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当看似“佛系”的同事,抢走了我所有的功劳 ·  昨天  
新周刊  ·  小沈阳:15年后,他换了舞台再爆红 ·  2 天前  
单读  ·  2024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好吃 | 海的味道,海鲜的味道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5-29 12:00

正文

盛夏是海的季节。即便是北方内陆,追逐海风的冲动也让海边变得不再遥远。

从北京出发,哼着小曲开车300公里,是每个夏天都要去一趟的老牌海滨度假区秦皇岛。虽然现在可以奔去新开发的私家海滩,体验是比以前搅得漆黑的海滨浴场强多了,但吃海鲜却变得麻烦了些。小时候披着浴巾从海边往回走的路上,卖烤串的小贩极多,浑身湿哒哒地站在路边点一份烤鱿鱼,那切成一根根弯曲的鱿鱼须和鱿鱼圈串成长长的一串,在小贩不断地压实和翻动中,在铁板上被煎得滋滋冒响,最后变得焦红透白,尤其是有些凹凸的外侧,粘上了更多的海鲜酱、辣椒和孜然,颜色最深。鱿鱼是越煎越香的,肉质本身有弹性,煎的过程中变得焦脆,再加上厚刷的层层酱汁,吃起来口感和滋味都非常丰富。

烤鱿鱼

游完泳的傍晚,在斜阳中拉长了一个湿头发贴在脑袋上的披着浴巾的鬼影,海风柔和地吹拂,既不太冷也不太热,此时喝杯冰可乐并不合适,倒是烤鱿鱼的温热感刚刚好。但现在想在一个清净的度假区里找到手艺好的小贩不太可能了,吃了一次酒店的蒸海鲜套餐,吃完好后悔,并不是有海鲜的地方就敢这么昂首挺胸地用蒸这法子,贝啊螺的,但凡有点腥苦就暴露无遗,特别地东施效颦。赶紧开车出去到县城中心找了个饭馆,在海边往往是那种门帘俗气,大红大绿招牌的饭馆口味最好,女服务员年轻又粗笨,大盘大盘地端上辣炒蛏子、蛤蜊蒸蛋和椒盐皮皮虾。

蛤蜊蒸蛋

秦皇岛夏天的蛏子肉养得厚,轻轻咬,在嘴里微微爆开了汁水,辣炒吃起来有滋有味。此时的蛤蜊也好,淡黄色的蒸蛋吸收了很多蛤蜊的香气,连壳带蛋羹吸进嘴里,边叭咂味儿边把空壳子从嘴里拽出来。皮皮虾更不用说了,河北天津谁不爱,虽然壳厚,但稍微耐住性子一通剥,最后就能出来完整的大大一只,皮皮虾咬劲十足,无论是椒盐味道,还是简单地煮完蘸油醋汁,都吃着过瘾。也只有在北方吃海鲜才能觉得饱腹,那些海鲜做得家常极了,边吃海鲜,边能让一碗米饭下肚。

皮皮虾

如果是到了海鲜的最优产区,蒸当然好。记得在舟山寻找海鲜时,被当地厨师做法之简单震惊到了。我逼问那些大厨,究竟有什么海鲜制作绝活才配得上大厨的称号,最后大厨们往往憋红了脸说,真的只有这些简单的做法。后来才逐渐想明白了,干脆放弃寻找大师的念头,转而去找最好的食材,哪里的海鲜最好,哪里就会出产美味。

舟山

舟山最出名的带鱼虽然在夏天体型最瘦,但依然有夏天享用的妙法,这种做法便是风鱼,类似于鱼鲞,半风干之后,四季都可以吃到美味的带鱼。我们去舟山本岛北面的一个小鱼港附近的餐馆,老板手里有船,说自己手里有很多好货。两条风干的带鱼直直吊在铁丝上,抓着尾部取下来时硬得像拿把宝剑。“宝剑”脱水之后变得细瘦干瘪,银鳞也脱落了不少,里面泛出金黄,有些地方已经溢出了油脂。样貌不怎么样,但却是赫赫有名的雷达网带鱼,“什么叫雷达网啊,很多舟山本地人说的都不对,我自己捕过我当然知道,不是要用雷达才能探测到的底层带鱼叫雷达网,而是船布网以后像雷达那样旋转,这样才能网上那种最肥厚的带鱼,因此才叫雷达网。”他的两条雷达网是托船员在出海时晒的,“活的剖开,挂在船上吹海风直接晾干。船上风是活的,晒的时候用稻草捆着,所以不会变色。在船上直接拿海水洗,洗过之后也不用再加盐。出海两个月,晒干味道就很好了。”

“雷达网”数量稀少,价格不菲,逢年过节,每斤能卖到一两百块。舟山的带鱼完全和北方的带鱼两样。北方人的经验里,带鱼不是干炸就是红烧,还要先重重地擦去厚厚的鳞,才能去掉腥味,但舟山的带鱼却是洗净切段后直接上盘蒸,最多撒一点点盐,最后水清鱼白地上桌,尤其是“雷达网”,是舟山带鱼中的极品,肉嫩到几乎夹不起来完整的一块。入口就更觉细滑了,尤其是肥滋滋的鱼肚皮,油脂最厚,吃完满口留香。

