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正逐渐被分解、挑战。作为大健康行业里的“绿瘦”,比同行们提前几年就完成了“数据驱动”改造,并开始执行“新体验”战略—体验前移、多元触点、一对一管家式服务。“绿瘦”的野心,早已经不在瘦身产品的销量之上,而是要把自己的存在感嵌入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许智博 胡雯雯 实习生◈余嘉敏
专题插图◈李晓倩
2016年10月,马云在杭州云栖大会上为中国商业带来了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概念,话音未落,雷军便发出小米将在未来5年内开1000家线下门店的惊人之语。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演讲实则暗示出未来商业的一个发展趋势—边界模糊化。
这一年,线上模式的亚马逊开了实体书店,淘品牌进驻了线下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之下,商业模式在产品和服务形态上的变革速度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快,线上线下都在朝一个“融合状态”相向而行,很多行业领域曾经的“黄金定律”要么效果减弱,要么彻底颠覆,“互联网+”的口号变成了很多行业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但作为大健康行业里的“绿瘦”,却比大多数同行提前几年就完成了“数据驱动”改造。其认为,新零售的本质在于线上线下全渠道的数据融合,而数据闭环为自己拥抱未来的商业趋势提供了无限可能—2016年12月1日,企业成立十年的时点上,“绿瘦”在广州举行的升级发布会正式宣告:始终致力于体重管理综合服务的广东绿瘦健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广东绿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升级为绿瘦健康产业集团。
作为“2015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公司100强”和“广东品牌100强”,“绿瘦”此番“升级”并非只是简单的更名,而是代表了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向“线上线下合一”大方向的真正践行:未来,绿瘦集团将形成包含工厂、互联网中心、地面纤体店美学馆、减肥训练营等的战略集群,构建成融合线上线下数据、服务、产品通路的全渠道产业结构,包括绿瘦商城、好享瘦APP、智能可穿戴设备、基因检测实验室、D28体重管理中心、绿瘦纤体店、美学馆;其产品也将进驻全国KA商超、药店OTC、健身房等多个渠道。“绿瘦”的野心早已经不在瘦身产品的销量之上,而是要把自己的存在感嵌入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让商学院里的专家观察“绿瘦”的“第一个五年”,他会看到的是一个保健食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经典商业案例:对应着女性用户的“特定需求”,利用区别于竞品的销售渠道,利用快速周转的资金和利润优势,在恪守着商业道德底线的前提下,一方面在生产端攻城略地、掌握优质生产资源,一方面不断加大广告宣传攻势,通过瘦身指导服务提升产品的销售份额。这个案例符合商业世界里的最基本逻辑,也体现了绿瘦董事长皮涛涛的商业天赋中对商机的判断能力。
这个阶段绿瘦的“成果”,体现在全国知名女性杂志的商品目录里—产品林林总总,让不熟悉“绿瘦”的人会想当然认为这是一家产品销售导向的企业。皮涛涛说:“开这么多的产品线,首先还是要满足用户的需要,除了品类,我们还要考虑用户使用的习惯,同一个产品有液态、片状、粉末状和适合不同场景使用的包装。”
在“绿瘦”的创始阶段,皮涛涛就一直在产品包装里附带一本“健康减肥”手册,后来打造了《绿瘦女人》的会员杂志,免费向客户投递,里面介绍了减肥的科学原理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用微小的、附加的服务细节,让顾客、客户和用户感受到真诚和善意,成为“回头客”,这种习惯从他少年经商、青年时做广告公司时就一以贯之,现在则叫“增加用户粘性”。
然而中国的保健食品市场也是一个“不安全”的市场:进入门槛低、监管存在大量灰色地带,一个企业即便自己可以坚持“操守”,也会因为同行问题爆发而“躺枪”。“绿瘦”在主营“产品”的第一阶段,这种整体行业存在的困扰,曾带给过皮涛涛很大的压力。
在2008年签下了谢娜作为代言人的同时,皮涛涛尝试让“绿瘦”走一条不同的道路:不再依赖对产品本身的宣传,而是“多讲科学理念”,让用户更多地了解和认可“减肥”不单单是要快,要看到减重结果,而更多的是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一个过程。
那时他的第一个想法是“做品牌”,通过专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找来范冰冰代言,打造“绿色安全、健康瘦身”的理念。
