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描述了一起因借贷纠纷引发的邻里矛盾案件。王某与牟某是邻居,王某多次借款给牟某,牟某大部分款项已还,但仍有部分欠款未偿还。王某急需用钱时,牟某未能及时还款,导致双方关系紧张。案件经过法官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并分期还款。法官通过回访机制确保调解协议履行,双方关系得以修复。
双方情绪激动,法官安抚双方情绪的同时仔细核对单据,确认牟某确实还有部分欠款未偿还。随后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从法理和情理出发进行调解。
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并分期还款,法官通过回访机制确保调解协议的有效履行。最终双方关系得以修复。
冬日天色阴沉,铅灰色的云层厚重地压在天际,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它的阴影之下。一位穿着黑色羽绒服的老人在法庭外,抽着烟,徘徊着。最终,他下定决心推开了法庭的大门……
原来,王某与牟某均是吉林市龙潭区大口钦满族镇某村的村民,两家互为邻里,常有来往。2016年,牟某在王某处多次借款数万元,并出具了欠条。之后几年,牟某按时履行还款义务。王某也会一笔一笔地记着还款的数额及日期。几年过去了,在王某记录的小册子上,牟某的欠款仅剩1万余元,眼看全部款项即将收回,牟某却停止了还款……
乌拉街人民法庭受理此案后,承办法官迅速投入到工作当中,他仔细查阅着卷宗,深入了解案情的来龙去脉。起初,王某并没有对该笔欠款进行索要,直到2024年年末,王某急需用钱,便找到了牟某,谁知牟某以各种理由推脱还钱,久而久之,邻里关系出现了裂痕,王某一气之下将牟某诉至法院。
虽然案件事实明了,责任清晰,但法官并未简单地一判了之。他深知,双方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曾经关系很要好,如今因为借贷纠纷而对簿公堂,若只是生硬地依法判决,或许只能解决当下的法律问题,却可能在双方心中埋下长久的嫌隙,导致邻里关系彻底破裂。
承办法官秉持着“调解优先、案结事了”的原则,希望在有效处理案件的同时,也要竭力维护好双方的邻里情,让邻里之间的温暖重新在他们的生活中流淌。
在调解过程中,原告王某的情绪异常激动,他说:“当初把钱借给牟某的时候,我真是一点都没含糊,谁家没个难处,大家都是邻里邻居,能帮就帮一把呗,哪成想,还钱这么费劲。”被告牟某也不甘示弱,大声说道:“我和我媳妇在外面辛辛苦苦打工,一点一点早都还完了,这钱我都不知道是哪来的,是不是他算的利息啊。”
双方各执一词,承办法官在安抚着双方情绪
的同时
,仔细核对二人带来的单据,经核实,
牟某确实
还有部分欠款没有偿还。
“你看,还差钱没还吧,你今天就得还!”
“我现在没有那么多钱,我怎么还……”
“那我不管,这么多年了,总得有个头吧?”
眼看两人又要吵起来,承办法官采取了“背对背”的调解方式。一方面他从“法理”出发,向被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拒不履行还款义务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从“情理”入手,告诉被告危难中伸出援手的感情最珍贵,最值得珍惜。随后,法官又向原告讲述了被告的实际困难,希望能再宽限他几天。经法官多次沟通后,双方态度有所缓和,同意了法官提出的分期还款计划。 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为了提高调解效果,确保调解协议的有效履行,乌拉街人民法庭依照《乌拉街人民法庭案件跟踪回访机制》对该案件进行跟踪回访,进一步了解当事人的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回访中,王某对牟某能否按照《民事调解书》中约定的还款期限履行义务有些许担心。为了打消王某的顾虑,承办法官来到大口钦满族镇某村牟某家中进行回访,被告牟某表示:“放心吧,调解的时候您已经把不按时履行的法律后果讲得很清楚了。您说过,远亲不如近邻,我很珍惜我们多年的情分,到约定的还款期限当天我就约他,我俩一起到法庭还款。”
还款当日,王某和牟某如约来到乌拉街人民法庭,王某当场清点了欠款,并向牟某出具了收条。王某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对乌拉街法庭的工作人员给予了高度评价:“原本以为打官司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没想到法院这么快就帮我解决了问题。我以为我们哥俩这几十年的感情会因为这1万元钱破裂,没想到哇,在你们的调解下,我们老哥俩还能这么好。今天,我还带来一面锦旗表达我的谢意。”
夕阳映红了皑皑白雪,宛如给这片银白的小镇披上了一层橘红色的纱衣。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边走边笑,那些皱纹里都盈满了幸福和满足。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如同这冬日里的夕阳,虽不炽热,却足以驱散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