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橄榄古典音乐
全国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公众号。听音乐,长知识。《橄榄古典音乐》杂志季刊全国发行。因为有橄榄,生活更精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橄榄古典音乐

东方之珠 | 1首人人都会唱的歌,1支闪耀亚洲的乐团

橄榄古典音乐  · 公众号  ·  · 2018-08-29 19:58

正文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这可能是 所有 中国人都会唱的一首歌

在古典音乐领域

也有这样一颗镶嵌在港岛的明珠

香港管弦乐团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请欣赏港乐与久石让演绎《天空之城》▽



作为亚洲 最优秀 的交响乐团之一

值港 乐成立45周年之

让我们重温它经历的 风雨及辉煌







1948

传奇音乐家富华来了

富华指挥中英管弦乐团(港乐前身)

1948年4月30日,英国人白尔德博士指挥了香港管弦乐团(港乐)前身、中英管弦乐团成立后的首场音乐会,同时他也在乐团担任小提琴首席。1953年他邀请 原上海工部局乐队首席指挥富华领导港乐


在这位历经抗战、经验丰富的意大利著名音乐家训练下,中英管弦乐团进步迅速,有了全新的面貌,很快享誉香江。1957年,中英管弦乐团众望所归,改名为香港管弦乐团,成为城市名片。









1973

港乐正式职业化

首任音乐总监林克昌与港乐


1973年3月5日,香港管弦协会主席白尔德博士宣布:“决心把乐团提升为具备实力、值得支持的职业乐团的时刻已经来临。”他的宣布可以说结束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等待。


他回忆说:“过去25年我们一直艰苦经营,经常缺乏乐师,更多是缺乏资源。” 1974年1月11日,港乐职业化后的首场音乐会,演出了贝多芬《艾格蒙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首任音乐总监林克昌指挥港乐


1974/75年首个职业音乐季一共演出12套节目、33场音乐会。虽然乐团当时只有45位全职乐师,以及20位合约演出者, 所演出的却是难度甚高的作品, 包括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等。


另外还有10场室内乐音乐会,10场“逍遥音乐会”,演出普及古典曲目。 首季请来的客席音乐家,包括钢琴家布赫宾德 、Agustin Anievas,小提琴家西崎崇子、Ulf Hoelscher等。按当时的做法,每套节目演出三次,即三个晚上。虽然票价不算贵,由两元到十元,但音乐会只卖出50%到75%的门票。这跟1975年下半年世界经济不景不无关系。







1975

遭遇首次重大挫折

港乐首任音乐总监林克昌


1975年12月,港乐遭遇首次重大挫折:首任音乐总监林克昌突然宣布辞职。此前仅仅一个月, 林氏指挥港乐演出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倍受赞誉,同场还有法国著名大提琴家纳瓦拉,演出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1978

首张唱片问世

《中国管弦乐作品》封面封底



1978年蒙玛大师与港乐灌录“梁祝”,由林克昌的胞弟林克汉担任独奏。 这张名为《中国管弦乐作品》的唱片,记录了这个只有四周岁乐团的声音,也是处子之作,亦开启了蒙玛身为港乐音乐总监的年代。


1978/79乐季比一般的都长。它由原来的3月份开始,一直伸延到翌年的6月,好让1979年9月份开始新乐季,自此跟西方乐团秋季到翌年夏季的乐季一致。


在这个特长乐季期间,多位国际一流独奏家先后来港与港乐作处子演出,这包括钢琴家 Andor Foldes、 小提琴家 费拉斯、 大提琴家 富尼埃 等。同样在这个乐季期间,由著名钢琴家 傅聪 在德国汉堡亲自挑选的一台三米长的史坦威钢琴进驻大会堂音乐厅


港乐第二任音乐总监蒙玛







1978

伦敦爱乐首席的加盟

美籍华裔指挥董麟


1978年12月8日,美籍华裔指挥董麟以客席指挥身份领导港乐演出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董麟出任港乐音乐总监的三年,乐团整体演奏水平稳步发展。为此,他引进一定数量的新作品和请来高水平的首席乐师,包括乐队首席 嘉秉宁 和副首席 顾品德 ,他们来港前在 伦敦爱乐乐团 担任相同职位。