但实际上,正如很多消费者很难区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定义,大多数有“减肥”需求的人因为个体体质、生活方式、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在服用完减肥产品之后对效果的感受差异非常大。“我们只能要求客服耐心地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针对每个人的情况具体‘定制’方案。”
正是这样的理念,让“绿瘦”在行业竞争中很快脱颖而出,并且获得了政府监管部门的认可和背书:2009年,“绿瘦”荣获中国企业协会颁发的“最具责任感企业”称号,2010年还获得了中国健康年度总评榜“最受欢迎减肥类保健品”称号,得到了“健康产品诚信品牌诚信企业奖”。此外,作为纳税信用等级“A级纳税人”,广东工商局还授予了其2011年度“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
在2011年皮涛涛坚定地将“绿瘦”向“数据驱动”转型之前,长期从事“目录营销”的直觉告诉他,互联网是未来“绿瘦”的方向。和许多主动“触网”的传统企业不同,他并没有将互联网视为一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销售渠道,而是一种接触用户的方式。除了将“绿瘦”的产品在主流电商平台上“上架”,还在2009年投资重金,成立了线上“绿瘦商城”。
“绿瘦商城”的效果超出了皮涛涛的预期,一举冲进了行业电商网站的前十,稳定的流量为后台留下了大量的用户数据。直觉告诉他,改进、提高“用户体验”的钥匙就在这些数据里,“但我找不到落地的方法”。
直到后来,当他在杭州听完周宏明在淘宝大学的“电子商务战略”课程之后,他知道,对方就是那个能帮他找到钥匙的人。皮涛涛用极大的诚意打动了周宏明,对方答应以首席顾问的身份,帮助他对“绿瘦”完成一次“商务策略”的升级。那时企业内大多数员工已习惯了整个行业通行的商业逻辑,对这位空降的“专家”以及改变方案并不买账。但皮涛涛坚定地推进着周宏明为“绿瘦”制定的“顶层设计”—先从市场和销售部门开始。
“过去是卖产品,但是,你知道你卖给谁了?你说我有地址啊,那好,你卖给他了以后,你知不知道他的体验如何?你卖给了10个人,你知不知道有几个人骂你?不骂你、接受你的人又有多少可以回购?这群客户里哪些人是一年买3次或5次?买3次和买5次的消费能力和金额差距在哪里?不买的人,为什么他不买?”周宏明将一连串问题丢给了“绿瘦”的员工们。这位电子商务的权威专家感慨说,皮涛涛想做的事情,也只能是在互联网时代来完成,否则,线下那些海量的数据,既难于收集、挖掘,更难于统计和分析。“互联网+,加什么?就是让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没有互联网,做到这点成本非常高。”
在“绿瘦”的第二个五年里,越来越多的用户数据沉淀下来,市场部、销售部、产品部等决策部门先是养成了唯数据“马首是瞻”的习惯,每一个员工也有了对应的KPI考核。数据化的过程前所未有地强化了“绿瘦”的“服务”导向,让之前引入的“体重管理”的服务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可行。在这个五年,绿瘦总裁赵安学通过量化管理模式,把管理中的核心要素—人和工作,有机契合,将企业层面的任务和目标,有效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大大提升了企业各单位的执行力。有了赵安学的量化管理模式和周宏明的用户思维辅助,绿瘦的员工迅速在5年之间从180人增长到3000多人,增量最多的职位是“体重管理顾问”—“顾问”们分成9个等级,每向上“晋升”一个层级,除了业绩和服务质量考核,还要考取营养师等国家认定的专业证书。他们每天与用户进行沟通和联络。在绿瘦给员工配备的电脑上,安装了企业自主开发的“绿搜”引擎,这个引擎让所有人可以快速查找经过专业人士鉴别的各种产品、服务和健康理念的信息。
皮涛涛对于“顾问”们的要求还远不止于这些,除了与“体重管理”相关的一切,甚至包括用户在任何时间的需求—比如外地的用户到广州旅游,“顾问”可以提前为用户安排车辆接送,具体去哪里、吃些什么本地美食,这种“无微不至”的服务,让“绿瘦”与用户之间形成了一条情感纽带,甚至会有女用户带着父母来到广州“绿瘦”的总部,表达对有效减肥的感谢。
“到底绿瘦发生了什么事情?其实绿瘦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只不过绿瘦在做互联网应该做的事情。”皮涛涛说,“互联网不再只是一个沟通工具,一个销售渠道,而是一个用户数据平台,这里面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你去沉淀、管理、分析、挖掘,这是玩互联网最有趣的地方。”
“绿瘦”的转型引来了同行们的侧目,皮涛涛对于同行们想来参观考察的要求从不拒绝,要是行业里的龙头企业,他甚至会亲自为对方的高层答疑、解惑。“这是一个自信,模仿我们很容易,复制我们又很难,因为用户思维模式的头脑无法复制。”皮涛涛说,“我更愿意大家都能一起规范化,和用户一起共创健康价值,将这个市场做大、赢得用户信任,但有个原则,我们不会带着生产假冒伪劣的企业一起玩。”
