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进击的阿秀
与优秀的人一同成长,做牛逼闪闪的职场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T中文网  ·  “海拔1049”:阿尔卑斯山深处的艺术能量 ·  10 小时前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做好稳外资“加减法” ... ·  22 小时前  
新消费日报  ·  老铺黄金要调价了! ·  昨天  
中欧商业评论  ·  杭州为什么难以追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进击的阿秀

普通人觉醒最快的方式:去吃高级的苦

进击的阿秀  · 公众号  ·  · 2025-01-24 11:28

正文

作者 | 临公子
来源 | 临公子的后花园(hi-lingongzi)
推荐 | 进击的阿秀(zchxuexi)


哈喽大家好,我是阿秀。
作为“一主一副”的职场博主,不少人咨询过我转行问题。 前几天就有一位想转行做产品经理的读者,找我咨询。
实际上转行问题,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
比如XX工作要学哪些技能?——去招聘网站上,搜索你想要的岗位,把岗位要求里的技能至少解锁7成。
比如XX方向好找工作吗?收入高吗?——去招聘网站看下用人需求量+平均薪酬就知道概况了。
再比如,那位读者问的:他原先做售前,眼下有个不错的转做产品岗机会,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在一个月以内成功转行?
有可能的。
但有个 前提 :你得在这一个月内快速学习、持续练习、做实战项目、且输出的成果得符合基本要求。
简言之,完成基本积累。
我转行做产品经理时,用的方法并不聪明。
工作之余,主动帮需求分析师和项目经理打杂,小的功能模块我帮忙做需求,简单的产品文档我主动帮着写。
按时按要求交付,生怕做得不好他们不让我再碰。
拿到offer提辞职后,我马上找了关系不错的产品岗同事,要了一些产品文档模板。公司资料库里也有可供员工自学的不同岗位的资料,我没事就边看边学,不明白的地方就问同事。
想方设法攒点儿经验值。
后来接手新工作时,驾轻就熟,新同事们还以为我原本就是产品经理,只是跳槽过来的。
数量的积累,往往是做成一件事的大前提。

- 01 -

人们常说“量变引起质变”,多数质的飞跃都不是偶然,是数量达到一定水平的结果。

大部分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本质都是数量的问题,从微观上看,就是某个地方的量不够。数量不够多,底子就不够厚,承载东西时就摇摇欲坠。

我看过一部叫《天才之击》的纪录片,主角是两位世界顶尖网球选手费德勒和纳达尔。

看的时候我就想,究竟是怎样的训练,才让他们如此精准地控制力量+角度,打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球,同时预判出对手下一步的击打轨迹,提前做好准备。

其实除了天赋+方法,无外乎就是无数次的刻意练习。不断将肌肉训练到形成条件反射,准确地记住挥拍时的感觉与落球点。

这是量级带来的变化。

打个比方,稻草够轻了吧?一根一根地放,到最后也会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何况人是懂得思考的动物,量级带来就不是线型的变化,而是指数型的变化。

量级虽然不是成事的充分条件,但它一定是必备条件之一。

写代码,合格的程序员至少要写10万行以上,这是起码的入门要求。

飞行员,无论是上岗还是晋升,飞行时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参考依据,甚至影响到收入。

写文章,就说我吧,虽然是副业写作,但这几年也写了大几百万字。

李诞写过一本《脱口秀工作手册》,封图上有句话, “创意是智力活儿,也是体力活儿,归根结底是苦力活儿”。

啥叫苦力活儿?说白了就是持续堆数量。

“每天问自己:你写的量,够吗?能不能做到每天起床先写5个创意文案再去玩手机?睡觉前再把早上写的5个创意文案改得更好?”“做不到自律,可以去多接创意工作的活儿,商务广告、推文投稿……不仅能有机会练习,还有钱拿。”
他提到一个创作者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必须天天码字,才能保证手感。天天写,以赛代练。

想做好一件事,一定数量的重复就是基石般的存在,这是万物运转的底层规律之一。


- 02 -


那么,如何正确地做量变?

1/找到充分的“量变”理由

这点特别重要!它是源源不断内驱力的来源。

很多你看着很自律的行为, 背后是足够且多维的回报在推动着。

就像村上春树,从33岁开始、每天早上5点出门跑步、至少跑10公里,很多人喜欢称赞他的坚持。

但在我看来,所谓“坚持”是个伪命题。

村上最初并不喜欢跑步,只是觉得身为一个作家, 没有健康的体魄无法持续高强度地写稿。跑步不用器材又能维持体力,就成为他的运动选择。后来越跑越上瘾,跑步成为每天的习惯,就这么顺其自然地延续下来了。

你看,一开始这个功利的目标,其实就是一种“必要性”。

在一次聊写作的直播课里,也有人问我,临公子你觉得长期写作,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我脱口而出: 最大的阻碍,就是找不到长期坚持的意义啊。

当你不知道坚持是为了什么,或者说找不到做一件事的必要性时,哪怕你咬牙坚持,中途大概率得不到正反馈而改弦易辙。

坚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明白坚持的意义才有价值。

给一件事赋予N个意义->让自驱力变得充沛->推动尽快拿到正反馈->形成新的动力,这才是能持续下去的真正逻辑。

2/定数量目标+记录复盘

比如每天跑10分钟,每周跑3天。一开始目标定得未必合理,但你在追求数量过程中, 会慢慢了解自己的水平,从而调整出合适的目标。

没先到一定数量,你连真正问题都发现不了,更谈不上改进了。

同时,每一次记录数据,将变化和进步具象化,道理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时,看到公里数不断增加,相比自己当下不知道进度地跑,你会更有动力跑下去。

而复盘,是让一切变得可回溯,从中淬炼出可复用的部分,以便更快达到目标。

3/学会“旧事新做”

做同一件事 vs 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周鸿祎在《极致产品》中说过:“如果你觉得工作简单重复,是毫无必要的,那你应该想办法优化它。”

我特别认同。

当你发现重复相同事情很无聊时,不妨多想想怎么样提高效率、怎么完成得更好、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

只有想办法优化它,你才能升级你的能力值。

4/有策略地量变

如果你想学一个技能,我自己琢磨出来一个小方法,叫“2星期+3个月试用套餐”。

比如非科班想转行写代码,培训机构的课程又不便宜,好纠结咋办?

掏钱之前,自己先自学2周。

一来,看看自己是不是真对这行感兴趣,能不能学得进去,避免浪费钱;二来,如果后面报班,当做提前进入状态打基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