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胖东来处罚员工,为啥令打工人“羡慕”? ·  14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任岁月倥偬,任时光沉淀,600余年欢庆时刻总有它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作为一名独居社畜,我用下厨来祛除“班味” ·  3 天前  
新周刊  ·  为什么说“龙系长相”是天生演员?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音乐能影响我们的决策吗?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0-14 12:00

正文


音乐能影响我们的决策吗?

在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对话体中篇小说《克鲁采奏鸣曲》(1889)里,主人公的妻子在学习钢琴期间认识了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二者在练习合奏贝多芬的《克鲁采奏鸣曲》(Op.47)的过程中渐生情愫,被主人公所嫉妒。在一次出差回家时,丈夫又目睹了一次暧昧的合练。于是在音乐声中,忍无可忍的丈夫决定行动。他用匕首捅死了妻子,而小提琴家则幸运地捡回了一条性命。

故事里,托尔斯泰借主人公之口向倾听者解释自己的动机:“音乐具备激发情感的力量,但在那之后,音乐却不会帮人们找到终结情感的方向。”看来,丈夫认为是《克鲁采奏鸣曲》鼓动他起了杀心。他终于还是把动机赖在贝多芬头上了呢!

虽然小说《克》是虚构作品,但一经问世便由于其中探讨的关于情感本质和男女关系的话题过于深刻和真实,而遭到本国甚至欧美一些国家的出版禁令。这个故事本身也成为后来许多文艺作品的灵感源泉,变成“音乐让人失去理智”的代名词。

René-Xavier Prinet, La Sonate à Kreutzer, 1901

你经历过类似的情境吗?在音乐的驱动下做出不理性的、让人后悔的行为?当然也可以是好的结果,比如一首歌曲让你决定对一个人或一件过往之事不再耿耿于怀;一部音乐剧的独白唱段促使你踏上一次新的冒险旅程;一段反复出现的音乐动机让你决定第二天就向心爱的人告白……

音乐真的能影响我们的决策吗?感觉上应该是可以的。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浅浅地聊一聊音乐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以及这样做为什么能影响我们的决策。首先让我们从一次决策过程开始谈起。


什么是一次决策过程?

以我们的日常视角来看,一次决策过程通俗讲就是因为一些原因做了一个决定。比如我决定鸽掉原定1小时后的一个约会,因为外面开始下大雨了。从认知心理学的更加量化的视角来看,一次决策过程可以指个体在面对选择时,从信息获取到最终选择的整个心理和神经机制的过程,它可以包括从信息获取、选项评估、情感反馈、行为执行、到结果评估的所有环节。

一次决策过程示意图(来源:自制工具:Monica)

所以针对放鸽子这件事,信息获取对应的是“外面开始下大雨了”;选项评估对应的是“对赴约或不赴约两个选项的后果的评估”;情感反馈比较复杂,对应的是“我在评估赴约或不赴约两个选项时的情绪状态,以及它对我的评估的影响”;行为执行对应的是“决定不去了,发个消息说一下吧”;结果评估对应的是“我在那之后承受的一切”。问题是,如果我们认为音乐可以影响我们的决策,它的影响最有可能出现在决策过程的哪个环节中呢?换句话说,如果你提前预想到我可能会因为外面下大雨而不想赴约,而你手上刚好有一首可以激发人们信守承诺、言出必行美德的音乐,你觉得它实际可以影响到哪个环节呢?

答案似乎很简单。在选项评估和情感反馈这两个环节中,音乐的影响应该是最直接的。坦白讲,你很难不让我注意到下雨这种客观的信息,但如果能改变我的情绪状态,就很容易左右我对不同选项后果的评估了。到这里,我们似乎发现了音乐、情绪和决策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些结果可以从认知神经科学中找到更为可靠的证据吗?可以试着找找看。


音乐加工、选项评估、情感反馈的神经机制是什么?

