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去年年底,国家高新区数量累计达146家,增量之外,成绩如何呢?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7年的两会上曾表示,现在统计的146家高新区,“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保持了年均17%的增长速度,2016年营业收入达到了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工业生产总值也增长了10.3%。可见,他们已经成为各个地区创新发展不可小觑的力量。
关于今年,识局君了解到,
淮安、汕头、铜陵狮子山、内江、咸宁、鄂尔多斯、常德、黄冈、宿迁、安顺等10家省级高新区在2月份已经获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以截至目前,全国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56家。
不止如此,国家高新区还将继续增量发展,科技部近日也给出了明确答案:
5月9日,科技部印发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首次提到,到“十三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40家左右,这意味着2016年到2020年“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再增加近百家国家高新区,而且要基本建成若干全球创新高地、国家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
规划还具体提出了四大发展目标:
——率先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和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比如,涌现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年新增注册企业数占比达到1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6.5%;
——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格局。比如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瞪羚企业数明显增加,出现一批独角兽企业;
——率先形成绿色协调发展的科技产业新城区。比如,从业人员人均生产总值率先达到小康社会水平。比如园区城市功能更趋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升;
——率先形成开放共享、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展平台。比如,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园区,形成若干全球创新高地。比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集聚辐射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
细化来看,《规划》对东部、中西部不同区域国家新区的定位也不同。
其中,东部地区注重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全面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中西部地区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柔性汇聚创新资源,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在重点领域实现创新牵引。
当然,《规划》也指出当前国家高新区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创新创业整体水平还不高、具有先发优势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多、真正拥有全球主导权的高端产业偏少等问题;
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未来新增产业要素会明显减少,政策优势会逐渐弱化,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要素驱动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三、当前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的区域布局有待优化;
四、国家高新区、自创区主动性、持续性、个性化的政策创新还不够,国家自创区要加大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发展经验,切实起到“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