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一段时间,关于金融行业降薪的各种舆论又在浮出水面。绝大多数的声音是,为金融行业降薪拍手叫好。过去几年基金确实没有给大家赚到钱,我个人买的权益基金产品,过去三年也基本上都亏钱。许多人说,基金亏钱,为什么基金经理还要赚钱?
我们知道,每一个基金产品都有其“解决方案”特征,如果一点钱不要亏,那么完全可以买货币基金,但其收益率就不高。每一个买主动权益基金的投资者,都是在通过承担风险获得收益。《股市长线法宝》这本书中反复提及,权益资产之所以长期收益率超过通胀和债券资产,就是对投资者的风险补偿。
我一直相信,公募基金是老百姓买到最优质、最便宜的阿尔法。不仅交易便捷、买入门槛低、业绩透明、费率比私募便宜很多,而且还有优秀程度不亚于私募的基金经理,更强大的投研团队,更丰富的研究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公募基金收益率是跑赢私募的,特别是在扣费以后。
事实上,由于费率更高,还要业绩报酬,风险共担的做法,更应该在私募基金中践行!当然,本身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商业模式也不同,这里不做展开讨论。
我个人非常同意好友零城投资下面的这篇文章,更进一步说,如果行业长期费率下行,一定会把整个行业的阿尔法抹去。
我也希望,市场能有更多正面的声音。我们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环节,也呼吁坚决反对金融行业全面降薪、基金无脑降费!还是通过更市场化的模式,形成专业分工,最终的结果是让持有人获得好的收益。最后的最后,我依然相信中国资本市场处于新牛市启点,让资产管理行业回归市场化,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以下内容来自公众号零城投资:
财经自媒体属于“卖铲子的”,金融行业降薪、降费这种事对我们影响不大。在绝大部分人都支持降薪、降费的情况下,在整个舆论都对基金经理乃至金融行业从业者持负面态度的情况下,本来我没必要写这种文章找骂。
但财经自媒体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意见领袖”“代言人”,前几年我一直努力为投资者发声,希望针对基金经理离职、基金经理一拖多、规模过大等问题,出台一些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政策。
今天我想要站在金融行业这边,为他们发发声。我不代表谁,我就代表我自己——普通的投资者、普通的中国人——聊聊看法。
反对要求金融行业
限薪、降薪、退薪
这几年出台了一系列限薪政策,涉及到金融监管部门、金融央企国企、公募基金、银行、券商,可以说是一网打尽。
比如央行司局级及以上降薪 60%;证监会大部分人降幅超过 60%;央企集团限高 100 万元;招商基金限薪300万传闻;建设银行总行人员平均薪酬降幅超 10%等。
舆论风向对金融从业者也是人人喊打。
咱不从对抗通缩的宏观角度去说,也不去讨论老鼠仓、炫富等微观个例,只是从常识出发。我认为政策有矫枉过正之嫌,部分政策未遵循市场化原则,可能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任何行业,领军人物的作用都是非常大的。回顾当年国企改革的历史,就有过许多由于没有给予负责人足够的薪酬激励,或者对企业经营过多管制,导致管理人出走或入狱,成功国企和知名品牌陨落的案例。
比如玉溪(红塔山、阿诗玛)·褚时健、健力宝·李经纬、科龙·潘宁、华晨金杯·仰融、伊利·郑俊怀、春兰·陶建幸、长虹·倪润峰等。
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优秀管理人才的努力。如果忽视市场规律,对薪酬进行过度干预,可能会重蹈当年的覆辙。
别的行业我不了解,就以公募基金为例。投资这个行当,人的作用更加明显,投研是公募基金的核心,投资水平直接关系到基金的投资收益,创造价值的人理应获得更多的激励。
首先,限薪意味着限制了超额收益。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凭着一腔热血和高度的责任心就会去努力创造收益;如果收益和回报严重不对等,任意凭什么要累死累活去创造超额收益?这忽视了常识。
其次,限薪可能导致人才流失。优秀投资人员在市场上非常抢手。如果薪酬水平受到限制,他们可能会跳槽私募甚至海外,导致人才流失。
为什么这几年这么多明星经理离职?限薪后第一个离职的知名经理是丘栋荣,冯明远也差点走了。今年一开年,就有许多知名经理离职或疑似离职,有不少是上过我们主动权益TOP100榜单的,我真担心还会有更多我们给大家辛辛苦苦选出的优秀经理离职。
公募基金是公平惠及广大老百姓的投资品种,如果让优秀人才跳槽去了私募基金,今后就只有有钱人才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投资服务了,我们老百姓就只有beta了,这是多输的局面。最受伤的还是普通老百姓,这将进一步加剧财富不平等。
虽然近几年主动基金表现确实不太好,但不完全是基金经理的问题,也有经济的因素,有市场规律的因素。下图红线是万得偏股基金指数/中证800全收益,大致代表超额收益。
长期来看,主动基金还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跑赢主动基金的趋势的,只是中间会有轮回,这都是正常的规律,甚至很快就会反转。有机会我再单独行文分析。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充分市场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应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性,要求从业人员遵守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防范违法行为。
薪酬方面,如果采用股权激励、长期激励等方式调整发放机制,进一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使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利益绑定,这种政策我举双手支持。如果只是无脑一刀切,那我坚决反对!