想要搞清楚一次决策过程的神经机制,其实是一个无限庞大且尚未定论的问题,但也没必要避而不谈。就目前认知神经科学家得到的阶段性结论而言,我们首先可以找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的主要大脑区域。这里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参与活动的大脑区域”。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经常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开展实验,以研究个体在完成特定任务时大脑各个区域的血氧水平变化。实验结果呈现在仪器上时,会把由于大量神经元放电造成血氧含量变高的脑区显像成橙红色或蓝色,于是这个脑区看起来就被“激活”了,成为了“正在参与某项活动的大脑区域”。研究者们发现:

参与音乐加工的核心脑区是听觉皮层,主要负责加工音调、音色和节奏等信息。同时,海马体会负责对音乐旋律的记忆;杏仁核会处理听音乐时的情感反应;小脑和基底神经节也会参与对节奏的认知和对运动的控制;前额叶皮层则负责对音乐信息的分析和理解。

参与选项评估的核心脑区是前额叶皮层,主要负责复杂信息计算和社交场景评估。同时,海马体负责记忆提取,帮助个体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取信息以评估当前选项;杏仁核则处理情感信息,影响对选项的偏好和选择。

参与情感反馈的核心脑区是杏仁核,主要负责负面情绪的加工处理。同时,海马体负责情绪记忆的提取,为个体提供相似情感体验的相关信息;扣带回则参与情绪的自我调节;伏隔核负责与动机相关的正向情绪。

前额叶皮层、听觉皮层、杏仁核在大脑中的位置来源:自制工具:https://www.brainfacts.org/3d-brain

总结这些不难看出,参与音乐加工的脑区与参与选项评估和情感反馈这两个环节的脑区有诸多重叠,特别是“情绪中枢”杏仁核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有理由推断,在一次决策过程中,音乐加工可以直接影响情感反馈和选项评估,但更有可能会通过情感反馈间接影响选项评估。如何找到更直观的证据呢?

脑电波与音乐加工

脑电波是大脑由于大量神经细胞同步振荡发出的波状电信号。刚才提到,“激活”源于某个脑区内大量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脑电波则综合了所有正在被“激活”的脑区的电活动信号。这些电信号可以通过电极帽接收并绘制成脑电图——即脑电波的图像。因此它虽然不能具体告诉你哪部分大脑正在工作,但却能更容易地解释“你的大脑(作为一个整体)正在做什么”

常用的脑电波分类一般有五种,频率从低到高分别被命名为delta(δ)波、theta(θ)波、alpha(α)波、beta(β)波、gamma(γ)波如果通俗地总结脑电波对个体行为的指示性,则δ波代表无意识状态,比如在深度睡眠中;θ波代表做梦;α波代表放松、冥想状态;β波代表警觉、焦虑状态;γ波代表人在进行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等有意识行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持续接收一个人的脑电波,观察分析这份动态的脑电图,我们可以通过脑电波的频率变化推测出这个人的心境状态。那如果同时我们给这个人听不同类别的音乐呢?参与音乐加工会让脑电波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五种常用的脑电波分类

研究者发现,人在听环境音乐、轻音乐时会产生更多的α波,促进放松和减轻焦虑;在听摇滚乐、电子乐这样节奏较快、激励性较高的音乐时,β波会增强,这意味着警觉性的提升;古典音乐通常会同时激发α波和β波,在提高注意力的同时也促进放松;而θ波往往在悲伤或缓慢的音乐之后出现。由此我们知道,音乐确实可以通过改变脑电波的频率来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但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在一次决策过程中的选项评估环节,进而影响决策结果的?还有更直接的证据吗?

其实,认知神经科学中更常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研究脑电波。这种技术要求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起点,然后在之后某一特定时间时给出一件特定任务,记录在那之后几百毫秒内的脑电变化,以此解释该任务涉及的心理现象。这种实验范式如果能广泛应用于对音乐、情绪和决策的研究,将为这一领域提供最直接的来自神经机制的证据。那么我们就设计一个关于音乐如何影响决策的脑电实验好了:我们假设听《克鲁采奏鸣曲》可以改变人的理性选择。请两组被试在同一事件的两个选项中作出选择;其中一组在选择前听2分钟的《克鲁采奏鸣曲》第三乐章片段,另一组不听直接选择。我们可以在这个实验中提取出能合理解释假设的“事件相关电位”数据进行分析吗?答案是不可以。因为“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要求严格的时间锚点和短促的任务反应时长,以避免多个心理活动产生的电位互相叠加造成解读误差,这使得这项技术天然不适合开展音乐相关研究,很难帮助拓展这一研究领域的边界。