2014年,“绿瘦”数据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这家企业的彻底转型—在它花了3年时间对内完成了“数据化管理”,对用户群体完成了数据的沉淀、管理、分析之后,将开始进入用户数据“挖掘”的阶段,彻底变成一家“数据驱动”型企业。
“现在政府管理部门强调保健食品要有严格的‘溯源’机制,我认为应该更加严格。”皮涛涛说,“我们的产品都有二维码,未来还会有追踪码,不仅能找到产地、批号,我还要求能知道具体到哪个用户用了哪一个产品,整个从生产到入库、销售、出库、快递的信息这对我们来说是必需的数据。”“整个行业都应该一起思考食品安全的秩序问题。挖掘是个更有趣的事情,这里面有顾问、有客户、有商品,想精准营销,三者就得做最佳的匹配。”皮涛涛说。
皮涛涛与周宏明见面时常常要探讨用户口碑与品牌价值的关联,试图厘清“绿瘦”对用户的价值在哪里。两人最后的答案是“体验”:“品牌要有数据的支撑,必须要有数据模型的计算,最好的数据还是来自于用户的数据。所以我们未来5年,是要去了解用户,聆听用户,‘绿瘦’现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一个东西是跟其他保健品或说体重管理行业的品牌不一样的,是体验。”
“对于减肥产品,定价的原则并不是有效或无效,否则定价应该论减了多少斤。”皮涛涛说,“在以前,很多人认为顾客购买完产品,企业和用户的关系就结束,但我们恰恰认为,从用户接触到绿瘦的第一瞬间,或者是购买行为结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连接’才开始,比如他在吃了这个产品之后,配合我们顾问的指导,饮食习惯改变了,生活方式变得健康了,或者她发现每天不会吃撑了,觉得清爽了,体重下降只是这些体验里的一个参数而已。”这也让皮涛涛坚定了早期自己的判断:“绿瘦”要卖给用户的,不是减肥的一个结果,而是用户瘦身的一个体验过程——并且要让用户知道。
为了聆听用户的声音,除了数据中心的分析,绿瘦在2016年底还成立了VIP客户部,这个部门没有销售指标,更不惜以全国各地登门拜访的方式回访用户,只是为了了解用户深层次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客户的抱怨和不满来自哪里,并据此优化绿瘦目前的服务体验。未来,这个部门将为大客户提供免费贴心的一系列附加服务,“绿瘦的VIP服务未来要做得比银行和航空公司VIP更好,因为我们了解用户。”皮涛涛说。
周宏明参考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概念,提出“新体验”战略—体验前移、多元触点、一对一管家式服务—“‘管家’,既代表专业又意味着贴心和忠诚,所以就提出‘绿瘦’应该是用户的‘体重管理管家’。”
“新体验”的三个特性总结起来不容易,在现实中落地更不容易。为了让用户“体验前移”,“绿瘦”结合科研级的基因检测和高科技智能设备检测,获取身体最真实的数据和信息,免费为用户提供肥胖基因检测服务,让客户知道自己的体重管理和先天条件的关系—“有了对自己身体的充分认识,客户无论胖瘦,都可以在体重管理上让‘绿瘦’为自己做点什么。你不需要减肥产品,但我们可以提供你一份严格控制热量摄入的7天食谱,甚至可以为你准备食材。”
为了让用户有更多元的体验,“绿瘦”在广州连开了三家线下纤体旗舰店,更开始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黄金商圈发展了数十家“绿瘦美学馆”。2017年上半年,健身房性质的“减肥训练营”也将投入使用。
“绿瘦”2016年开设了两期为期一周的“减肥体验营”,试图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寻找用户需要的体验。数据呈现的结果是:对于用户来讲,减肥最大的难题是情绪管理,很多人在运动或饮食管理前几天会热情饱满,但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出现抵触和怠惰。
掌握了一半用户的减肥心理之后,“管家式服务”依靠“碎片管理”的方式开始介入用户的生活,依据用户个体信息定制一套体重管理方案,通过智能手环、体脂秤,用数据监测用户的减肥体验是不是越来越好,对用户进行情绪管理。对于“绿瘦”来说,现在引流一个新的用户成本数百元。但这对于皮涛涛来说,还是非常值得:“饮食、运动、作息、情绪,绿瘦的科学体重管理要分成几个维度,每一个用户我们都给他提供终身服务。比如很多人并不是胖,而是形体不好,我们研发了可以穿着睡觉的美体衣—很多人说‘绿瘦’过界,但我们希望从过去被动的服务变成主动,在任何场景和时间,绿瘦都可以给你推送内容,陪伴你瘦身。”
“新体验”的落地也体现在“绿瘦”的CSR(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在“绿瘦”过往的十年里,皮涛涛夫妇一直是慈善活动的常客。如今,绿瘦慈善基金会除了一如既往关心中国少年儿童的贫困问题,也更加积极响应“健康中国”的号召,加大了在青少年体重管理事业方面的投入。国家卫计委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对此,绿瘦慈善基金会会长Miss Wang向 《南都周刊》记者透露,基金会将在2017年正式开启并重点打造绿瘦青少年体重管理公益项目,通过线上免费课程和服务,结合线下倡导科学的体重管理理念和方法论,帮助超重和肥胖青少年进行体重管理。