同时,从港岛、九龙到新界都有全新演出场地建成:浸会学院(今浸会大学)的大专会堂、荃湾大会堂、湾仔伊利沙白体育馆(伊馆)。










1982

首张白金唱片诞生

董麟与港乐在排练


1982年1月,如果要选出一场足以把 港乐列入国际古典版图 的音乐会, 肖斯塔科维奇家族三代同堂音乐会可算其一 :儿子马克西姆及孙子季米特里合作演出肖氏《第二钢琴协奏曲》。


《彩云追月》唱片封面



同期, 港乐在荃湾大会堂首次完成录音 ,开启了数码录音时代。录音由时任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助理指挥甄健豪执棒,演出十二首为管弦乐队编曲的著名中国音乐,包括以之为唱片主题的 《彩云追月》 ,由拿索斯前身、香港唱片出版。4月面世后,短短三个月便售出一万张。到了1984年夏,在亚洲的销售总数已达五万, 成为港乐的第一张白金唱片。另一张《著名电视主题曲》亦赢得金唱片。


港乐录制的《彩云追月》

港乐录制的《上海滩》主题曲







1982

首次与流行歌星合作

港乐与关正杰



港乐与流行歌星的首次合作是1982年9月关正杰在伊馆的六场音乐会 ,场场满座,成为当时的记录。演出亦被录成唱片,后来更 为港乐 添上另一张白金唱片


关正杰与港乐合作《世界真细小》







1983

香港首演《春之祭》

港乐在沙田演出


1983年1月,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由港乐作香港历史性首演 ,指挥是美国犹他交响乐团总监科杨(Varujan Kojian),他曾在著名发烧唱片公司Reference Recordings录制过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1983年4月11日-19日,港乐在新加坡、曼谷及大阪演出两套不同的曲目。巡演获得空前的成功,尤其是在大阪。









1984

施明汉成为第四任总监

1984–89年港乐第四任音乐总监施明汉


1984年10月5日,施明汉以陈永华的新作《庆典》揭开他的总监任期


在他任内由港乐首演的香港作曲家作品包括曾叶发的《管弦乐序曲》、陈培勋为高胡和乐队而写的《广东音乐幻想组曲》、董丽诚的《月黑》、罗永晖的琵琶协奏曲、陈锦标的《乐章》(为乐队而作)等。


1984年,已届 79岁高龄的蒂皮特爵士 亲自指挥自己的D大调《查理斯王子诞辰组曲》,为香港艺术节开幕。 其他 首次与港乐同台演出的还有指挥家格罗夫斯爵士、杰拉德·施瓦茨、郑明勋,小提琴家林昭亮、敏茨,钢琴家费尔库斯尼、怀尔德,长笛家Aurèle Nicolet等








1985

汤沐海指挥港乐引起轰动

指挥家汤沐海


除了薛伟、许斐平等独奏家,内地指挥相继与港乐演出, 最为轰动的莫过于指挥大师卡拉扬入室弟子汤沐海的亮相 ,尤其是他伴奏长笛巨擘兰帕尔,演出改编的哈恰图良《小提琴协奏曲》,成为经典。







1986

首次巡演内地

港乐首次访问内地合影



1986年2月,施明汉带领港乐首次步入神州大地 ,在北京、上海、杭州进行十一天巡演。此行主要目的是到开幕仅仅一个月的北京音乐厅演出,成为这里的首支非内地乐团。开场是曾叶发的《管弦乐序曲》和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独奏是来自上海的钢琴家李坚。


1986年7月,香港举行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这是一次空前也可能绝后的盛会 ,一大批顶尖华人作曲家济济一堂,白天论乐,晚上到音乐厅听演奏。


对任何乐团来说,这是一次可遇而不可求的荣誉,由作曲家亲自排练甚至指挥自己的力作,包括谭盾、陈其钢、郭文景、瞿小松、陈怡、周龙、叶小刚、黄安伦,还有香港的林乐培、曾叶发、陈永华等。








