和提供其他优惠
,
这将大大压缩供应商的利润空间
,
因此购买这种过于依赖大客户的供应商公司的股票几乎不可能获得很大的投资成功
。
06
小心名字花里胡哨的公司
对于投资者来说
,
施乐公司没有起一个像大卫干式复印机(David
’
s Dry Copies)这样普通平凡的名字实在是太糟了
,
因为果真如此的话更多的投资人就会以怀疑的态度来认真分析这家公司了
。
一家好公司的名字单调乏味
,
最初会让投资者闻而远之
,
而一家资质平平的公司如果名字起得花里胡哨却可以吸引投资者买入
,
并给他们一种错误的安全感
。
只要公司的名字里有
“
高级
”
、
“
主要
”
、
“
微型
”
等字样
,
或者公司的名字中有一个
“
x
”
。
或者是用首字母组成的神秘编写词
,
就会让投资者一见钟情
。
UAL 公司把名字改成Allegis是为了吸引如今追赶时髦的投资者
。
如果它听从公司形象顾问的建议把名字改成CroCorSea
,
肯定从公司刚开始上市就吸引一大批机构投资者密切跟踪
,
那么业余投资人就根本没有机会低价买入了
。
以上内容来自
《
彼得
·
林奇的成功投资
》
,
彼得
·
林奇著
,
约翰
·
罗瑟查尔德著
,
机械工业出版2018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