在2013到2016年间,绿瘦先后和中国保健协会、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会联合发布了中国肥胖指数报告。2016年,绿瘦又与社科院的专家团合作,成立“国民体重管理研究院”,“我们希望有更多企业加入这个体重研究生态圈,首先我们有中国数百万减肥需求人群的活跃数据,数据可以贡献给研究机构做分析,让大家对中国人的肥胖以及健康问题了解更多。行业更透明,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皮涛涛希望能让“绿瘦”有更加无限的可能:变成一个“数据平台”,为这个行业的上下游和不同领域实现资源对接和整合。
“如果说阿里巴巴是互联网零售的数据公司,那么我希望‘绿瘦’可以是一个体重管理的数据公司。”皮涛涛现在可以很清晰地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中国人少进医院,少生病。”
在2016年《柳叶刀》发表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中,中国拥有4320万肥胖男性和4640万肥胖女性,肥胖人口首次超过了美国,列世界首位。美国则以4170万肥胖男性和4610万肥胖女性位列第二。
虽然以人口密度来计算,中国的肥胖人口比例只有美国的1/4,严重肥胖的比例也低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但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过去10年,国人增长的体重几乎等同于西方人在过去30年增长的体重,也就是说,国人在肥胖上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
与此同时,与肥胖相关的各种疾病,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国人,而且受影响者的年龄层正逐渐趋于年轻化。三高,脂肪肝,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进食障碍等词汇,很多人都已经不陌生。比如,腹型肥胖的人往往比脸胖、臀胖、腿胖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这是因为相比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脂肪,腹腔内脂肪对胰岛素更敏感,会阻碍胰岛素吸收、转化、利用葡萄糖,造成血糖升高,引发糖尿病。
根据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近日给出的数据,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工作快节奏、生活方式变化造成的不科学饮食,以及缺乏锻炼等引起的亚健康状态,使中国人身体近几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中国糖尿病患者和潜在患者就由四千多万,达到快一个亿,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糖尿病患者区域。
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也显示,我国民众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持续增加,并且正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其中,高血压患者已超过了2.7亿,每年由于血压升高而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0万,每年直接医疗费用达366亿元。另外,截至2010年,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平均11.6%,男性12.1%,女性11.0%。
而青少年的超重、肥胖问题也明显增加,1985年至2010年全国共进行过5次学生体质与健康抽样调查,2010年超重、肥胖率分别是1985年8.7倍和38.1倍。
可惜的是,许多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肥胖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性。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廖志红看来,她有很多门诊病人,并不是因为认识到“肥胖是病”而来就诊的。“说一个患者肥胖,TA往往会置若罔闻,但如果说TA会得脂肪肝,TA才会非常紧张;同样,很多人知道肥胖容易引起高血压,但往往到真的查出血压高时,TA才开始重视。”
其实,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将肥胖列为仅次于吸烟和艾滋病的第三大慢性杀手,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慢性疾病。