1995

由国际厂牌首发唱片

港乐录制的《斯特拉文斯基》唱片封面(上)

音乐总监艾德敦(下)


1995年, 港乐二十大寿 最特别的献礼大概是它自己的录音, 首次由欧洲名牌唱片公司、EMI维珍古典发行的斯特拉文斯基专辑 ,由乐团第五任总监艾德敦指挥,出版后大受好评。


艾德敦指挥港乐演奏斯特拉文斯基


1995年9月,港乐百人大军浩浩荡荡出发到美国西岸,进行十六天、九个城市演出的任务。这是乐团首次在亚洲以外演出。








1997

为香港回归献礼

《一九九七交响曲“天·地·人”》唱片封面


1997年2月到4月期间,乐团两度与谭盾合作,由他亲自指挥歌剧《马可.波罗》,为第二十五届香港艺术节开幕。4月,谭氏再临香江进行录音,在荃湾大会堂指挥乐团和叶氏儿童合唱团,加上远在武汉的古编钟,还有在美国东岸的马友友,混合而成七十多分钟的《一九九七交响曲:天·地·人》。谭盾把这首作品“献给那些希望去爱和希望被爱的人们”。 1997年7月1日,这首交响曲由港乐首演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


《一九九七交响曲:天·地·人》片段


1997年12月1日 ,由客席女指挥威尔逊执棒, 艾萨克·斯特恩大师与港乐一连演奏两首著名作品 ,分别是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与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乐评人黎键在《明报》写道:“港乐与斯特恩的合作可算是与有荣焉。他有手,但更有心,而这颗心却是那么善良,那么青春。”







1999

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

港乐团员在天安门合影

1999年金秋10月,港乐在人民大会堂为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BMF)作开幕演出 。当时正值共和国五十大庆,港乐能够担此重任,荣誉不少。穆索斯基《图画展览会》终段大锣一敲,响彻一万座位的人民大会堂,但更为吸引的应是第一副团长徐惟聆独奏的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此次演出是徐惟聆在港乐的告别演出。


第五任总监艾德敦在港乐的十一年(1989–2000),让他成为目前港乐年资最长的音乐总监 ,期间既是20世纪最后十年,亦是英国在香港管治的最后几年,而且跨越到香港作为共和国首个特别行政区的头三年。


中国音乐家与港乐首度合作,截至2000年,在指挥家方面包括陈佐湟(1990年)、邵恩(1991年)、叶聪(1991年)、翁维智(1994)、黄大德(1995年)、余隆(1995年)、吕绍嘉(1995年)、吕嘉(1998年)、水蓝(1999年)、胡咏言(1999年)等。


独奏方面有钢琴家孔祥东(1991年)、大提琴家倪海叶(1991年)、钢琴家陈毓襄(1995年)、小提琴家钱舟(1996年)、钢琴家郎朗(1999年)、女高音黄英(2000年)等。








2003

迪华特担纲第七任总监

港乐音乐总监黄大德(上)和迪华特(下)



2003年7月,港乐乐季闭幕音乐会,原订由第六任总监黄大德指挥,但却让给一位客席指挥迪华特。开场的曲目改为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之后仍是由法国钢琴家蒂博代弹奏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最后以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结束。以上便是 迪华特首次与港乐的“邂逅” ,当演完第二场后,港乐随即在酒会上宣布委任迪氏为 港乐第七任总监 ,首份合约为期五年。


黄大德 在港乐的两年总监任期受到乐师离职等负面新闻困扰,但他成功恢复了乐团音乐会的电台直播。接着他 指挥了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是港乐的首演


黄大德主政港乐期间(2000–2003),为拿索斯录了两张激光唱片,分别为 布梭尼《图兰朵组曲》和盛宗亮作品专辑《中国梦》 ,连续两年被 英国《留声机》杂志评为“十大唱片” ,这对港乐来说是项纪录。


港乐演奏中国作曲家盛宗亮《中国梦》之“号角”







2004

首次在港演出马勒全集

迪华特在指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