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演员秦海璐的人生经历、演艺生涯以及她在影视行业的多重身份和观点。秦海璐凭借多年的演艺经验,逐渐在影视行业获得了认可,同时她也尝试编剧、导演和策划等身份,不断探索和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涯。面对行业的变革和新技术的发展,秦海璐持开放态度,认为应该与时俱进地适应变化。
秦海璐具有多年的演艺经验,在多部影视作品中表现出色。她经历过下岗家庭的困境,并有过谋生的经历,这些经历对她的演艺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演员身份,秦海璐还涉足编剧、导演和策划等领域。她认为这些身份都是她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她关心故事、情感和人物的一种途径。
秦海璐对影视行业的变化持有敏锐的感知,她认为任何时期的波动都是创作的素材来源。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和观众观看习惯的变化,她持开放态度,认为产业内所有人需要适应并应用这些变化。
秦海璐计划做一部纪录片,源于她对一段生动历史和少数民族过往的强烈好奇心。虽然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她对此充满期待。
听说
星标
的人都长的很好看。
文|李欣媛
采访开始前,秦海璐跟毒眸(id:DomoreDumou)唠起了家常,说到兴起时,秦海璐会发出爽朗的大笑——就像邻家姐姐的闲聊,丝毫没有初次见面的生疏。
(图源:微博@毒眸)
秦海璐身上自带一种
“大姐”气质,可靠又细心,果断又爽朗。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对她有
着另外的认知印象
。
秦海璐经常直言不讳,在各种场合畅所欲言:听说有不背台词的“数字小姐”,她说,“我要是遇上了,肯定大嘴巴抽过去”;遇到任何剧本,她坚持要琢磨下功夫,“我觉得做创作的人,是没有信手拈来的。”这些认知标签说到底,其实不过是她身为演员,一直坚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态度。
出道多年,秦海璐体验了不同的角色人生,修炼出了一名成熟演员独有的饱满与坚定,“一直在演戏的演员,演到一定层面的时候,都是蛮精炼的人,在专业上来讲纯度极高。”秦海璐开着玩笑说,“我们演了二十多年戏,都是‘千年的狐狸’,一千多岁了。”
这些年,她又多了些新的身份。导演,编剧,策划……在产业身份里不断切换,每一次她都试图用最恰当的方式,参与创作、观察、感受并表达。
(图源:微博@毒眸
)
聊天过程中,秦海璐经常会发出爽朗的笑声,面对问题,她选择用坦诚的态度,表达着自己的初心。她珍惜当下的成绩,也会有些意外和惶恐,“因为做演员我是凭个人喜好的。混到这样,也蛮意外的。”
在秦海璐看来,拍戏不仅是演技,更是阅读理解。相较于故事的逻辑,她更在乎情绪,“逻辑在情绪面前一文不值,剪辑台上剪掉的全部都是逻辑戏。逻辑是根据情绪来的,情绪是可以有章节的、可以跳跃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生命力。”
《老枪》和她饰演的金雨佳便是如此。
楼梯与衣架
看到《老枪》这个故事时,秦海璐就意识到观众会把这部电影跟她
14年前主演的《钢的琴》做比较。
《老枪》和《钢的琴》是有些相似之处的。同样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上世纪的东北,同样呈现了一群下岗工人生活百态,同样以一个失败的中年男人为叙事视角。