关于如何解决肥胖或超重的问题 ,如今我们能看到和搜到的知识和方法论已然汗牛充栋。但肥胖究竟对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影响,肥胖者在求职、求偶、社交等方面的遭遇到底有什么不同,则是一个更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effery Sobal 教授是一名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他长期从事的研究领域是导致肥胖的社会原因及肥胖的后果,特别关注婚姻和体重的关系。
2005年,他曾发表一篇名为《肥胖偏见对伴侣,朋友及陌生人的社会影响》的文章,从伴侣、朋友及陌生人三个角度,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论述了肥胖偏见对于肥胖人群的影响。他在文中指出:肥胖偏见会对肥胖人群在恋爱婚姻,受教育,用工及交友等方面都造成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肥胖者的恋爱结婚的时间要比同年龄正常体重人群晚,出现交友困难,以及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易遭受陌生人言语,肢体或是其他表现形式的歧视与侮辱。
Jeffery Sobal在随后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通过研究美国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与恋爱性行为的关系,证明了肥胖与恋爱时间先后之间的联系。他和另外两位学者John Cawley和Kara Joyner一起,以《美国国家青少年纵向研究,1997年段 》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 1997 Cohort,简称NLSY97)和《国家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dolescent Health,简称Add Health)两个数据库的数据为基础,选取了其中具有准确有效身高体重信息的,体重在50磅到400磅之间(约22.7公斤-181.4公斤),身高在36英寸到87英寸之间(约91.44厘米-220.98厘米)的共17019名(其中男性8236名,女性8783名)青少年信息作为研究样本。
研究发现,在两个样本中,肥胖对于女性的影响更明显。肥胖女孩比健康体重的女孩更缺乏约会——前者的约会几率只有后者的40.5%-63%。
另一方面,肥胖对年轻女性的生活满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一份2004年发表的论文中,就对7865名年龄在18-25岁的女性进行了四年的调查研究,包括再教育、工作、婚姻状况、育儿意愿以及生活满意度等信息。
这项研究发现,在除去社会人口特征如经济地位、职业等因素的影响后,年轻女性的生活意愿与体重有密切关系,比如肥胖女性更不愿意继续升学。即使是适应了现在的职业,肥胖的年轻女性对工作职业学习,家庭关系,恋爱关系和社会活动也常感到不满意。体重过重或肥胖对于年轻女性的生活满意度和继续的生活追求有持续性的影响。
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健玲看来,肥胖与各种心理障碍有很高的相关性。肥胖者普遍有较低的自尊,较高的焦虑和抑郁感。相对于人群中7%-10%的中到重度抑郁情绪的比例,肥胖者的中到重度抑郁情绪发作的比例是20%以上,基本是普通人的2-3倍之高。
所以,所谓的“心宽体胖”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胖子常常心情更差。我们觉得可以随便拿他们的体形开玩笑的那些肥胖者,很多是使用了“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抵御现实中肥胖带来的焦虑 。而当这些防御机制崩溃的时候,常常造成更多恶劣的后果,例如身心疾病(我们常常说“气出来的病”,就是身心疾病的通俗说法),及暴力行为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肥胖者的身心疾病和暴力行为比例相对更高。
“胖”带来的心理问题,即使是孩子也无法免疫。美国一项针对8000个幼儿园孩子的纵向跟踪心理试验显示,在幼儿园就开始胖的孩子们,到了小学三年级时,有明显的社交不适和低自尊问题。20年前,女孩初次理解并尝试“减肥”的平均年龄是14岁,今天的平均年龄是8岁。在学校霸凌的案件里,1/4以上的霸凌对象是班里的小胖子。
求职,求偶,更是胖子的重灾区。一半以上的受访HR经理都承认,TA们不愿意招胖子,因为TA们觉得胖子代表了“懒”“没有自制力”“行动不便更容易受工伤”“更容易因为生病而不来上班”。在两位求职者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选瘦的那一个。