反对给公募基金进行统一降费
在金融行业降薪的同时,这几年也对公募基金普遍进行了降费,主动基金持有费率普遍从1.75%/年降至1.4%/年,部分指数基金从0.6%/年降至0.2%/年。1月23日又传出,QDII基金也要降费!
绝大部分人认为这是好事,普遍认为基金费率太高的话会影响收益率,我一直不这么认为,早在2019年我就和望京博格怼过:主动基金比指数基金,贵有贵的道理。
抛开主动、被动的类别不谈,即便是相同类别的基金,也同样遵循这一定律。废话不多说,直接看数据:
· 短债基金:376只短债(剔除理财债)平均管理费+托管费为0.377%,高于平均费率的基金过去5年表现明显更好。(注:以下全部只统计A类基金,不考虑C类的销售服务费)
· 保守收益类基金(中长期纯债):559只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最高为1%/年,最低为0.25%/年,平均为0.444%。高于平均费率的基金过去5年、7年表现明显更好,其中费率≥0.9%的基金更优。
· 稳健固收+基金:336只稳健固收+,管理费+托管费最高为1.7%/年,最低为0.2%/年,平均为0.736%。高于平均费率的基金过去5年、7年表现明显更好,其中费率≥1%的基金更优。
· 主动权益基金:由于已经实行了2年降费,上限为1.4%/年,因此不太好统计。但我们可以观察一批费率低于1.4%/年的基金,也是一样的结论。
个例去看,确实有一些拿高额管理费却业绩不好的案例。但从统计学角度去看,依然是『拿的钱越多、给你赚的也越多』的规律(有待进一步验证)。其实逻辑很好理解:费率高可以激发管理人创造收益的动力。
因此本人呼吁,不要再从监管层面统一降费了,让公募基金遵循市场化的原则,超额收益能力强的基金,可以调高费率;超额收益差的基金,可以通过降费来提升吸引力。让投资者用脚投票!
已经有医药集采作为前车之鉴了!这些年大力实施医药集采,表面上看利于百姓,只是药企难受。一开始药企可能是没有利润,无法进一步研发新药,大家感受不明显。
但进一步控费后,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了,部分药品的质量下降,降低了治疗效果,甚至产生了副作用。而有效的进口药,海外厂商又不愿意降价进入集采,因此无法开具给病人。
我非常担心这种现象后续也会出现在公募基金行业,由于投研费用不足,基金不得不降低产品质量,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最后我也想对广大的投资者说:给基金经理一些宽容吧,如果基金经理此刻还在跑调研、熬研究,看到你骂他,支持限薪,甚至希望他去坐牢,他心里会想啥?
是你的话你会怎么想?赶紧提交离职去私募?干脆摆烂爱咋咋地?最后受伤的又会是谁呢?
越是没人看好主动投资,我反而越看好,这意味着投研的激烈程度在下降,优秀的主动投资者更容易挖掘出超额收益。我认为主动基金的春天很快就会来到。如果觉得我说有道理,请点个赞或转发,给更多人看到!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