(图源:豆瓣
)
然而,在诸多相似之处中,秦海璐还是看到了两个故事之间的差异性。“《钢的琴》更多是情感羁绊,但是《老枪》更想呈现环境对人们的压力,侧重点在于选择不同。”
《钢的琴》里,下岗之后的陈桂林,被生活击败,昏暗的日子里唯一能够抓住的只有女儿的抚养权,所以,他带着的一群工友拼尽全力做出一架能够挽留女儿的钢琴。《老枪》中,顾学兵在“大厦将倾”的工厂保卫科,执拗地在乎对与错,不肯同流合污,也不肯沉沦堕落。
《钢的琴》剧照(图源:豆瓣
)
在秦海璐看来,《老枪》有一种鲜明的态度,“他们虽然无力改变,但是并不无感。”
在《老枪》这出典型的男人戏中,秦海璐饰演的金雨佳是唯一的一抹红。跟《钢的琴》里淑娴不同,小金身上有着更深的时代烙印——下岗后,她支起小吃摊,倒卖衣服,去夜总会卖酒。“男人有男人得钱的道理,女性也在努力谋生。小金身上其实看不到什么愁苦,你会看到蓬勃的生命力。她想要把日子过下去,而且还要过得好。”
不止《老枪》,在秦海璐过往的作品中,她所饰演的女性角色身上都有着一种凛冽的果敢。《红高粱》的淑贤,《老酒馆》的谷三妹……她们身上背负时代的沉痛,咬牙求生,却仍保留着一份柔软。
秦海璐在乎那些细腻的柔软,即便它只是短暂闪过。《老枪》里,金雨佳跟顾学兵两人来回相送的那个昏暗楼梯,顾学兵默默为金雨佳用铁丝圈起的衣架,都是这部戏中秦海璐印象深刻的细节之处。
秦海璐对于情感总是保留着一份似少女一般的天真。现实中,她的感情观亦是如此,节目中袒露自己听霸总小说,结婚多年仍沉浸在恋爱的宠溺之中。
很多时候,中年爱情出现在大众视野,会被塑造的有些刻板,比如,相敬如宾或者,冷漠疏离。实际上,那些情感还有滚烫的可能。
“20岁的表达可能就是‘我很爱你’‘我不能没有你’,但是40岁不会这样说,更多是‘你还好吗?’‘累了的话,歇会儿吧’。条件好一点的,可能会说‘明天别上班了’,他在心疼你,但如果条件差一点,可能就是‘明天我来接你’,因为我知道你不得不去。”
(图源:微博@毒眸
)
电影里顾学兵和金雨佳的结尾,其实有几版结局:金雨佳跟老赵走了、跟顾学兵崩了、他们一起拍了张全家福。但这些在秦海璐看来,都不符合那个年代的感情诉求,“在这部电影里,他们的关系需要思考,第一个那个时期大家都在谋生,没有时间谈情说爱,第二个,他们是重组家庭,第三个她是个单亲母亲。”
正因为这段情感隐秘又汹涌,更能看出其中的戏剧张力,这也恰是一个演员自我表达最好的空间。秦海璐会认真分析每一场戏的情感动因和人物关系,那些没有表演出来的故事,都生发成了她饰演角色真实的血肉。
“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出戏,但我们演的很有意思,我觉得就足够了。我很享受创作过程中带给我的愉悦感,这是我喜欢演戏很重要的一个理由。”
秦海璐是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再加上她乐于跟新人导演合作,基于这两重原因,陌陌影业找到了秦海璐。
秦海璐以剧本顾问的身份对《老枪》的剧本提建议,一点点帮着导演修改。故事里几乎所有东北细节都取自于她的少时回忆,比如,电影里,顾学兵用铁丝弯成衣架的这一细节就来源于秦海璐真实的生活经历。在导演眼中,秦海璐就是个“东北活字典”。
(图源:豆瓣
)
不到二十岁的秦海璐所经历的东北故事,四十多岁的她凭借着记忆一点点拼凑复刻,一点点揣摩着那时父辈的迷茫心境。
在秦海璐的回忆中,
大人们一直在忧虑、忙碌,
你能够清晰感受到那时东北的凛冽与萧条。“可能这个星期有货来了,就去进货,然后大马路两棵树中间栓个绳子就开始卖,八块十块,贵点儿的,三四十块钱。没衣服卖的时候,就去开早点摊,有衣服卖的时候,早上开早点摊,下午卖衣服。有时候,晚上去露营厅、舞厅、电影院打杂。”
(图源:微博@毒眸
)
