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
如何理解“社会融合”与“可持续发展”是老年设施规划设计的两大根本要义?
的理论分析篇和
践行“社会融合”与“可持续发展”要义的老年设施规划设计案例分析篇
,本文为终结部分,也是探讨这一专题的目的所在。
特意分成三篇系列推出,希望
留给读者每篇不超过15分钟,不急不燥也不疲乏的阅读体验,也欢迎您留下评论和自己的想法。
本文开篇之前,我还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发现——案例的阅读量远超理论分析。的确,在通常的心理认知规律中,我们每个人的直觉都容易被视觉图像吸引,都急于知道一件事物是什么样子,而要明悉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才能成为这样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去理解,去思考。
如果当您兴致勃勃地看完案例,却感觉悻悻然与己无关,或者于中国的现实不可行,我想请您回想一下这些案例的选择及分析的脉络与您以往见过读过的有何不同,或许再读读这一专题的前篇和本文来把握这一专题的内在因果关系,并探讨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其实也是情感建筑工作室最期望与您共享的
循证建筑环境研究与实践
的工作方式。
反思中国老年设施与服务供需失衡现象背后的原因
对照美国与欧盟国家截然不同的实践方式和结果,再看我国现阶段国情——国家社会目标明晰,政府和企业介入民生经济积极性高,社区、家庭社会融合基础尚好,地域自然、文化特质丰富。。。。。。这些本来都是有助于合理构建老年设施与服务体系的有利条件,事实上却没有被恰当而充分地利用。由此,作者分析,在供需失衡现象的背后实际存在着3个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在中国实践中急需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些政府和企业决策部门过于草率地选择了实质上与普惠可持续发展社会目标完全相悖的国际实践参照系,并通过快速复制其成型商业模式和空间方式推动老年设施与服务市场化程度,而没有着力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从高效整合公共政策与规划设计行为出发,宏观健全区域、城市公共设施体系,微观提升设施环境质量的实践方式。
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以公共设施和空间建设促进社会融合和循环经济的前瞻意识不足,且缺乏针对提升规划设计水平采取的实际行动,如常规性城市与社区公共设施与空间需求的民意调查机制,专家项目监控、评估、建议平台,社会公开设计竞赛机制等,从而造成包括老年设施在内的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各行其是,呈随机碎片状分布,而且往往单一模式一哄而上,
建设、运行成效不佳再推翻重来,虚耗了大量资金、资源
。
设施建筑规划设计处于建设流程末端,选址与规模缺乏依据和论证,以及模式化建筑设计思维中的老年用户缺席,建筑环境失能失语是大量老年设施项目的通病,也是大量建成老年设施并没有起到预期保障老年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作用,反而成为不能凝聚公共生活的躯壳的主因之一。同时,由于目前介入老年设施建设的设计力量普遍水平不足,也使投资者、运营者产生了建筑环境只投入不产出,会与运营、服务顾此失彼的误解。
修正中国老年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实践方式的要点
归结以上理论和实践分析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判断,作者就中国老年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实践方式的修正由宏观到微观提出以下4个要点:
随着全球性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人口构成(老龄化、移民等)的急剧变化,社会分化已经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和权力的分化,而是扩散到自我意识的分化,这一趋势不可避免,也使社会现实更加错综复杂,如果听之任之,必然会使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瓦解。
因此,老年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应也不可能在没有以国家政府层面主导的整合手段的前提下健康发展。同时,整合手段不应再是以往简单划一的机械整合,而是必须运用多元的、系统的外在控制和内在有机联系的方式,包容社会异质性因素存在的有机整合。
老年设施的功能不仅在于提供集约人工服务的场所,更是以更经济高效的方式地为老年人提供安心居所,帮助老年人降低生活成本,保持和扩大社会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而减少对他人依赖,在平等互惠的社会活动中获得尊重和自我满足感。
因此,针对现有居家、机构、老年社区三种维度的居住模式,应从规划设计角度避免空间隔离和基于贫富、社会地位的等级分化。
加入社会和经济效益双向量的综合考量,应用城市公共设施综合体开发策略增加的是
老年设施的公共开放共享性
,以此为导向的规划设计实践结果也能更广泛地契合所有地域、城市、社区居民的利益与需求,激发更自然、和谐、有规律、有意义的社会交往,从而更长远地打消了所有人对于老年群体,其实更是对衰老现象的排斥和日常生活的远忧近虑。这一附加价值远远超过囿于设施的建设运行仅针对老年群体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