舟山带鱼

和新鲜的相比,风过之后的鱼肉变得更加结实,雷达网肉厚,咬起来相当有弹性。都说随船飘洋的风鱼里有海风的味道,我体会不出,只觉得这鱼的咸度正好,不像北方人做带鱼,慌着加上很厚的味,生怕压不住鱼腥。这鱼的咸和鲜是浑然一体的,或许就是海水浸润过的功劳吧。

当然舟山的做法并不仅限于简单的蒸煮。越到海边越爱用盐,舟山也不例外。说到盐的用法,当然还不得不提人见人爱的舟山呛蟹了。很多人不敢吃呛蟹,看它软滑的蟹肉略微透亮,似乎还是生的,我虽然胆子不大,但因为美味无敌所以还是把一切后顾之忧都抛到九霄云外去。舟山人觉得这么做已经将螃蟹呛熟,和咸蟹和腌蟹相比,把这叫做“薄腌蟹”,只腌半天,常常是早晨起来腌,晚上拿出来吃正好,不过前提就是必须是活蟹。

呛蟹

在舟山的西码头上,吃了间小小的海鲜餐厅。老板也是自家有条船出海,每天拿一点海鲜上来做,有了螃蟹就马上呛起来,客人来时再掰开蟹壳,“咔嚓咔嚓”,声音十分清脆地把螃蟹剁成小块,不那么在意摆盘,但胜在味道足够家常。制作呛蟹的唯一技术环节就是配制盐水,水必须是放凉的开水,常用的浓度比例是四份水配一份盐,除此之外盐水要保持足够的清洁,要使用专门制作的小竹棒,而不能用饭店里用餐的筷子,一旦有细微的油腻,腌制出来的呛蟹就很可能变质。

吃呛蟹完全凭的是舌尖的功夫,含在嘴里滋滋砸砸地嘬,新手也能容易地吐出一个完整的蟹骨架来。类似于蒸鱼和生鱼片的区别,呛蟹的味道也类似,肉没那么利口,而是有些粘黏和弹性,新鲜得一塌糊涂。我因为太贪嘴,每天到处找呛蟹来吃,没几天就觉得肠胃不适了,可是仍不愿罢休,听当地人的话,吃海鲜时配着本地自酿的杨梅酒来喝。夏天杨梅成熟时,就拿白酒泡上了,味道十分甘甜,很容易入口。周围人都说千万别吃里面的杨梅,酒精全跑进去了,吃完反而比喝酒醉得还快。我不信,偷尝了一颗,果然是浓浓的酒味,好在我并没有因为一颗杨梅醉倒,第二天肠胃倒是也舒服多了。

各地海鲜各有特色,并不一定都要求原味最佳,北方海鲜当然更不应该照搬南方做法。我去的秦皇岛的那个私家海滩,还有一道看起来颇为高档的海鲜鸡粥,在蒸锅将所有的海鲜做完之后,服务员把篦子揭开,下面居然一直在熬着一锅稠稠的米粥。当时感觉是个意外的惊喜,但一尝不禁皱眉,虽然海鲜的汁水在蒸熟的过程中慢慢渗进了锅底,但那些通通暴露的腥涩味也一起渗了进去,味道并没有想象中好。

南方的海边特别爱做一锅海鲜稀饭吃。我吃过很多次,印象最深,味道最鲜美的是在厦门的一个小岛上。在六月已经酷热的厦门午后,小岛的主人终于劳作归来,背后的网兜里扛了一些随手捞到的虾蟹,大个儿的舍不得自己吃,要去市区的市场里卖掉,小小的才留下来熬粥喝。

小岛的主人叫林北水,20多年前,他的哥哥出海遇难,过于悲痛的他决定不再出海,承包了这个荒芜的小岛进行绿化生产。20年来,他遭遇了无数的困难,已经数不清自己种了多少批树苗,都被一次次刮来的台风吹得无一幸免。以至于他有一次实在忍不住,在台风中跑到小岛的山顶,质问老天为什么要这么对他。好在老天并没有对他如此残酷,小树苗终于从一棵两棵开始,逐渐长满了小岛,这对于一个沙质的岛屿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奇迹。至今他仍在小岛上忙碌,尽管有些开发商看中了它的潜力,但林北水不愿意理会这些,每天仍旧天蒙蒙亮就出去种红树林抵御自然灾害,等到一天最热的时候回家,才开始吃饭补充体力。


他的老婆接过网兜,把小的虾蟹剁碎扔进稀饭里煮,撒了一些青菜粒和盐,四十分钟后端了整个锅出来。在那个空气无比黏腻,又原生态到毫无现代生活条件的小岛上,我们吃了一只沙地西瓜,饥肠辘辘地就盼着这碗粥出来,一吃觉得实在是太可口了,我一连吃了四五碗才觉得饱。虾蟹新鲜,不但没有腥味和苦味,还有种自来的甜丝丝的味道。咸粥非常适合补充体力,在那样的环境里,这就是最适合的饮食,也就会是最熨帖的味道。

我们吃完和林大叔一起坐在轮胎搭的秋千上聊天,这个有些偏执的人,有异常倔强的一面,但内心更多的是纯净。我记得那晚他儿子送我们回厦门本岛,下了非常大的雨,在那条简陋的船上,打着伞也被淋成了落汤鸡,更加还念那一晚简朴的虾蟹粥了。那是毫不造作的最美的一碗海鲜粥。

(图片来自网络)




回顾往期可点击: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让孩子动起来」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