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理想汽车裁员的事情闹的沸沸扬扬。
5月20日,理想汽车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财报,该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上涨36.4%,净利润同比下滑36.7%。理想汽车预计今年二季度交付量为105000至110000辆,低于市场预期。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五一假期之后,
理想汽车内部正在进行新一轮全员优化,整体优化比例超过18%,涉及到的裁员人数预计近5600人。
但实际远不止如此。据内部消息爆料,实际裁员规模在1万人以上,且
在裁员补偿事宜上,理想未能遵守相关规定,员工反应赔偿不足。
具体情况是,针对优化员工提供“N+1”的补偿方案,试用期内员工采用方案“N”,未使用的年休假也只是按两倍折现,有的员工上午收到通知,下午就走人,但并没有通知费,按照规定,公司如果没有提前30天书面通知劳动者解除合同,还需要额外支付一个月的工资。不仅如此,对于在职员工诸如餐补、打车报销等福利也进行了缩减。
如果属于正常的员工优化,也有媒体和网友认为是李想有忧患意识,在2023年盈利117亿元的情况下还要降低成本,属于有远见的管理者。
但很快这一观点被打脸,
在裁员不足一个月后,理想宣布“撤回”部分裁员
。有内部人员证实,测试部门已有人接到通知被召回,“理想裁员裁到大动脉了,内部研发测试主力全部被干掉,现在开发停滞,测试只靠少量低成本外协。”
据《界面新闻》透露,此前协商的赔偿金尚未发放,后续这部分补偿将不会提供给被召回人员。涉及员工的合同将直接延续。这就形成一个BUG,
如果是召回已经完成裁员的员工,原先的赔偿金是否要收回?
许多被裁员工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公司可能在设套。如果现在重新回去上班,之前承诺的赔偿金还没到账,新的合同等于重新开始,还要经过试用期。如果未来试用期不通过,连之前的裁员补偿也没了。
对此,网友也直接开炮,理想这是在“降本增笑”。
资深人力资源高培也表示,裁员再召回只能说明理想意识到裁员裁错了,而进行的不得已纠错,但
一旦完成裁员,再召回,就属于重新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权要求此前拿到赔偿金的员工退还
,至于没有完成赔偿金发放的,就被理想“钻了空子”,但同时也存在想召回的员工已经在裁员后重新就业而难以召回的情况,甚至也会引发召回员工的不满,会被认为缺乏尊重。
“裁员和复员,牵扯到赔偿金的赔付,理想这样一进一出,将会增加大量的用人成本,也会让员工的忠诚度降低,召回被裁员工,也属于业内较为罕见,可见理想也确实因为裁员伤筋动骨了,不然应该不会这么快就反悔了。”高培认为此事给理想必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对李想的个人形象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尤其是在车企都在打造创始人超级IP的情况下,损失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