在约会市场里,肥胖者经常受到健康体形的异性的拒绝。“在我接触过的许多案例中,女性肥胖者在约会市场里受到的打击更多。”蔡健玲谈到,“健康体形的异性不愿以婚姻为目的来约会她们,而同时,又有些猎奇的异性愿意与她们进行仅止于性关系的约会,使得她们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人群。”
肥胖会带来那么多的心理问题,是不是减肥就好了呢?且慢。减肥是一个更充满危险的领域。 部分正在减肥的人群,是进食障碍(暴食症和厌食症等)和体相障碍(对自己体貌的幻觉性认知,觉得自己太丑太胖)群体。
进食障碍中的厌食症,有高达10%-20%的死亡率。暴食症是一种更常见的进食障碍。四分之一的女性都在生命中的某一时段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暴食症:对于食物的欲望,在压抑后反弹,产生各种过度补偿的行为(翻译成人话就是:饿自己饿惨了,然后拼命吃)。暴食症可以在8小时之内吃进2万-3万大卡的食物(大约是300-400个鸡蛋的热量总和)。患者常常在暴食之后依靠泻药或呕吐,试图把食物排出来。
另外,很多人会用记账的方式不断计算每天摄入和消耗的卡路里,更有甚者,会把自己的大小便称重,以期管理进出平衡。这些行为对于身体和心理都有巨大的损伤。强迫行为与抑郁情绪是常见的副产品。
不当减肥引发的体重变化问题,也常常导致抑郁。“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接待过不少因为减肥而造成心理问题的来访者。我记得比较典型的是一位身高1米65,35岁的女性:她从20岁开始减肥,最狠的时候,每天只吃一个苹果,并疯狂地进行运动。她从85公斤减到50公斤,有一天还到了49公斤。当时她对自己非常满意,然而好景不长,50公斤只保持了几个月,之后她就得了暴食症,用呕吐加泻药的方式,勉强将体重维持在65公斤上下将近5年。最后这些方式都不再起作用,她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减肥。她现在的体重是125公斤。同时,在与体重的抗争中,她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因此,对于一个肥胖者来说,认识并察觉到心理问题对自己的影响,是接受自己,面向健康的生活的第一步。只有采用了科学的体重控制方法,过上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健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状态。减肥是这个过程的美好的副产品,而不是人生的目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了解并认真对待肥胖带来的心理问题及社会效应,并提出和实行有效的解决方案,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责任。不同厚度的脂肪下,都是同样的肌肉与骨骼组成的肉体。不同体形的身体内,都是同样敏感和脆弱的心。无论胖瘦,每个人都值得被平等尊重。愿每一个肥胖者都被温柔对待。
Jeffery Sobal ,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学院教授,社会学家、生物学家,长期从事与肥胖相关的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导致肥胖的社会原因及肥胖的后果,特别关注婚姻和体重的关系。
“肥胖偏见会对肥胖人群在恋爱婚姻,受教育,用工及交友等方面都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恋爱结婚的时间比同年龄正常体重人群晚,出现交友困难,以及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易遭受陌生人言语,肢体或是其他表现形式的歧视与侮辱。”
蔡健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催眠师协会会员。师从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斯坦福大学 BA(经济学&心理学),工程学院Master,商学院MBA。企业领导力教练。曾任职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硅谷高科技公司。主要咨询方向:两性关系及婚姻,性,青少年发展,职场发展及领导力。
“作为一个曾经的‘瘦子—胖子—瘦子—胖子’,本人对体重与心理这个话题有着深刻认识。从小处来说,这是‘美女’和‘大姐’称呼的区别,是‘帅哥问我要号码’和‘帅哥问我孩子多大了’的区别。从大处来说,哦,哪里有什么大处,除了胳膊肚子和大腿。所谓的‘心宽体胖’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胖子常常心情更差。很多可以随便拿自己的体形开玩笑的肥胖者,往往是使用了‘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抵御现实中肥胖带来的焦虑 。而当这些防御机制崩溃的时候,常常造成更多恶劣的后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