所以很遗憾,没有更加直接的证据了。但是不要着急,还有更加有趣的证据。


音乐与延迟满足的关系

延迟满足理论可以算是决策科学领域最老生常谈的一个重要概念了。它指的是人放弃当下立即可获得的、通常是更低额的收益,以期待未来获得更高额的收益这一决策过程。许多人会把延迟满足当作是理性人的基本心理能力之一,因为它实在是过于普适了,普适到几乎所有选项评估都可以套用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的框架。

焦虑情绪是影响延迟满足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焦虑一方面会让人情绪不适,更倾向于即时满足以缓解这种不适;另一方面也会让人产生注意力和计算能力下降,改变人对未来收益的预测和心理评估,使人更倾向于选择当下利益。焦虑与延迟满足是决策过程中选项评估与情感反馈之间的最经典关系之一。

延迟满足是一种基本能力来源:自制工具:Midjourney)

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放鸽子的例子。外面下大雨时决定赴约或不赴约,实际上可以转化为一项延迟满足选项——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给我带来更长远更深层的心理满足,对应一项即时满足选项——不用在大雨天出行能让我这一下午感到舒服。我选择放鸽子时焦虑吗?很有可能,因为我做了即时满足的“非理性决策”。如何让我返回理性呢?一段能激发大脑产生更多α波的音乐也许是个好主意,因为它能促进放松和减轻焦虑。

再来看看小说《克》里出差回家的主人公,他妒火中烧决定杀人前面临一项延迟满足选项——尝试用理性的方式解决三个人的关系问题,不用作为杀人犯亡命天涯,对应一项即时满足选项——杀之后快,玉石俱焚。他决定杀人时焦虑吗?太有可能了。听过《克鲁采奏鸣曲》的人应该都会对第三乐章“急板”印象深刻。这种慷慨激昂的音乐刚好契合β波的发生,容易使人进入警觉、焦虑、紧张的状态,产生较大的认知负荷,甚至诱发过度的生理反应。而焦虑的主人公最终选择被情感占据了上风,在音乐的推动下放弃了延迟满足,做出了非理性行为。这么看来贝多芬真的难辞其咎啊!


知道了这些,然后呢?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浅尝辄止地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讨论了音乐、脑电波和决策过程之间的微妙联系。我们已经知道,在听觉皮层对音乐的加工可能会通过杏仁核改变人的焦虑水平,进而在前额叶皮层影响人对选项的评估,而这一系列大脑活动会形成指示放松的α波或指示焦虑的β波,影响人们作出延迟满足或即时满足的决策。需要注意的是,延迟满足绝不是解释决策过程的唯一理论,因为每个个体的认知水平差别是非常大的,每个人的“理性”标准甚至可能大相径庭。我们只能在一个比较统一的社会准则范围内谈论理性、谈论延迟满足。同理,上面提到的音乐与脑电波的关系也不可能是全部知识。不同乐器的音色区别、旋律是否和谐、动机是否抓耳、节奏、速度、甚至音量大小等等都可能是音乐引起脑电波变化的决定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如果想从认知神经科学层面上确定音乐、脑电波和决策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大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音乐、脑与决策 (来源:自制工具:Midjourney)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找到打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与音乐关系大门的钥匙,以便更好地认识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更实际的是,当我们面临重大决策时,可以尝试听不同的音乐来帮助我们改善情绪、理性评估选项。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负面情绪,或正要做一个重大的决定,也可以注意是否有音乐在其中起到了情绪放大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音乐是无辜的。如果真的做了错误的决定,要勇敢地承担责任,不要总想着赖音乐啊!



点击订阅⬇️⬇️⬇️
《爱乐》2024年第10期
「 绘画:以音乐之名」


前奏 | 波兰音乐的勇敢新世界
华彩 | 流浪者离魂记
变奏 | 弗里德里希:心若琴弦
再现 | 看琴音,听画意——记粉墨丹心
泛音 | 惠斯勒的音画艺术

幕间 | 琉特琴颂歌

对话 | 库伦齐斯: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
回旋|  温德青室内歌剧《庄周起死》的精神寓言纸上音乐会
专栏 | 袁乐—保罗•西蒙的三次蜕变
安可 | 虫胶唱片时代的“补白”录音



点击订阅⬇️⬇️⬇️
《爱乐》2024全年纸刊



推荐文章
三联生活周刊  ·  胖东来处罚员工,为啥令打工人“羡慕”?
14 小时前
码农翻身  ·  编译还是解释?
7 年前
码农翻身  ·  编译还是解释?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