少时的秦海璐也干了许多的零工来补贴家用,比如,拆纱线、缝棉被、弹棉花。她甚至清楚地记得几块布拼起的抹布,卖三毛钱一块。
“那个年代的人真的是在‘谋生’。未来好像蛮无定数的,好在大家会乐在其中。”秦海璐说道。
而谋生的坚韧背后,往往藏着说不清的无奈和悲悯。
下岗的父母忙于生计,无力照顾家里,将12岁的秦海璐送去戏校,在那里秦海璐经历了日后不愿回忆的残酷日子。心智和身体的折磨训练,虽然修炼了她的隐忍度和专业性,但是在许多个采访中,秦海璐都表示失去的快乐是永远没办法弥补的。
在北影读书时,秦海璐是班里少有不愿意接戏的学生,她只想拿个文凭,当个白领,过上稳定的生活。明星的浮华并不能承载秦海璐的欲望,她的欲望更多是寻求一份安稳。只不过命运推着她走到了聚光灯下。出道作就获得数项大奖,现实证明舞台才是她的归宿。
后来,这些经历都对秦海璐的演艺生涯有了根本性的帮助。“我在演很多角色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是我干得不像的,或者做得不对的。因为我的生活经历,它能够给我给一个准确的判断,我会知道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
翻看秦海璐的过往作品,不难发现,她留给观众印象深刻的角色,大多都存在于她故土之上的小人物,《榴莲飘飘》里的阿燕,《钢的琴》里的淑娴,《悬崖之上》里的王郁,她们是东北女性不同的时代侧面。
《悬崖之上》剧照(图源:豆瓣
)
某种意义上来说,秦海璐经历着东北影像创作的时代变化。作为这些内容的发源端,东北因为经历更多的动荡与残酷,这片土地的故事往往有着更多的文学性与戏剧性。这一点上,秦海璐承认这种影像创作的魅力存在,“我觉得大家可能对那个时期的东北更有共鸣。”
但是,当“东北”渐渐成为一个产业化概念,创作模式形成了定论,变成了一个带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学创作风潮,其塑造也不可避免会走向终结,观众的审美疲劳就说明了一切。
作为那一时期的亲历者和参与者,面对“东北文艺复兴”风潮,秦海璐显然要更加冷静,她跳出思维的局限,反问,“这种流派能坚持多久呢?”她主动解构了“东北”这个文学概念背后的刻板印象,“我个人觉得在东北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在全国都可以发生,也都有发生。它并不是特定属性,它可能是一个时代变革的开始,但是这个时代变革并不只是东北。”
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北文化叙事承载着观众某一时期的内容需求与想象,当
这一切
发生变化时,就需要探索这个文化符号本体更丰富的表达,而
宽阔的理解往往能赋予创作更长久的生命力。
不仅如此,关于这股风潮的流行,她还提到产业的选择,“我觉得还有制片的原因,我们的导演视觉审美是以蓝绿灰为基础色调,在美术和拍摄层面上面来讲,前苏联援助我们的那一段时期所留下来的建筑都是这个色调,东北是能够完成绝大多数的。比如说剧本里边有120场戏,有80场戏在这儿能找到合适的景儿,你只需要做40场的景就可以了。但是很多城市它只能完成二三十场戏,那么你要做100场戏的景的时候,就不会选择在这个地方拍。它有很多工业的原因在里面。”
这种跳出思维局限背后的立场,不仅有演员的视角观察,也有制片和策划多重身份的工作感悟。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秦海璐,可能是
“不想当策划的导演不是好演员”。
秦海璐从不拘泥于一个身份单向性发展,演员、编剧、导演、策划……这些身份都是她理解世界的方式。面对日后可能发展的方向,秦海璐表示自己也不清楚,她随性地撷取生命中感兴趣的部分,用职业的专业性来丰富自己的理解。